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上飞跃的银鳞精灵——大眼海鲢
- 来源:路亚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眼海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9 08:02
夏季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季节,因为路亚大眼海鲢的“旺季”到来了!
说起大眼海鲢,可以说它们是“易钓难起”的路亚对象鱼种,因为它们的口部构造十分脆弱,再加上它们的洗鳃功力了得,所以在钓获它们之后,常常会因洗鳃或裂嘴而跑鱼。因此,依照我的经验来看,只有当着钩部位在鱼的下颚时,我们才可以成功起鱼;如果着钩部位在鱼的嘴侧,结果很可能是以洗鳃后裂嘴而收场。
大眼海鲢的族群很庞大,而且掠食性相当明显。无论是水面系拟饵,还是浅潜型拟饵,它们都照咬不误,所以它们真的算是新手入门及老手练竿的优良对象鱼种。
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路亚钓者的启蒙鱼类就是大眼海鲢。在我国台湾沿海地区的一些溪流注入海水的河口区域,以及大大小小的排水沟渠中,大眼海鲢都是比较常见的鱼种,它们经常组成庞大的族群在水面游弋。大眼海鲢不仅能在纯淡水环境中栖息,还对污染有极强的耐受力。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城市中的河流里,它们也能自由自在地生存。由于它们的掠食性相当明显,所以大多数拟饵都能很轻松地吸引到它们。不过正如前文所言,要钓到它们很容易,但要成功起鱼上岸就需要些技巧了。因为它们有一个脱钩的绝招——“风火大车轮”。
下面,我将按照生态习性、适合钓具、作钓手法及注意事项四个方面将路亚大眼海鲢的攻略分别加以介绍。
一、生态习性
大眼海鲢和海鲢科的其他鱼类在外形上极其相似,差别仅在于大眼海鲢科鱼类的体形侧扁而高,眼睛大,鳞片也较大,呈现金属般的明亮光泽。此外,大眼海鲢的背鳍上最后一根鳍条还呈丝状延长。大眼海鲢对盐度的适应力很强,成鱼在外海产卵后,孵出的幼鱼会游入河口或潟湖中生长。
大眼海鲢科的鱼类在全世界仅有1属2种,我国台湾现有1属1种。它们属于底栖、胎生、肉食性鱼类,还可以利用鳔来辅助呼吸,所以它们在缺氧的水域中也能直接到水面呼吸空气。大眼海鲢科的鱼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两种,分布在大西洋的大西洋大海鲢体型特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160千克。虽然大西洋大海鲢的刺较多,而且肉质不佳,但它们在中钩时挣扎的力量非常大,甚至会跃出水面疯狂洗鳃,因此是游钓者的最爱。而在我国台湾可见的、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的大眼海鲢则体型较小,它们常被沿岸渔民用流刺网、围网、定置网、“一支钓”或拖网所捕获。渔民通常将这种大眼海鲢作为下杂鱼(即饲料之用),鲜少食用。
海鲢目鱼类同硬骨鱼中较为原始的鳗鲡目鱼类及囊咽鳗目鱼类一样,均具有身体薄而透明、头小体大、如同一片柳叶般的幼生时期,所以又有“狭首幼生”或“柳叶幼生”的专门说法。生活在海水中的海鲢仔稚鱼以有机物为食,它们会随洋流漂送至河口沿岸区域,然后变态为稚鱼,最后回到大洋中继续成长。
二、适合钓具
1.钓竿:1.98米或2.1米的L调直柄路亚竿为最佳,钓线负荷为尼龙线4~10磅,适投饵重在4~10克。
2.渔轮:1000~2000型的纺车轮为首选,线杯能容纳120米2.0号尼龙线便足够。
3.钓线:1.5~2.0号的尼龙线或0.6~0.8号的PE线为最佳选择。
4.拟饵:
①3~7克的勺形亮片可同时针对15~40厘米长的大眼海鲢,但建议将亮片上的三本钩换为单钩。
②1.5~3克的汲钩头搭配1~1.5寸的软饵可以专攻体长在30厘米以下的大眼海鲢。
③5~7厘米长的鱼形拟饵可以主攻30~60厘米长的中大型大眼海鲢。
三、作钓手法
1.大眼海鲢的洗鳃功力堪称一绝,而且爆发力超强。它们常常在中钩的瞬间就从水中蹿起,并在水面上翻腾。而钓者往往会败在这一瞬间,因为大眼海鲢在洗鳃的时候很有可能把钩子甩出口外。
