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 张扬爱情与美丽
- 来源:云南画报·人文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河,花腰傣,云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06 14:53
流经玉溪市的新平和元江两县的红河,与哀牢山构成了红河谷。在海拔不足400米的红河谷底,常年温暖,热量充足,芒果、荔枝、香蕉、菠萝、木瓜、甘蔗等数不胜数的热带水果常年不断,茉莉花、凤凰花、木棉花、杜鹃花等各种鲜花追逐着季节次第绽放,从不间断的哀牢山清泉灌溉着一年两熟的水稻,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难免让人联想起《圣经》中屡次提到的“膏腴之地”迦南。而生活在此地的花腰傣、彝族、哈尼族依然保存着固有的古老文化,尤其是花腰傣,被认为是延续至今的古滇王国后裔,其炫目的服饰和独特的习俗,蒙着一层神秘色彩……
心尖上的花腰傣美女
如果有心人真心想画一张“云南美女地图”,那它肯定少不了红河谷戛洒、漠沙这片区域。本来,美女的定义有很多种,有彪悍的美女,温柔的美女,有古典美女、时尚美女,有内外兼修的美女等等。因为标准太多,美女这个概念反而变得不好定义,导致很多地方不好意思拿美女来震住本地台面。但我要说,在红河谷,美女绝对镇得住台面,因为这里高密度地存在着花腰傣族美女,绝不是个体概念,而是以“群”为单位。
花腰傣姑娘——这是一些美丽的形象和美丽的词汇,曾长期盘踞在我的心尖。瞧那些小卜少吧,优雅的鸡棕帽,紧身的绸缎上衣,镶着大花边的黑统裙,领口、胸前和后背缀着成片闪闪发亮的银饰,腰缠五色的腰带和花须飘飘的彩带,还挂一只小巧的秧箩。一走动,身材苗条的姑娘们轻轻扭动腰肢,真是柔情似水、仪态万方,让人生出无限美好遐想。
不知千百年来,是那身独一无二的服饰,优化了花腰傣姑娘的美貌,还是因为花腰傣姑娘的天生丽质和心灵手巧,才绣出了绚丽多彩的花腰傣服饰?这两者的关系,估计是犬牙交错。对于这种传说中的美女,很多人只是从摄影师的镜头中窥豹一斑,间或有什么浪漫故事传进我们的耳朵。
清晨,太阳在江对面的山后微微露出一缕霞光,芒果树和凤凰木掩映下的傣家寨子宁静祥和,乳白色的晨雾从远处金色的红河上冉冉升起,给起伏的山峦薄笼上一层轻纱。窗外的芭蕉叶经过夜露的滋润,越发的苍翠欲滴。这是一个童话中的世界,从山峦、江河、田野、村寨到姑娘们的身上,都是充满了色彩,很难用一支笔去描述它的美丽。
花街节是花腰傣最为盛大而充满情趣的传统节日,这天是小卜少们最美丽的一天。平时她们都很少穿着民族服饰,只有花街节,是她们尽情张扬美丽的一天,是她们寻求爱情与幸福的日子。
要赶花街,就要去新平县戛洒镇大槟榔园村和漠沙镇大沐浴村,这两个民族生态村分别居住着花腰傣中的傣洒和傣雅支系。春节刚过,我们便驱车来到大沐浴村。随处生长的槟榔树使这个小村富于热带浪漫情调,红河在旁边温柔地流淌着。傣雅意为被留下的人,在古老的传说中她们是滇王室的后裔,因为滇国被汉朝征服,滇国人民向南迁徙,大部分的人去了版纳,而王室走到这里就留下了。无独有偶,我曾经看过一件古滇文化的遗物,上面有滇国贵族妇女的形象,居然和大沐浴的姑娘们穿着十分相似,也许传说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吧。在大沐浴我看到一群小卜少——花腰傣姑娘,她们戴的鸡棕帽一律向脸部倾斜,因而我看不到她们的脸,只能通过她满身的银器饰物和犹如竹子那样柔软的腰肢,来判断她们的脸。
她们偶尔抬起头来,毫不羞涩地向我们投来火辣辣的目光,这种目光让人感受到一种火热的渴望,一种情满四溢的期待。在她们的目光下羞涩的是我们,虽然有很多的期待,却是不敢上前。这时,一群小伙子抢过去,和小卜少们说几句笑话,唱两首情歌,很快她们就分成一对对的,消失在槟榔林里。不时有小卜少“咯咯咯”的笑声从林中传来,让我们心怀畅想而又暗自伤怀。
终于,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我们这群胆怯的外人得到了小卜少的邀请,分散进入了幽静的树林。和我一起的小卜少服装像山花一样烂漫,皮肤白,模样俏丽,一对小酒窝盛满了笑意与温情。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共同语言,她在昆明打过3年工,花街结束以后又要到上海去,我向她介绍了一些上海的情况,有些什么好吃好玩的。我很想了解花腰傣的生活,而她对外面的世界更加向往。她从秧箩里拿出糯米饭喂给我吃,按照传统的习俗,这应该是定情了。这时我们应该交换定情信物,虽然我知道这是她表达一种对我这个外来青年的友善和好感,但我还是想送她一件礼物,在身上摸索了半天却没有合适的物件。小卜少看我尴尬的样子,噗哧一笑,把她腰间挂的秧箩递给我,我们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走出槟榔林。
下午,游客渐渐散去,但节日仍在继续。这时的节日才是真正属于卜冒和卜少的。小卜冒们像蜜蜂一样在突然怒放的花丛里乱撞,每当有一对青年男女消失在槟榔树林里时,就意味着红河谷里的土掌房将出现一个新的家庭。到了夜里,小卜冒们还要弹着三弦、照着电筒,以此对姑娘作出呼唤。姑娘们听到三弦声,看到电筒闪耀的亮光,知道小伙子们来觅情了,于是便三五成群地相约到村外与小伙子们相会。
“卜冒呃,
听到你们的三弦声我们心动了,
看到你们的电筒光我们心痒了,
但不知你们是来游逛?
