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该如何说话
- 来源:方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法官,演讲,大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31 15:20
我挂职所在的法院举行演讲比赛,参赛者主要是青年法官,主题是“凝聚青春力量、扬帆法治梦想”。一众青年才俊轮番登台,和平日低调温和的形象大为不同,多数选手都是声情并茂,慷慨陈词,不论讲故事、引经典,最后都是升华抒情,以“法治中国”“人民法官”“鞠躬尽瘁”等“大词”结束。
客观地说,纯粹就演讲技巧评价,各位年轻法官的表现都值得肯定。但我也必须承认,作为一个观众,我总感觉这些演讲的表演成分过重,抒情时“用力过猛”,“大词”用得太多,不够“接地气”,因此很难说有多少共鸣。其实,对于演讲者呼吁的公正、廉明、敬业、慎独等追求,我个人完全赞同,而且也希望能够身体力行,毕竟这既是法官职业的应有之义,也是个人修养的正常方向。不过一旦与“鞠躬尽瘁”等“大词”挂钩,还要用这种“高大上”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我却总在下意识里感到有些抵触。
类似的尴尬场景,其实并不鲜见。即使在崇尚个性与自由的大学校园里,当学生干部在稍微正式的场合发言时,几乎也必然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作为开头,尽管他们转过身就可能与同学来句脏话。甚至于在我居住的商品房小区,平日随和而热情的物业管家,在邀请业主代表碰头聊聊物业服务的场合,也是一改“邻家大姐”的风格,突然间就切换到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模式,让我怀疑是不是认错了人。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多数国人身上都有一个开关,一到需要当众发言的正式场合,马上就能进入八股化的标准模式,虽说四平八稳,滴水不漏,但也多半口号连篇,言之无物。
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我理解这些年轻法官为何会如此演讲。一方面,作为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对演讲的理解,多半还残留着小时候戴着红领巾在国旗面前庄严发言的记忆,而且一路走来几乎都是这种“高大上”模板。另一方面,当多数人对演讲的刻板印象都是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时候,选择从众至少不会犯错;反之如果另辟蹊径特立独行,固然有出奇制胜的可能,但同样可能一败涂地。在信奉“安全第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大环境下,一种更为保险的选择显然是随大流。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演讲比赛本来就是形式大于实质,不求解决任何实质的问题,只求表现演讲者的口才和技巧。既然如此,言之无物几乎是必然结果,空喊口号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问题在于,我们真的应该动辄以这种“高大上”的方式来讨论个人尤其是法官的追求吗?说话的本质是沟通,沟通的前提则是能够让人听得进去。除了专门看演讲技巧的评委,其他听众显然都更关注言说者的内容。正是因此,用事实说话,靠道理服人,永远是有效沟通的真谛。法官也是普通人,能够引起普通人共鸣的东西,一定要是他真正的关心所在。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为大众鞠躬尽瘁者或许有之,但必然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普通人——包括绝大多数法官,无非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为自己、为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法官之所以要廉洁持身、公正司法,一则是职业的必然要求,二则也是维系个体安全和发展的最佳策略,并不是完全因为出于对“法治中国”的追求。公众也并不奢望多少呕心沥血的“人民法官”,只需要法官像普通职场人士一样,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即可。正是因此,过分拔高对法官的期待,动辄使用“鞠躬尽瘁”“法治中国”等“大词”,不仅难以获得听众的共鸣,甚至还可能让听众觉得“假大空”,声情并茂的抒情也多半会被视为做作。不仅如此,出于对“假大空”和做作的抵触、反感乃至嘲讽,听众在下意识里还会主动与这些“大词”所描绘的光辉形象保持距离。
其实,法官最重要的话语平台显然不是演讲台,而是法庭和判决文书。可以想见,一个动辄诉诸套话空话的法官,一篇慷慨陈词过度拔高的判决书,不仅难以说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相反还容易招致反感或嘲讽。只有那些立足于事实和道理,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接地气”的话语,才可能获得足够的认同和共鸣。从这个角度出发,因为对社会公信力的高度依赖,法院和法官的话语似乎都不太适合“高大上”。
文|兰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