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漫漫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佛道
  • 发布时间:2010-08-05 13:28
  修行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到充满喜悦的圆满状态。其实广义上的修行并不仅是指佛教或者道教信徒的修炼,它更指芸芸众生自身的修养。

  黄林生的作品《佛道漫漫》创作于中国佛教著名寺院——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北面的灵隐寺中。当天寺中有盛大的佛事活动,杭州周边寺庙的禅师纷趋参加。黄林生拍摄的是佛事开始之前,众僧等待进入大殿时的一刻。作品中,修行者头戴斗笠、身着海青、手捧黑钵,呈一字形队列,踏着稳健而安详的步伐,虽长途跋涉,但神情笃定,丝毫不见疲惫之态;虽风尘仆仆,但衣着穿戴整洁,给人感觉像是刚浆洗出来,摄心敛目。欣赏作品《佛道漫漫》,品读高僧们的这种精神状态,相信能给予虔诚修行者一些心灵上的鼓舞。

  摄影作品丰富的感染力来源于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审美上的愉悦和快感来源于摄影技艺的精湛。

  黄林生运用画面来传达思想,拒绝无意义的画面。他说,在僧侣众多的寺院中,很难找到一个清净的角落。为了确保画面干净无杂物,他选取了广角镜头仰拍的方式。仰拍的角度效果本来就比较夸张,借助16mm广角有使画面轻度变形的作用,再配合合理构图,使得这样做还收获了另外两个极佳的视觉效果。其一是尽显画面的张力,醒目的画面透视效果、强烈的空间纵深感表现使得画面主体更加突出——修行者的身形更高大。其二是收纳进了更多的画面内容,使得作品更加丰满。以森森古树和苍茫天空为背景,修行者一字排开直到画面深处其队列不断,其意味深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大自然里,我们的智慧应该缘于大自然与人群,众多学佛者都在追求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互相投入,从而探讨人性,发掘更游览胜地。加深刻的佛性。

  另外,黑白摄影的魅力也在作品中得以体现。在滤除了色彩因素的干扰之后,黑白影调的诉说力显得更加集中和突出,摄影语言显得更加纯净。黑、白、灰的单一颜色使得作品从现实的彩色世界里抽离出来,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的表达,这与佛教追求的脱俗何其相似。

  佛道漫漫,人生亦漫漫。我们在沿着修行之道前进的时候,无疑地,会遇到许多障碍。然而一切修行进步都来自理智的虔诚,也就是——真信。

  拍摄过程

  去年“五一”假期,影友约我去杭州灵隐寺参加法事活动摄影比赛。清晨5:00从浦江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灵隐寺。法事活动7:00开始,灵隐寺周围几个寺的禅师纷趋参加。作品中的禅师来自上天竺,沿途人山人海,很难拍到清净整洁的画面,于是我选择了超广角镜头(佳能16mm~35mm)进行近距离低角度仰行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到充满喜悦的圆满状态。其实广义上的修行并不仅是指佛教或者道教信徒的修炼,修拍。找准时机,摄得这一作品。

  LINKS

  林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那块书有“云林禅寺”四字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灵隐寺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是一处古迹丰富、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

  拍摄数据

  相机型号:佳能5DⅡ 镜头:16mm~35mm 快门速度:1/125s 光圈:F/5.6 曝光补偿:-1/3 感光度:ISO100° 焦距:16mm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