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尚植入智能基因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大数据,智能时尚,信息技术
  • 发布时间:2015-09-21 16:06

  在“中国制造2025”的号角声中,中国服装企业纷纷开启了智能化转型的大幕:近日,美邦服饰发布定增募资90亿元方案,将构建“智造”产业供应链平台、O2O全渠道平台、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中心。报喜鸟则召开智能制造战略转型发布会,对外宣布报喜鸟的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完成。

  透过有着产业“晴雨表”之称的行业展会来看:即将于10月举行的CHIC2015秋季展将以“智能时尚”为主题,首次增设智能时尚展区,以“智能化”将产业链各环节及产品进行全面整合;7月如期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以“科技引领时尚”为主题,聚焦科技、艺术、设计、创意、文化的创新与融合;此外,即将于9月启动的第十七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则依据“两化融合”思路,设立品牌体验区,通过信息化科技手段,共启品牌之行……

  毋庸置疑,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智能科技”在服装行业中愈来愈显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智能产品、智能零售、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时尚,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动走向台前,在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概念蜕变中,拉开了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智能时尚大赛。

  智能时尚“零界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层出不穷的智能产品相继面市,“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智能时尚点燃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生活的期待。对于置身于时尚潮流尖端的服装品牌而言,恰逢智能科技革命的新风口,必将有所作为。

  正逢风口,待启变革新航道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纷纷抓紧调整各自战略,日益重视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复苏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如何用信息技术去洞悉消费动向,进行产品研发,进行上下游集成创新,已成为产业变革、提升效率的重要内容。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显著特征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也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是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具备先期迈进世界纺织强国阵营的基础和优势。“互联网+服装”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服装行业的结合,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另一方面,“新常态”下的服装企业面临的是“数量增长慢下来,质量增速提上去”的新风口,消失中的人口红利促使从劳动密集型转型而来的纺织服装企业势必要将智能化替代人工化提上日程。在爱登堡(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启明看来,在用工荒、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智能制造的变革是传统制造业走出当下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也认为,“服装企业要迎来盈利拐点,需创新商业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智能制造领域,打造柔性供应链体系。”

  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依托于日渐走俏的“大时尚”格局,智能与服装的碰撞,融合的是科技革命的内涵,借鉴的是时尚的框架与面貌。智能时尚在此时应运而生,它拥有互联网、制造和时尚等领域基因,独特的柔性特质更使其无处不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搭好智能时尚这班车?服装企业其实大有可为。

  玩转智能时尚,没有“圈外人”

  提到智能时尚,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这是一种智能科技与时尚潮流的结合。诚然,从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智能时尚产品来看,融合时尚元素的可穿戴设备首当其冲,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珠宝等不仅占据了市场销售的半壁江山,也制造了不少话题。

  但当智能时尚遭遇服装品牌,所衍生出的创意产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实穿性较低的智能服装产品那么简单。目前,诸多时尚品牌纷纷推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智能时尚产品,让其不再被“束之高阁”。

  2014年的美国网球公开赛上,著名时尚品牌拉夫劳伦的智能POLO衫亮相。这款POLO衫的部分面料中织入了导电纤维,可将电信号传送到粘在衣服上的可拆卸微型数据盒中,与智能手机连接,从而监测使用者的心率、呼吸等情况。

  如果说拉夫劳伦的尝试只是将监测装置“安装”在面料里,那么谷歌与著名牛仔裤品牌李维斯所属的利惠公司合作推出的“提花布计划”则是“将你的衣服直接变为触屏”,这款极具颠覆性的创意产品在织物中埋入导线,让用户能透过触碰布料直接控制打电话或传短信等功能。

  拥有无限广度和深度的智能时尚不仅令服装企业和品牌着迷,其与生俱来的跨界基因也令时尚圈的“局外人”趋之若鹜。英格尔等科技巨头纷纷涉足智能服装领域,推出了表达情绪的LED服装。近日,奥迪宣布与荷兰设计师Anouk Wipprecht合作,推出奥迪A4主题风格的智能礼服。

  有业内人士认为,“服装工业4.0”的未来将是以软件系统和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实现智能制造,与移动计算、应用App和社会化媒体相结合,实现按需定制。然而,要想搭好智能时尚这班车,企业与品牌所需的不只是一鸣惊人的智能产品,在智能时尚这条充满奇思妙想的链条上,智能产品、智能零售与智能制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智能时尚三件事

  智能产品、智能零售和智能制造这三件事构成了智能时尚的生态圈,尽管智能时尚依旧看似遥远,但先知先觉的行业领风者们已经开始谋动。

  ◆智能产品

  “潜力股”变身“绩优股”

  炫酷的智能科技正在快速融入到服装产品之中,一扇通往未来科技的大门正在开启,智能时尚产品就是最佳明证。还记得2012年谷歌眼镜刚刚问世之时,赞誉与吐槽声不断。不过,纵观近两年来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服饰市场,就可以发现那些兼具专业性、时尚度和性价比的产品依旧热度不减。

  根据速途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5上半年可穿戴设备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250万台,同比增长88.1%。报告显示,2016年智能服装的全球出货量将超过腕式可穿戴设备,达到2600万件,并成为可穿戴设备中占比最大的品类。

  那么,究竟将会是哪些人群来消费智慧服装呢?

