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创新”
-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出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7 13:50
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30余载,其全球占比从1990年的不到3%,跃升到如今的近1/4,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和转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在这一令人惊诧的腾飞过程中,有两个须臾不离的标签:其一是“制造”,其二是“出口”。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提高生产力的最佳办法,而出口一直是新兴市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然而,近年来,在全球经济陷于所谓“新平庸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未来转型升级的挑战日益加剧。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速度不可能再如以往那般强劲。失去了高速运行的动力和惯性,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面临着如何突破困境的巨大压力。
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创新,这是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共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应当成为比“制造”和“出口”更响亮的中国名片。
客观地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追赶型经济后发优势集中爆发的体现。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差距形成的广阔发展空间腾挪发力,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成功培育了作为“快速跟随者(Fast Follower)”的强大创新能力,通过模仿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其迅速转化到大规模市场生产上来。这一学习借鉴式创新在中国经济由小变大的飞跃过程中居功至伟。
随着国际产业链分工和中国自身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和提升全球竞争力,就必须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把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从依靠低成本转向依靠创新、技术、质量和品牌,实现转型升级。简而言之,“创新”本身也需要创新,需要升级。规模经济、低端市场切入、引进技术、模仿和集成创新等曾助力中国企业快速成长的经验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反而可能妨碍未来的转型。
正因如此,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把创新和创造力的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赋予了“创新”远较先前更为丰富的内涵。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加速生产,更应用这一技术加速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日益增强。中国企业还开发出了能加速研发产品的管理技术,从而保证自己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快速做出反应,满足中国本土和国际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中国制造2025》更把创新驱动明确为未来十年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旨方针和主要任务。“互联网+制造业”的结合,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了发展机遇,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为社会创新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是我们把握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步,它将多维度地体现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参看本期“工经论坛”,P26)。
在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业的技术化特点日益明显,重大技术创新逐渐呈现由点到面加速扩散的特征。创新大有希望成为中国经济的活力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