“土豪”BAT竟有如此吝啬的一面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BAT,数据中心,阿里
  • 发布时间:2015-07-07 09:46

  百度、阿里和腾讯(BAT)这些互联网“土豪”被普遍认为有“三高”:市值高、待遇高、出价高。市值高意味着它们的未来被投资人看好,待遇高为其人才正流向提供了保障,而出价高则使得这些企业在收购战略业务时毫不手软,由此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但是,BAT也有鲜为人知的吝啬的一面。

  它们控制成本的标准令人惊讶。在所有成本支出中,最大的就是对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技术投资。这些互联网企业由于所有业务都基于IT,随着业务的急速扩张,数据中心必须随之快速扩大。

  数据中心,绝对是重资产投资:百度几年前就耗资47亿元在山西阳泉兴建新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阿里不仅在国内自建数据中心,自去年赴美上市后,阿里一心布局全球市场,计划投资数十亿元在欧洲、新加坡、日本和迪拜等地建立数据中心;腾讯在天津滨海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近日又投资30亿元在重庆开工建设其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个云计算数据中心。

  如此巨大的投入意味着,BAT绝对要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每一个单位的成本,怎么省钱怎么来。据悉,阿里就明确提出,三年内数据中心成本要下降50%,并且成为直接的KPI考核指标。

  没想到外表光鲜、亮丽的BAT竟然提出如此严苛的指标。它们怎样才能做到最省钱呢?

  规模取胜 逼退“高大上”的国际厂商

  品质达标的情况下让供货商低价竞争赢取大单,这是屡试不爽的方式。

  对于BAT们来说,购买带宽和机房用地是硬投入,那么唯一能“拧出水”的就是以服务器为主的硬件设备。因此,互联网行业的服务器采购量虽然巨大,但是采购价格却一低再低。甚至不少国际企业会认为,硬件生意分明就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生意。

  为了降低成本,在美国,谷歌、脸谱、亚马逊纷纷跳过品牌服务器供应商,直接和ODM(原设计制造商)合作。那么,国产品牌服务器厂商敢接这个“不赚钱”的生意吗?

  事实上,有的中国品牌服务器厂商不仅接了这桩生意,还赚到了钱,更出人意料的是,以互联网企业为首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对服务器的需求日益扩大,促成全球服务器厂商排名顺序的改变。

  IDC的一组数字显示:2010年至2014年期间,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国产服务器品牌占有率从15%提升到了超过60%,在BAT这样的超大型互联网企业中更是高达80%。其中,浪潮实现了BAT全覆盖,且占据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在近日中标的阿里数据中心项目中,浪潮一下赢得了5万台订单。从去年开始,国产服务器厂商的出货量纷纷跻身中国服务器市场的前三名,全球服务器市场出货量排名前五名。

  那么,国产服务器厂商到底是赔本赚吆喝,还是真能从别人眼里亏钱的生意中赚到钱呢?

  这也是负责互联网业务的浪潮集团副总裁王虹莉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她承认,单从一个项目来看,有的项目确实不赚钱,但是供应链成本会因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因此,这类生意能否赚钱取决于决策者看问题的角度。换句话来说,是从产业链的角度,还是从一般项目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服务器市场。

  业界有不少企业在这个市场出出进进,分外纠结,甚至有的低价中标,中途跑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仅做一两单的生意真的有可能亏钱,因此必须从战略上押宝互联网行业,才可能获得周期性的回报。几年前,BAT的服务器采购量是一年几万台,而现在一年就高达数十万台。服务器厂商只有在当时就做出判断,认为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会高潮迭起,与各互联网企业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取中国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的红利。

  定制化 淘汰技术不佳的小企业

  对于颇具技术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与硬件供货商一起对通用硬件进行定制,从而实现生产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双降是必由之路。

  这就是互联网数据中心定制化。在美国,脸谱公司就宣布发起开放计算项目(OCP),对包括数据中心、定制服务器在内的一系列硬件设计进行开源,从而为ODM提供技术支撑。在中国,BAT共同发起的“天蝎计划”,目标就是通过定制一种适用于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统一设计规范,从而实现低成本、可靠的扩展。

  当然,开放架构并不意味着BAT的数据中心硬件设备设计相同。事实上,它们的数据中心都是严格保密、不对外开放的,因为存储、计算和网络单元的定制化设置很容易泄露企业的战略导向和业务布局。

  与此同时,如果说在x86架构下,各个厂商在通用服务器红海中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那么定制化服务器则为它们创造了一条比拼技术实力的新型竞争赛道。当然,这样的定制化产品的整体利润也比一般的通用服务器要高得多。

  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趋势,就是计算颗粒度将被逐渐放大。回顾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产品发展就会发现,以前以服务器为计算颗粒(Server as a computer),现在则以整机柜为计算颗粒(Rack as a computer)。据王虹莉透露,浪潮于2010年就推出整机柜服务器SmartRack,在天蝎标准2.0推出时,浪潮已经开始研发第五代产品,而现在正向微数据中心模块为计算颗粒(MDC as a computer)的时代迈进。也就是说,供电模块、散热模块等全都要实现定制化,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供货周期 吓跑内功不足的品牌企业

  其实,如此低的采购价格,如此高的技术要求,并非是BAT苛刻要求的全部,它们在交付时间上还最难“伺候”。

  对于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要遵循“快鱼吃慢鱼”原则。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也是成本,互联网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越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越有发言权。为此,为其提供支撑的数据中心也要积极应对,包括服务器在内的硬件产品也要缩短供货周期,而且一次上线规模可能高达上万台。

  这不仅是服务器企业的内功门槛,而且也再次体现了服务器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关系的升级:从简单的供需关系上升为融合型的战略合作关系。比如,为了更好地保证及时供货,百度供应链订单管理信息化平台与浪潮ERP系统实现对接,双方能够清晰看到系统内的订单情况,从而能够提前2个月追加备货,提前4周明确需求,提前2周下单排产,3~5个工作日内完成生产后即可通过物流或者专车运输发货。浪潮还因此实现了整机柜服务器单日部署5000台的业界最高记录。

  总之,快需要内功,快需要合作。

  不仅BAT如此,金山云、奇虎360等各种互联网企业,以及诸如苏宁云商、东风日产和平安银行等这种传统企业,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为了更好地把控和降低成本,都走上自建数据中心之路,可见严格控制数据中心成本是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陈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