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杰的山水画,大多以太行为主题,状写其重厚,深沉雄伟的丰碑式形态和魅力,以象征其横空出世的崇高精神。显然,从文脉上讲,俞文杰继承了“北宗”的山水风格与精神,构造了粗犷、大气、沉稳的绘画形势与美感,体现出他明确的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
他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所画的太行山作品,不论竖幅、横幅,还是方形画幅,都结构严谨,在整体画面中,始终有一种隐形于意象背后的构成关系,这个构成可以使作品自由组合,但万变不离其宗;因而作品中山水得以巍然屹立,气势逼人,张力弥满,远看气势压人,近看惊心动魄。
他有很强的结构意识和形态感,且善于造势和造境。分析作品可以看到其明显特点是,多用垂直线去结构悬崖绝壁,以长长的垂直线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既营造了峭壁危岩的体面形态,又分割着空间,它们之间的互补、互动与组合关系,都进一步产生着“高山仰水”般的高远效果,使作品高深莫测,山体之间的几何形体的参差错落与互相迭加、推进,加上水墨的浓淡变化,以及黑、白、灰关系,产生的正是深邃幽秘的深远效果;我们还注意到,画家常常在画面的垂直结构中,出其不意的用斜线、横线去消解其整齐与单调,为画面带来丰富性与可变性,譬如在垂直岩壁上,用斜线、横向折线营造的山顶平地或山“塬”,以及飘荡游移的云雾等,都起到了“虚写”而产生的灵动感;使巍峨、厚重、挺拔、峻峭的山体与之对比、呼应,在稳定中不乏起伏,在静寂中不乏运动;厚重不乏灵动,画家以结构和形式营造了横空出世与太古浑然的山水境界。
俞文杰在根本上摒弃了“游戏笔墨“的闲情逸趣,志在对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叩问,他的作品有着力明确的关注点,即发现又表达一种美学旨趣——雄健、壮伟与浑然一体的境界和粗犷狞沥与波澜起伏的气度风范,这使他的作品拓宽了山水艺术的外延和丰厚深刻的内涵。
我们似乎在俞文杰的作品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燕赵慷慨悲歌的豪迈之气,也在其中读到了血与火交融的近代民族史;画家笔下的太行山上无不镌刻着民族精神的醒目大字,无不体现出艰苦卓绝与坚忍不拔的民族脊梁的力度和硬度。
画家在作品中要诉说的正是这一点,这也是俞文杰作品最可贵之处。应该说,一片山水,就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精神。在俞文杰的作品中,笔墨、技法、结构、形式等,都指向一种精神,并且这种精神的特点在于——它笼罩上一层悲剧色彩,让人触景生情,联想到它可歌可泣、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历史,千百年它屹立如旧,作为历史的见证,它必将更加雄伟、壮丽,它将续写民族史新的篇章。
俞文杰,作为当代画家,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同时也找到了作为画家的自己的定位。
作者/徐恩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