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中国画的精神源远流长,从其内容到创作上都充分体现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感悟与升华,在儒道佛三种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中国特色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人从概述中国画题材、内容等方面的发展中提炼出中国人通过艺术的形式对人、自然、社会的思考与感悟,从而折射出中国画艺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现实生活的写照两方面的精神内涵。其中隐含着从中国画笔墨、线条的内在规律具体阐释精神内涵和意蕴,旨在强调中国画的民族特色与魅力,实现中国画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

  一、中国画的概述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用笔墨在绢、宣纸、帛上等作画的形式统称为中国画。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的各种彩陶、壁画等形式为后来帛画的诞生奠定了造型基础,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帛画,从题材上来看,魏晋南北时期以体现贵族生活为中心人物画发展较快,山水、花鸟等画类刚开始萌生,唐代各画科进一步发展,人物画中有分化出世俗人物画和文人画,极大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后又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各个画科都已成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从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来看,中国画又分为写意、工笔、钩勒、设色、水墨等,各种技法在长期的长期中独成一家,各具特色,尤其是线条、笔墨、造型成为中国画传情达意的关键,笔墨的表现能力,关乎到画家的思想境界,追求笔墨情趣是中国画的宗旨,充分体现出艺术家对人、自然、社会、生命等主客观对象的认识。

  画科的出现、发展、成熟到不断地分化,技法从单一到多样,看似简单的现象,实际蕴藏着画家对人生、宇宙、社会和自然的思考,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中国人对内在、外在的认识通过艺术表达出来,借助艺术手段探索、思考人与周围的各种关系,获得主体的存在感。人物画旨在认识人的关系,探索自己与他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山水画注重研究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是“道法自然”与自然山水融于一体的博大情怀精神体现;花鸟画是表现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的赞叹,是寻找各种生命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涵。不同的表现技法表现也体现出不同的精神认识,写意画看似随性而画,实则是借助现实物象用笔墨形式表现内在的精神感受;工笔重视线条的形式美,探索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无论何种画科、怎样的技法,实际上都是画家精神内涵的体现,当然中国画中的精神内涵从整体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观的影响,源自画家现实生活的写照。

  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气韵是指绘画表现出的精神和韵味具有生命活力,这是中国画的最高标准,其次强调骨法用笔即笔墨的深浅变化营造出的形式美对表达气韵的重要性。

  气韵无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艺术表现,从古之间,气韵生动一直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近现代戏曲人物画的开拓者关良凭借自己对戏曲人物的了解,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性格特征、动作形态的体会、忖度。关良注重对人物眼睛、神情和动作的描绘,他回忆道:眼睛是表现人物神情的关键之部分……眼睛不仅反映出人物一般的动态、神态、情趣,而且更能反映出戏剧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思想感情、气质。他根据人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将眼睛刻画成方的、圆的、尖棱的、偏斜或横笔带拖,如《一箭仇》采用怒目圆睁的眼睛,表达出人物内心胆小、害怕,却又狂妄自大的性格。

  纵观历朝历代的中国画,笔墨也是中国画中重要的造型手段,是画家实现气韵生动的基础。笔墨情趣之间无不体现出画家的情感、精神意蕴,表达出或苍劲或雄浑、或崇高或安逸、或清新或温润的美。笔法讲究点、勾、皴、擦等用笔,侧锋、中锋、逆锋以及下笔的轻重缓急,均传递出内心的不同情感;墨在于干湿、浓淡、泼墨、渍墨等从整体上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是画家心灵的外现,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物化。如北宋时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笔墨神形兼备,通过刚硬、坚韧的“点皴法”,笔略干中锋落笔,笔尖落下略微按并迅速提起,该动作无停顿、一气呵成使得纸上呈现出“状如马蹄,亦如豆瓣”圆润、平整,墨到之处浓淡分明,使得山的刚硬、粗犷,石头的坚硬有力,充分提体现出范宽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与自己内心精神交融,落于笔墨之上,形成自我鼓励的认识,更表达出其对自然界山山水水的内在神韵的把握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生命韵律。

  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一可以表形,二可以传神,是推动中国画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从微观上讲蕴藏着画家的精神表达,从宏观上赋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内涵。中国画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线条的发展史,线条的粗细、长短、虚实、利钝、弯曲、粗糙、光洁等等都体现不同的情感,不同阶段的时代的线条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线条的时间性、线条的时代性、线条的装饰性、线条的情感性、线条的性等方面。”社会安定的时代,线条的整体特点自由、流畅、收放自如似行云流水般,盛唐时期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地的“吴带当风”的线条韵味,他采用“纯菜描”的方式,通过线条的立体感和分量感,强调人体的曲线与自然的结合,勾勒出飘逸、灵动的线条给人一种迎风起舞的韵律感,既抒发出吴道子生性豪放的自由性格,又表现出盛唐时期的繁荣安定,雄豪壮伟的社会景象,表达画家对大唐盛世影响的赞美。

  吕凤子分析线条的情感时说:“凡属于表示愉快的线条……总是流畅明快,不做顿式,转折也不露头角;凡属于不愉快的线条,经常用停顿,表达出一种艰涩、困苦的状态;若停顿多就显示忧郁、压抑。”竹子在中国画中成为了文人雅仕清高拔俗、坚贞不屈人品、精神的表达载体,但画家的情感感受不同。苏轼的竹子一生坎坷,到处碰壁,其在《墨竹图》中用坚实有力的线条步步停顿,暗示其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怒,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同时又表现出自己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文同的竹子线条借助行书和草书法的笔法,竹叶细长但不外露,线条流畅、自如,和竹子的自然形态十分相似,但又比自然中竹子多了一份临风擎雨、傲然自立的神韵,暗喻人格的高尚情操。线条的勾勒,离不开用墨,如文同的竹子中用墨干湿浓淡交相辉映,枝叶多用浓墨,突出气势,新枝嫩叶,渍以淡墨,体现竹叶蓬勃的生命力,下文将分析笔墨情趣在表达画家的精神内涵方面的作用。

  中国画是民族精神外化的产物,其精神内涵也被贴上民族性,因此分析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必须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同时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一种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分析中国画的精神内涵,离不开对画家现实生活的分析。

  文/俞文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