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国车,只有玩极致的美国思维
- 来源:汽车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车,创新,航天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5 12:41
前面我们为大家讲述,新时代美国车(或者美国人喜欢的车)到底是什么。大家不要试图定义“美国车”,其实美国车真心的核心DNA是一直在变革的。
实际上,美国除了汽车领域,上至军工航天技术,下至民用产品,都充斥着美国创新思维。而目前最接近未来,最没有纯粹美国车定义,但又有最浓郁美国创新思维的,或许Tesla Model S已经给出了方向……
东风西风统统借
Tesla的第一款车型ModelS推出了两年多,见到它的机会不少,每次经过它,总少不了啪啪作响的闪光灯以及啧啧称奇的观众,但真正来跟它有个亲密接触的,是在两年多后的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Tesla的第一款车是Roadster,那是一款基于Lotus Elise研发的双座电动小跑车,为什么是跑车?马斯克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他需要证明电动车能跑得跟汽油车一样快,甚至更快。眼前的Model S不再剑走偏锋,而是实实在在的一辆正常的车,它有接近5米长的车身,四扇门、五个座位。哦,对了,跑起来悄然无声。
这就是Tesla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从来不把它看作是某些媒体口中新时代的开创者或者是“史上最伟大的车型之一”,它的本质还是四个轮子加两排沙发。Model S的车身很光洁,甚至连门把都隐藏在车门内,尽可能地减低行车风阻;旋风式的21英寸轮毂抢眼,设计没有很抢眼的特点,座椅的样式设计强调薄和雕塑感,我还注意到,它的灯光控制和“排挡杆”是奔驰车的样式,中控台的17英寸触摸屏是显眼,所谓的炫酷设计在随身的iPad、iPhone使用过后已没有太大的新鲜感,唯独它的加速性能例外,能够让我加速眩晕的车不多,它算是排第一位,它的直路加速有多强?我小试了一把,正常路面根本无法体验电机的彪悍,快得无声无息,甚是吓人。
当然,这是基于“车”的层面所给予的评价,让我们看点别的。Model S不过是Tesla生产的第二款车,它的定位已经不是汽车、交通工具,而是互联世界的产品,伴随Tesla走向美国的是全美数百万个超级充电站,充电站把Tesla的足迹拓展到全世界,马斯克在使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构建一个电动车的生态圈,在马斯克们的思维来看,互联网的载体可以是任何东西,但Tesla受到了汽车界的关注,传统车厂还在费尽心思揣摩消费者心思填充产品线进行各种商业推广,但它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了那些传统车厂不敢想不敢做或即便敢想也不敢做的东西,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玩法。
看完《钢铁侠》你就懂
或许我们更应该想想,为什么这样的企业,会在美国诞生?为什么会是这个人?为什么会是他们?“钢铁侠”的原型马斯克、社交网站创始人扎克伯们正在以他们的一己之力去改变整个时代的发展。为什么美国能在创新机制上做得如此的出色,能让每一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天赋?改变这个世界?在这个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所谓美国精神就是创新,Tesla思维与现在的美国车格格不入,那是因为它才是代表了美国的核心精神。
ModelS的体验并不能称得上完美,它确实是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但回归到汽车本质的属性,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火星思维,并没有刹那间让那些传统的车厂变得好像过时了一个世纪的产物,反倒是为已经沉浸在传统造车理念的我们提供一个挺有想象力的空间,提供了全新的一种发展思路,我相信,这是美国式思维最可贵的地方。通用福特们在汽车界里就地取材,而马斯克则达到了另外一个层次,新美国车展现了如此的壮丽风景,这个世界,正在不断在行业交界边缘衍生出全新的世界,我们,应该为此而鼓掌。
在美国,IT行业都能造车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短暂的历史传承从来就不是他们的包袱,相反,这个国家以非比寻常的极致创造能力屹立于世界。
苹果
以iPhone为例,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手机的既有概念,曾几何时,手机只是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苹果却将它变成一个将各种各样多媒体功能糅合于一起的小型娱乐工具。每一年总有那么几天你会看到一大波粉丝排队买苹果iPhone的新闻,而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一款以外的手机品牌需要排队购买。
极致的航空工业
美国的SR71黑乌侦察机曾是人类最变态的科技结晶,其最大速度为3.35马赫(地速约4062km/h),最大升限为30500米,要知道这还是美国早在1964年就已完成首次试飞的产品。即便后来前苏联为截击SR71而设计的米格31,其最大速度也仅为2.83马赫,最大升限为25000米的高空,依然未能跟美国的SR71拼数据。历史上SR71亦从未有被击落的记录(因为它飞得比导弹还要快),而目前已知美军最陕的飞行器为HTV-2,其最大速度约为20马赫。
极致的IT思维
你所知道的Google谷歌仅仅是一个搜索引擎么?那你就Out了!这家做搜索引擎撑起一片天的企业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因为相比苹果的保密,谷歌很可能是最为高调活跃在汽车领域的科技公司,例如自动驾驶汽车。谷歌的开放包容是创新的巨大动力再看看国内的一线IT企业,虽然大部分很成功,但其实都是靠山寨起家。
同样是搜索引擎,Google到底多极致?看数据或许很多人看不懂,但你可以看看谷歌地图吧。无论清晰度还有数据量都是做得最精美,还有实景图片。
UBER
美国年轻人的杰作,借力使力的最佳代表,在传统出租车营运模式已不能满足大众出行需求时,它创造了—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自己无须挹注庞大资本组建车队,而是利用互联网的云功能,把有需求的乘客以及空闲的汽车资源联系起来,既能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也能满足更高端的出行需求。
当我们从新闻报道上看到有关UBER的新闻,后面总会吊着一条小尾巴——滴滴、快的之流,诚然,在服务的跟进上滴滴和快的等并不比UBER落后多少,但当UBER已经成为一个媒体平台、一个物流平台的时候,滴滴和快的等依然沉浸在补贴大战中,尽管我们看到他们快速抢占市场,但一旦补贴大战结束,一切就回归到原点,为什么?因为我们只会关注能改变我们的事物。
未来没有美国车
未来,美国车,美国不美国根本不是重点,甚至连美国车都可能会转化成不同的形态,重新在交通工具的领域提供不同的思维与解决方案,我们可能不再讨论福特或是凯迪拉克,而是像讨论Apple、Google一样,讨论着某个交通工具的整合与制造商。比如特斯拉,他们用IT理念来造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思路,也许未来的美同车根本也不叫车,相信你也知道,特斯拉是将自家产品定义为IT产品的。
把外壳剥去,把所有零件一一拆解,其实Tesla的供货商来向世界各地。如果不是Tesla把电能动力处理得成熟又实用,我相信多数人会认为Tesla只是另一个Fiskcr,甚至是一个骗局。
然而,Tesla除了在美国注册、上市与生产外,没有太多原创、与美国文化相关的东西,就像不生产内容却成为最大媒体的Facebook,不出版刊物去却成为最大书商的亚马逊,或是没有出租车却成为最大载客服务商的UBER一样,Tesla就像创立Apple、Google的美国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思维,以及整合全球资源的强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