还是来找心爱的卜少?
若是来游逛,
我们来同你们作伴;
若是来觅情,
我们来同你们玩玩,
在这快乐逍遥的夜晚,
不要含羞也不要腼腆。”
婉转深情的歌声随着夜雾而起,在月
夜里弥漫飘散……
美滋滋的戛洒——太好吃 太浪漫
两千年前,古滇国的人们翻过哀牢山,越过红河,寻找他们的家园,在红河谷中走出了第一条道路。据说那些艰难跋涉的先民中王室的一部分人,他们来到玉溪红河谷时,走不动了,只好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成现在的花腰傣。但我更相信他们是被红河谷的美丽所吸引,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就是家园。
红河谷深处,哀牢山护佑的小镇戛洒,碧绿的稻田果园深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夜市人如潮涌,怎么看也不像个小镇。工业、旅游业、农业的蓬勃发展使这里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小香港”之名绝非浪得虚名。
戛洒是傣语译音,意思是沙滩上的集市。戛洒是傣族三大支系花腰傣的主要聚居地,20世纪末期,随着神秘花腰傣文化的广为人知,戛洒奇特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饕餮美食,迅速声名远播。
从新平前往戛洒,是一个从亚热带奔向热带的跨越之旅。刚刚通车的高等级公路,有个造型如同问号的巨大环形立交桥,藏在荒无人烟的深谷中,十分壮观夺目,摄影爱好者们对此印象深刻。
当高大的木棉树、芒果树、凤凰树开始在路边出现时,打开车窗,空气中一股暖意扑上脸面,意味着戛洒近了。作为中国知名旅游小镇,戛洒是自驾爱好者云集之地。人到戛洒,相机不会有空,舌头也绝不能闲着。
经过阡陌纵横的田野,我们来到大槟榔园村。整个村寨掩映在酸角树、芒果树、荔枝树和攀枝花树构成的森林之中。
花腰傣的住房,和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不一样,是别具一格的土掌房,这种“一楼一底”的平顶房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造型十分别致。穿过村寨,就到了红河边。宽阔的沙滩,高大的攀枝花树,滚滚南流的江水,两岸绿色的山峦、稻田、蕉林、果园,还有时时闪现的傣家妇女,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大槟榔园里,一座巨大的宴会厅,集花腰傣歌舞表演和傣家菜融为一体的花腰宴舞,出现眼前。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大槟榔园旅行时,正值花街节,戛洒江边,酸角树下,头戴斗笠的盛装傣家人在野外张罗汤锅招待来客,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十年之后,“糯米饭、干黄鳝、腌鸭蛋、二两小酒天天干”的秧箩饭香味还没忘记,汤锅已成戛洒美食象征,而这家主打傣味的“花腰宴舞”大厅中,装饰的灯罩造型竟然直接采用了大型花腰傣斗笠,果然独具匠心!
