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名剧赏析之《理发师陶德》

  简介

  音乐剧《理发师陶德》是传奇大导演普林斯和音乐剧大师桑德海姆合作的巅峰之作,以批判史诗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在仿佛历经浩劫后,重新审视世界,对人生、对艺术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获百老汇8项戏剧托尼奖和英国戏剧奥利弗奖,是一部曾席卷百老汇舞台引起轰动的音乐剧。

  这个故事被各种影像、舞台艺术当成题材的历史,细说起来也相当源远流长。1920年代默片时期就已经有好莱坞导演将其拍成电影,1936年又出现另一版《理发师陶德》电影。第一个音乐剧版本出现在1959年代伦敦,而芭蕾舞剧版本则在1960年代出现,1973年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邦德将这个故事又再写了个舞台剧剧本,而史提芬·桑德海姆则在1979年以克里斯托夫·邦德的剧本为蓝本,创作了音乐与歌词,将其搬上百老汇舞台,至此,该版音乐剧成为最为人熟知的《理发师陶德》艺术品。从那时开始,无论是音乐剧,电视剧等各种版本的《理发师陶德》,全都根据桑德海姆版音乐剧来改编,多少都有点最佳版本的味道。

  音乐剧情

  在伦敦舰队街,理发匠本杰明·贝克拥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女儿。而正当他沉浸在这美满的一切中时,法官看上了本杰明的妻子露西。在法官特平和帮凶本福德执事的设计下本杰明含冤入狱。

  15年后,本杰明越狱成功,他化名“斯温尼·陶德”带着满腔仇恨和因越狱跳入海中的他救上船的一个年轻水手安东尼,回到他曾经幸福生活过的地方——舰队街。在他以前理发店的楼下,陶德遇见了开肉派店的寡妇洛薇特夫人,并从她那里得知了法官霸占露西不成,露西服毒自杀,法官以监护的名义软禁了本杰明的女儿——乔安娜,打算等她长大后与之成亲。

  陶德在洛薇特夫人的帮助下,找回自己的纯银剃刀,重建了自己的理发店。通过和另外一个理发师皮莱利的比试,他接近了仇人本福德执事,并且本福德执事答应会去陶德的理发店拜访。

  陶德心急等待着本福德执事光临的时候,技不如人的皮莱利因为曾经做过陶德的学徒,认出了陶德的银剃刀,知晓了陶德的真实身份,而来勒索陶德。陶德不得已杀了他,开始了陶德的杀人生涯。陶德无法处理尸体,而洛薇特夫人看到对面的馅饼店将猫肉做成肉派就能高朋满座于是就想到了将人肉做成肉派,两人又都认为这是“人吃人的社会”,自己的做法和道貌岸然的绅士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就联手开始了他们的事业。此外洛薇特夫人收留了跟在皮莱利身边饱受虐待的小学徒托比,让他在店里帮忙。

  经执事推荐而光临理发店的法官特平的意外到来使陶德喜出望外,正当陶德要杀了特平成功复仇之际,安东尼冲进了理发室,并失言让特平知道乔安娜要私奔的事。特平发誓从此不再来陶德的理发店,并将乔安娜送入了疯人院。

  陶德在理发椅装上机关。从此,只要他杀完人,一踩机关,尸体就会掉到洛薇特的地下烘培室里。洛薇特在那里将肉绞碎做成肉派销售,生意开始大好。于是从始至终一直爱着陶德的洛薇特开始打起和陶德结婚的主意。

  一心想复仇的陶德却开始另寻复仇的方法,陶德一方面安排安东尼以假发商身份混入疯人院救女儿,一方面让托比送信,将水手救女儿的事通知特平法官诱其前来。陶德先除去来店中检查的本福德执事,看到执事进了理发店却一直没出来的疯婆娘上楼找执事,于是陶德又将疯婆娘除掉。而安东尼将乔安娜带出疯人院后,将乔安娜安置在陶德的理发店里,疯婆娘冲进理发店时乔安娜受惊躲进了箱子里,目睹了陶德杀疯婆娘的全过程,害怕的发出声响后被陶德发现。陶德差点将自己女儿一同杀害,幸而洛薇特的尖叫引走了陶德。

  当陶德清理尸体时发现他杀的疯婆娘原来就是自己的妻子,于是陶德迁怒于洛薇特没把他妻子自杀但未死的事告诉他,将洛薇特推进了烤肉派的火炉里。当陶德抱着自己亲手杀死的妻子哀思时,感激洛薇特救命之恩的小工托比了结了这个理发师。

