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系列报道(一)
- 来源:云南画报·人文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06 15:09
编者按: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5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4%;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2015年,习主席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特别强调,“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明确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多年来,正是有了民族团结这个“空气和阳光”的滋润和照耀,4600万云岭儿女在跨越赶超、共同繁荣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古道盛开团结花
记洱源县郑家庄民族团结示范村
在云南的西部,横断山脉由北向南铺展开来,形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自然奇观。沿着一条条江河,自古以来成为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自然通道。悠悠千年,马帮驮着产自于滇南的茶叶,沿着这些通道,运往西藏等地,这条道路被人们称为“茶马古道”。郑家庄,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入大理时以三营为吐蕃襟喉,留军三百户镇守。其中两名郑氏将军郑指挥、郑冠军驻扎于郑家庄,并不断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村内居民以郑姓者居多,故名郑家庄。
我们不是一个民族
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从远处看,郑家庄和周围的其他村庄没有什么区别,地处三营坝子的中央,稻田环绕中,老房子是大理地方典型的三房一照壁,新房子是花园洋房。走进村里,清流迂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邻里和谐、童叟共乐。房屋在树木的掩荫下,显得格外美丽、宁静、祥和。道路干净整洁,沟渠清泉淙淙,到处青瓦白墙,绿树红花,让人感到仿佛是步入了世外桃源。最引人瞩目的是家家户户院墙上的壁画,有白族传统的山水花鸟,有藏族的吉祥八宝,有傣族的佛塔竹楼,还有纳西族的东巴文字……
久负盛名的“茶马古道”除了是一条连通中国西南的商路,还是一个体现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大走廊。作为滇藏茶马古道沿线的村落,郑家庄起初的土著居民以汉族和白族为主,后来,逐渐有其他藏、傣等民族落户于此。经过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和世事的变迁后,渐渐地,村子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民族成分因为婚迁等原因也由藏、汉、傣、白四个民族逐步增加为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七个民族。再后来,雄志高从丽江的宁蒗泸沽湖畔婚迁到郑家庄。如今,全村已发展到125户,人口共525人的村庄,形成了“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大家庭。
“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断。一家人只有和睦相处,才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郑家庄属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都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村内多民族杂居、习俗各异的特点,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由群众自发组建中青年联谊协会,闲时组织联谊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组织互助活动。每逢春节,藏族祈福的经幡飘荡在村文化活动广场,五彩的经幡随风飘荡,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染了每一个村民。供奉本主本是白族群众的传统习俗,全村各族群众都随白族一道,初一、十五到本主庙烧香拜佛。一到春节,尤其是每年的正月十五,长期外出经商的群众都要千里迢迢赶回来,全村男女老少在民族文化广场一道吃团圆饭,这是郑家庄全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多年来,郑家庄村不论村里的什么民族,不论哪一家,只要有难事,村民们都不分彼此,相互帮忙,汉语和纳西语交织在一起,藏族歌曲和着白族调……说起这些,村民们总是津津乐道:“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得亲如一家!”
只有团结才能和谐
只有团结才能发展
在郑家庄,村民只要遇到外人,总会热情地招呼。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彼此生活习惯不同,郑家庄村7个民族能在50多年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20多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和一起社会不稳定事件。
郑家庄村委会围绕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勤俭致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内容,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并以展板、上墙等方式张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活动场所,加强宣传教育,聘请7个民族代表为监督员,确保村规民约有效执行。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在郑家庄村,有1支治安巡防队,分组轮流对全村进行巡防,每3户为一组,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村民参加。每组人员负责值班一周,形成了村里的群防群治格局。
根据郑家庄村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郑家庄村党支部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方式加强民主管理,选举产生了由7个民族代表组成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坚持小事村民议事小组讨论决定,大事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原则,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核查,实现民主议事,阳光操作。
村里建立了党员帮扶小组,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还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和农村书屋。目前,郑家庄村拥有各种报刊2000余册。由于村里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这个村里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
郑家庄的主要收入方式,源于藏族人的“祖传生存技能”药材销售,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郑家庄现任村支部书记何国祥,藏名“曲登”,一家人在50多年前从香格里拉迁居至此。改革开放后,曲登看中了中药材市场,孤身一人做起了中药材生意,短短数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大王”。在他的带领下,整个郑家庄的中药材生意也开始做起来了。
曲登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但他觉得:光自己发展好了不行,必须把乡亲们都带出来,走共同富裕之路。曲登从亲戚朋友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亲戚朋友和他一起闯市场,做中草药材营销。起初,乡亲们因为没文化、见识浅、胆子小,尽管心里十分羡慕曲登,但也不敢跟着干。为了帮助乡亲们尽快掌握中草药材的营销知识,曲登一有空就向乡亲们介绍经验,帮助乡亲们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则。在曲登的影响下,乡亲们思想观念转变了。如今,全村125户,每户都有人经营中草药材,市场遍及全国各地。曲登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大哥”。他也因带领大家共同发展致富,而被乡亲们一致推选为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县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帮助下,郑家庄村共整合资金710多万元,投入到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将郑家庄村打造成了洱源县基层党建、生态文明、民族团结、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2014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3天,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来到郑家庄村宣讲会议精神。李纪恒对郑家庄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了高度评价,他要求郑家庄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抓党建强保障、抓管理重民主、抓经济创特色、抓文化促和谐、抓生态净家园,把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2006年,郑家庄被列为全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2015年2月,郑家庄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大理州唯一一家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郑家庄成为洱海源头的幸福之村、美丽之村、团结之村、民主之村和法治之村。
洱源净 洱海清
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洱源
洱源,顾名思义——洱海之源。作为高原明珠洱海的源头,素有“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说法。2008年,洱源县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为大理州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09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第二批云南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10年被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洱源,作为全国第二批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大小支流560条,多年平均径流量5亿多立方米,洱海常年径流总水量的70%源自洱源。所以,加强洱海源头和流域的保护治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是洱源县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洱源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发展思路,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科学理念,形成了“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思想共识,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方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并初显成效。2008年以来,洱源县先后实施了生态环保项目66个,累计投入资金5.22亿元,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有力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洱源县结合洱源实际,着力抓好“七大体系”建设。一是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主要实施截污、治污、净污工程。二是以调整种养结构为手段,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三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共建成11个风电场、311台风机,总装机容量达43.68万千瓦,为全省第一风力发电大县。四是以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以地热资源为依托,“高原水乡,养生天堂”为品牌,重点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五是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建设。抓实造林绿化,强化城乡绿化,推进“森林洱源”建设。2009年,洱源西湖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云南省第二个国家湿地公园。六是以宜居环境为抓手,推进生态家园体系建设。以创建“生态家园”理念规划县城发展,加快推进集镇绿化,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和省级生态镇乡、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县9个镇(乡)均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生态镇(乡)。七是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六进”活动为抓手,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洱源县广大干部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不断减少,极大地改善提升了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减轻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压力。
文图/李雨霖 中共洱源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