没吃上汤锅,只好悻然把午饭选在大槟榔园附近的曼李村金豪农家乐,没想到却有意外收获。三层精致小楼门前,正对金黄色稻田,田埂上的芒果果实累累,纷纷下垂田里。四周,田鸡、知了的声音此起彼伏,听取蛙声一片。在如此优美的生态家居中,一场亲民饕餮大餐马上上演。金豪,谐音傣语“景浩”,本身就意为“吃饭”。
主人周红清一家准备了半个早上,抬出了必杀技特色菜,分别是:腌大鹅、腌江鱼、烤肉、腌红尾巴鱼、腌鸭蛋、干黄鳝、菠萝饭、老鹅炖木瓜、干巴,以及各种山茅野菜。其中来自红河的原生态江鱼(当地人称面瓜鱼)以无与伦比的鲜嫩秒杀席间众生。众人吃得大汗淋漓,我无意中发现门口挂着三颗星的招牌,才知道这家竟然是玉溪旅游部门钦点的三星级农家乐。
告别金豪,直上哀牢山耀南村。耀南地处高山区,气候清凉,口味和河谷傣味完全迥异,当地三线腊肉再次触动众人味蕾。腊肉本不是稀罕之物,但此地山高林密,据说腊肉腌制过程中能采天地之灵气,但更有说服力的原因是这山里的猪肉品质,吃的是草,长的是肉,岂是城里的饲料猪肉可比,腊肉上桌,香气四散,却不油腻,有入口即化的快感。耀南的乡里人家,土猪火腿、三线老腊肉,更是一绝,主人李兴明带我钻进腌制工作间,但见腊肉林中,暗香浮动,顿时无比怀念小锅酒。
戛洒之夜,享受夜生活之都的夜。戛洒的酒吧一条街,气势绝非中等县城能比,几十间清一色的竹楼酒吧,沐浴在红河谷之夜清凉的微风中。灯光摇曳处,美女身影让脖子都转酸。毕竟是热带地方,当白日暑气散尽,夜色开始撩人,“小香港”的酒吧街,成了所有人汇聚的另一个戛洒。冰洁休闲屋的老板娘莎莎端出刚榨出的芒果汁说:每天晚上十里八乡的花腰傣文艺表演团队都会自发来这里演出,全开放。看着演出,我把舌头伸进芒果汁,任一股新鲜顺着舌尖,销魂地流入心间。
元江尽是 芒果香
滔滔红河,自西北向东南奔腾而来,也正好在元江与“昆曼大通道”做了个标准的交叉,然后“红河东南去,五里一徘徊”,奔越南方向而去。如果说“昆曼大通道”是人工大通道,那么红河谷地,就是自古以来沟通南北的天然大通道。在这条大通道上,千百年来,傣族、哈尼族、彝族南来北往,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研究民俗和旅游的学者形象地称其为“彩色民族文化走廊”,花腰傣、土掌房、大马帮……每一样都被研究多年,但还是那么神秘。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西南北来来往往的人们,无不把元江当作“打尖”的首选之地。当然“打尖”也得有“打尖”的理由,元江的丰饶物产、优美风光和多元民俗,才是“打尖”之旅,既放松,又欢畅的真正原因。
元江年平均气温23.8℃,冬季北方到处是冰雪皑皑,而南国元江到处充满春意,百花盛开,树木郁郁葱葱,“天然温室”的元江县成为人们冬季避寒的旅游胜地。元江红河谷中有数万亩中国最大的芦荟基地,有万亩甘蔗及果园和芳香的茉莉花基地,县城掩映在馨香扑鼻的绿茵丛中,是绿色生态旅游的好去处。盛夏5万多亩的芒果把元江点缀得格外漂亮,郁郁葱葱的芒果树上,参差不齐地挂满黄橙橙的鲜芒果。
街上,骑着摩托车的汉子们载着一箩箩刚摘的新鲜芒果,直奔水果一条街而去。顺着人流的方向,很容易找到热闹的水果街,一溜的水果摊,大清早已经一字排开。芒果节,芒果自然是最大的主角,元江每年6月15日举办芒果节时,正是各大品种的芒果上市的最高潮。从大帅富的“金凤凰”到黄富美的“三年芒”,整条街都是,许多品种,外地人不经指点,根本叫不出名字。水果街上买芒果,图的就是新鲜,有些芒果上还挂着翠绿的枝叶,买的人大都先撕开一两个,尝尝味道;然后大手笔,成箱大批量地塞进汽车后备箱。信步街上,水淋淋的荔枝也上市了,芭蕉也露面了,火龙果也抛头了,大块头的菠萝蜜,当地人称“蜜多罗”,听起来像在念“般若波罗蜜”,也时不时见人扛着回家,留下一路的果香。
小城元江,是个有味道的地方。单说这里的行道树榕树,就与别的地方不同。热带就是热带,榕树特有的气生根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到处喷发,完全控制不住,如果不是因为园林工作者定期剪裁,估计不出几年肯定独木成林。火红的凤凰花正在街边怒放,配合着高大的榕树,肆意渲染着让人心旷神怡的色彩。
太阳城广场,此时泼水正欢,狂欢之后,人们等待着夜幕降临时举办的传统保留节目:吃芒果大赛!一分钟吃两三个芒果,我认为已经算高速,但当晚的冠军用铁的事实证明,一分钟吃一公斤芒果只是小菜一碟,据说去年的冠军一分钟吃了1.7公斤!你完全无法想象,这场比赛围观的人群足足有一万人!
来自玉溪、昆明等地的自行车爱好者次日整装待发,向县城郊外的芒果长廊进发,这是一场穿越芒果林的自行车比赛,高大的芒果林遮天蔽日,当挂在树上的芒果差点打中头部时,很多选手似乎忘记了这是比赛,不由自主放慢了车速,一种休闲的幻觉,正在选手中间蔓延……对于这个芒果长廊,我记忆犹新。一个月前,我们曾自驾到此“打尖”,坐在驾驶室中亲手摘芒果吃是什么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弯弯的红河从天上来,流向那万紫千红的元江,黄灿灿的芒果,是我们的期待,一路边走边吃才是最自在,我们要吃就要吃得最痛快!
这就是元江!一不小心,“打尖”变成流连。
文图/李雨霖 何新闻 张有林 潘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