  创作背景

  “理发师陶德”的故事在欧美家喻户晓,据说他确有其人,1802年被判处绞刑。但相关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可爱好恐怖与浪漫的英国人不断把他搬上舞台,多次的改编也令理发师陶德在英国深入人心,他手拿剃刀的形象成为英国人心中的经典。陶德的形象最早出现于1846年英国人托马斯·普雷斯特的恐怖小说《一串珍珠:浪漫史》;1847年,乔治·狄布汀·皮特以陶德为主角制作了音乐剧《理发师陶德:舰队街的恶魔》,在英格兰取得巨大的成功;1973年,克里斯托夫·邦德将它搬上英国斯特拉福特皇家剧院引起轰动,于是导演普林斯与桑德海姆以此为脚本创作了这部音乐剧。导演普林斯本想在舞台上营造出伦敦雾夜神秘诡谲的幽暗气氛,但由于演出场地过于庞大,让主创们头痛不已。这时导演首先转变了观念,他承诺其他创作者“你们牺牲了惊悚的氛围,我换你们一个史诗般的格局。”于是一整座铁工厂的屋顶被普林斯架立在舞台中间,使观众一进剧场就被这阴冷的吃人工厂所震慑。《理发师陶德》以批判史诗的方式呈现,让观众仿佛历经浩劫后,重新审视世界,对人生、对艺术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

  《理发师陶德》的故事极尽惊悚之势,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贫富差距日趋明显,饱受欺压的社会底层群众不堪重负,仇恨在他们的心中蔓延,于是“人吃人”的奇想在他们扭曲的内心渐渐铺开。如果单单沉溺于这样腥风血雨的意识形态里,“理发师陶德”就只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机器而已。面对如此血腥的题材,音乐剧大师桑德海姆偏偏反其道而行,以极度优美的旋律配以悲壮的声调,谱写出这部“恶魔交响曲”,引人思考耐人寻味。《理发师陶德》以其深刻的内涵,绝美的音乐与舞台表现,首次登陆美国剧院,便轰动百老汇并荣获该年度托尼奖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八项大奖,连续上演16个月,并一举成为上世纪批判主义音乐剧中最伟大的巨著。

  作品特色

  场景的渲染

  低沉的曲调,沉重的管弦乐,配合着阴暗街道的场景,陶德苍白的脸,阴郁的眼神,营造了一个诡异、充满危机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着陶德内心的悲戚。而乔安娜的曲段的惆怅,也表现出其内心的怅然若失。另外,每当有人死亡的时候,以红色的布景配合着惊悚般的尖叫,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充分体现了音乐剧的主体基调。

  音乐的把控

  《理发师陶德》的音乐可能是桑德海姆写过的音乐剧里最为复杂的一部。大量使用重唱与合唱,频繁的旋律反复和变调,以及丰富多彩的尖锐和弦,这些虽是他常用的技巧,但是在《理发师陶德》中可谓发挥的相当出色。

  从音乐上讲,这部剧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内中很多咏叹调都有古典乐简朴明晰的特点,如安东尼的情歌《乔安娜》,简单的几个音符和舒缓的节奏将年轻水手心中的柔情刻画的相当到位。

  洛薇特夫人复杂的咏叹调《伦敦最差的馅饼》将动作、人物心理和剧情糅合在了一起,节奏和曲调随着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巧妙转变。

  托比的《皮列里的仙药》的曲调借鉴了英国民间小调的特色,顺畅跳跃的节奏,将托比单纯的性格显露无疑。尤其是开头一句,连续的两次下行,在乐句最后一个高于前一个音8度的写法,不仅模仿了人说话的语气,还将小贩推销时的语气模仿地惟妙惟肖。

  乔安娜的咏叹调《绿雀和红雀》,连续的下行乐句将乔安娜心中的失落描写的很动人。其中结尾的高音延续,又在绝望中透露出希望。

  相关链接

  同名电影

  《理发师陶德》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2007年出品的一部惊悚电影,是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和他的御用演员约翰尼·德普共同打造的又一哥特式的暗黑系列电影。

  从影片中不难看出,显然蒂姆·波顿也同样非常认可桑德海姆版《理发师陶德》,以致他将整部电影从场景到台词(或者说歌词更贴切),全部沿用该版设置,神奇的是,同样的台词同样的场景甚至连服装以及两位主角的造型的感觉几乎都可以说与百老汇音乐剧版近似,但蒂姆·波顿却用几乎相同的材料做出一部与音乐剧版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而且还让这部“命题作文”式电影与《艾德·伍德》《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等一样充满蒂姆·波顿气息,同时也让这部形态早于被定下的故事散发出新的味道。鬼才导演的这版《理发师陶德》示范了如何用原本的材料,原本的叙事手法,沿用音乐剧的整个框架,却能作出与音乐剧完全不同味道,但同样好的电影版本来。

  文/莉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