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夫子希望自己学生能把王制学说付诸实践,建立一个尊礼隆法的理想国,并由这个理想国统一天下。遗憾的是,这个意图只实现了一半。
他创办的兰陵学院是战国末期最大的人才生产基地。他调教出来的学生,也的确是秦国兼并四海的关键人物。韩非为大秦王朝的建立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李斯则是建立大秦王朝的首席文官功臣,总理国政的丞相。
但恰恰是这两个成就最大的徒弟,背叛了荀子的王制学说。
后世学者常说法家源于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有儒家师父。其依据之一,便是儒家荀子教出韩非、李斯两个法家徒弟。就实而论,韩、李二人虽师从荀子,但思想体系跟荀子早已不是一路了。
韩非子被誉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商鞅的法治说,申不害的术治说,慎到的势治说,被他融为一炉,锻造出法术势合一的治国新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理论基础,正是韩非子打下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源于韩非的理论。
李斯入秦执政,呈上的治国策论并非荀子王制,而是师兄弟韩非的法术势。别看后来韩非因李斯而死,两人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两人更大的共同点,是对儒家非常排斥。
“儒以文乱法”,儒生是社会五蠹(五种蠹虫)之一,对法制社会建设没有半毛钱好处。韩非在著作中这么写。
李斯更狠,跟儒家士人吵吵郡县制和封建制的问题,最后居然向始皇帝提议焚书。坑儒案虽不是他提的,但少不了他的推波助澜。
大部分战国人认为儒家不实用,但不用儒家迫害儒家的下场却很惨。秦王朝仅仅存在十五年,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好景不长的业绩,不光令韩非、李斯成为史家批评的对象,连荀子思想的实际效果也遭到普遍质疑。他们跟着荀子学习帝王术多年,离经叛道走上“歧途”,肯定是老师没教好。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嘛。
这是桩大冤案。
因为,韩非李斯的帝王术与荀子老师的帝王术,根本不是一回事。
韩非李斯的帝王术,也称“人君南面之术”,说白了,就是帝王驾驭臣民的权术。政治实践总是充满阴谋权术。儒家的解决办法是用仁义道德排除阴谋权术。而韩非和李斯则是用阴谋权术来对付阴谋权术。
韩非法术势一体,术治理论占了最重要篇幅。术治理论并非全无积极成分。兼听则明,按功劳考绩严格奖惩,分清各单位权责,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都是术治合理的一面。但韩非之术更多聚焦于“防奸”。
关于怎样“防奸”,韩非是专家中的专家。
术的运用不可公开,越神秘越好。最好连亲人、爱人、熟人、常有交往的人都不知道帝王的心思。
某一天,君主突然冷不丁对你说:“你家的席子破洞了,本领导特意赏你一床新的。”假如你的脑袋好使的话,浑身冷汗是止不住的。他是在暗示你,你的一切隐私都在他掌握之中。而你对信息外流的原因毫无所知。除了对君主的英明神武表示敬畏外,最好老老实实做人,别自作聪明留下什么把柄。
韩非的“人君南面之术”大体是这般路数。这一招仅仅是他武器库里的九牛一毛。这种帝王术是把双刃剑。
用在正面,是铲除腐败叛乱分子的利器。但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李斯的“督责之术”。
什么是督责之术?李斯给秦二世上书说:“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简单说就是小错重罚,没错也找茬重罚。完全以整人为目的,什么法制什么富国强兵全抛脑后,只要维持腐朽统治就好。后世的酷吏最爱玩这一套。
按照韩非和李斯的帝王术,大臣们最好是相互争斗不团结,这样就没法合伙对付君主了。中国人好内斗的根子之一,就在于这种“领导思维”。
如此可怕的东西,真是荀夫子秘密传授的么?当然不是。
荀子老师和他那俩徒弟最大的区别,恰恰在于对阴谋权术的态度。
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不仅有王道、霸道、强道,还有灭亡之道。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秉承礼义的国家能称王天下,保持政治信用的国家能称霸诸侯。搞阴谋权术治国,那是自取灭亡之道。韩非和李斯用权谋治国的申论,在荀子老师这里是要被打零分的。
文/公士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