实际上,大眼海鲢的爆发力够强,但却没有耐力。这种所谓的“风火大车轮”的洗鳃方式最多只能持续两三分钟,然后鱼体就疲软了。要想抵挡住大眼海鲢的洗鳃,就要记住三个要点:轻饵、单钩及钓线紧绷不松弛。只要能掌握这三个要点,基本上就能化解掉大眼海鲢的疯狂洗鳃,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说中钩位置在鱼的上唇骨板与口腔之间的薄膜位置,因为此处极为脆弱,稍微用力拉扯就能将其撕裂,所以如果中钩位置在此处,钓者基本会被大眼海鲢的“风火大车轮”给秒杀掉,这一点毋庸置疑。
2.当主要目标鱼为体长30厘米以下的大眼海鲢时,我建议大家将钩子换成细骨柄的单钩。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成功起鱼的机会,还不会伤害鱼体,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在路亚大眼海鲢时,这点细节是不容忽略的。
3.大眼海鲢的体型越大,它们就越倾向于往海水里移动,在河流中很少能见到体长超过40厘米的个体。在内陆河流中,体长在15~25厘米的大眼海鲢最为常见。而近海的港湾周边及防波堤附近的大眼海鲢个体就大得多,常见个体均在40~60厘米。我们在选取对象鱼个体的时候,可以依照此标淮去寻找适合的标点。
4.永远将拟饵维持在水体的中上层,即让拟饵在贴近水面的泳层或水面上游弋,这是路亚大眼海鲢的不二法门,尤其是针对中小型的大眼海鲢。它们几乎都在水面上活动,就算我们使用汲钩头加软饵作钓时,也要采用拖拽的手法控饵,而非跳底式操控。
四、注意事项
1.大眼海鲢的活动与潮水是有关联性的,哪怕是深入内陆数十公里的河流中的大眼海鲢也是一样。它们吃饵多是在涨潮七八分时,那时是它们活性最好的时段,可以说是见饵就咬。等涨潮过后,它们的活性很快就降低了,甚至对拟饵都不理不睬了。
如果我们的目标鱼是封闭式水域或者潟湖之中的大眼海鲢,它们通常在一大清早的时候捕猎,再者就是傍晚。路亚大眼海鲢时,抓准出钓时机十分重要,否则你只会看到一大群在水面戏耍的鱼儿,但是它们根本不会碰你的拟饵。
2.要找到大眼海鲢的踪迹很容易,因为它们在水面上换气时常常会激起一丝丝涟漪或者一朵朵水花。这种现象此起彼伏,十分显眼。此外,它们也常将背鳍露出水面,尤其是在浅水区域,所以我们根据这两点能够很容易地发现它们。
3.大眼海鲢对水面系拟饵的反应不错,有时我们在使用其他拟饵无果的情况下,可以换上水面系拟饵试一试。但是,我们要谨记一个原则,那就是拟饵越大越重,失败率也就相对越高。因为大眼海鲢在中钩之后会疯狂洗鳃,它们会利用洗鳃时剧烈的动作将拟饵甩出口外,而越重的拟饵惯性也就越大,所以拟饵重量与脱钩率是成正比的。
4.虽然大眼海鲢在水中十分凶猛,但是它们的生命力真的很脆弱,离水后很快就会死亡。所以当它们出水之后,我们要赶快拍照,而且不能将它们置于酷热的地面或沙土之上,以免过度伤害它们的体表。当大眼海鲢的体表受到伤害之后,我们无法将其重新放流,只会平白无故地断送一条无辜的生命。此外,这种鱼类真的很难吃,它们的肉质粗糙,刺又多,所以最好还是随钓随放吧!
郑博元,1964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984年开始独立撰写路亚文章,1988年开始系统化地推动路亚运动,1990年后游钓世界,见习其他国家发展路亚运动的模式,其足迹遍及亚洲、北美洲、非洲、北欧以及密克罗尼西亚、新西兰等22个国家。
郑博元曾任《台湾钓鱼》杂志总编,《台湾钓游家》双周刊社长,是《台湾联合报》《自由时报》《中时晚报》《太平洋日报》路亚专栏特约作者,并著有《路亚族》《全新路亚族》系列图书。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路亚运动的推广,并坚持“环境保护与中国特色路亚运动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主张将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引入路亚活动中来,针对中国鱼类的多样性来发展中国化及国际化的路亚运动。
撰文、摄影/中国台湾·郑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