  德国数位公会(Bitkom)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12%的德国运动爱好者表示一定要购买智慧服装类产品,表示可以考虑的比重达13%。调查同时显示,年轻人对智慧衣着尤其感兴趣,年龄层介于14~29岁之间的占有比率达30%。大众消费对于智能产品的态度正在从好奇、观望转变为接受、使用。毫无疑问,这些都为国内外时尚品牌高调“入场”智能服饰提供了有利条件。

  日前,李宁公司与小米合作发布了两款智能跑鞋,这两款跑鞋都在足弓处内置了华米科技开发的“智芯”模块,通过小米运动App可即时采集包括距离、配速、路线、卡路里消耗等数据。

  6月末,首款具有陪伴功能的儿童智能服饰品牌“木牙科技”登录京东众筹,是为户外品牌探路者试水儿童智能服饰的重要一步。该项目的背后是木牙智能主推的具备“陪伴”功能的App,可以记录爸爸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留存为成长日记。

  在海外,除了推出大众化的智能时尚产品,智能产品还倾向于融合设计,走上T台。伦敦时装周上,知名时装设计师Tom Ford利用Apple Watch顶部的表带插槽,将Apple Watch变身为怀表,成功抢镜。近日,英国时装设计师Henry Holland宣布将整合近距离无线通讯(NFC)和低能耗蓝牙(BLE)技术到其2016年春夏季设计作品中,并在9月的伦敦时装周中展示。

  ◆智能零售

  终端智能化的“兴奋剂”

  如果说智能时尚产品刺激着人们探索未知的欲望,将大众对于未来智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化为现实,“实体+数字化”购物的融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范畴,智能零售技术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惊人的。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时尚购物者对时尚零售商的期望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消费者愿意与可信赖的时尚零售商共享位置、社交和移动信息。通过科技手段,购物者更希望时尚零售商能实现全渠道体验的一致性、能够做到线上线下库存可视化和订单可追溯管理。时尚零售商应善用这些信息为消费者度身定制产品和服务。

  这样的趋势让传统服装企业着手零售终端的智能化进程。3D试衣技术、导购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实体零售终端的互动性和科技体验感,更重要的是为大数据的采集整理提供途径。

  例如,苹果服饰研发了针对终端门店的智能化“导购机器人”,据悉,该机器人具备三大功能:动作、语言、位置移动;根据顾客的行走路线,辅助导购介绍顾客所看到的服饰的特点,将预设信息展示给顾客,比如模特的动态展示;同时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如客户身高、脸型等外貌信息,为顾客提供尺码适合的产品。“虽然该项目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但导购机器人的雏形已初现。”品牌运营总部位于广州的苹果(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伟军向记者透露,导购机器人将与消费者的手机实现数据连接,帮助我们感知消费者在哪个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帮助品牌准确判断消费者的兴趣所在,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将科技因子跨界植入服装零售环节。

  无锡凯施智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Case Soft方案已与红豆、柒牌男装、MO&Co等数十家服装品牌展开合作。其中,RFIDSMART智慧门店系统通过在衣服上嵌入的智能芯片,当顾客走进试衣间时,显示屏会自动显示顾客试穿的样式、推荐搭配,促进连带销售。顾客还可对相关服饰进行评价,增加互动体验。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服装企业借助该方案,顾客在门店的停留时间明显增加,门店销量提升近10%。”

  试衣体验作为终端体验的重要一环,智能零售中的3D试衣技术的应用不得不提。

  近几年,和鹰整合了来自7个国家的10家公司的技术,解决了打版、放码、测体、数据提取、云端操作等技术难点,并与美国三维人体扫描系统公司、比利时在线试衣系统公司DNA合作,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3D试衣技术引进国内,推广时尚顾问门店系统。

  和鹰科技三维事业部总监周俐娜认为,和鹰的3D试衣区别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目前,一部分3D试衣系统其实是二维试衣,无法表现衣服的上身效果。另一部分则是在固定的3D模特身上试衣。”而和鹰的3D试衣系统可以让消费者在自己的3D模型上试穿衣服,它会真实地复制每个人的身材曲线,诚实地告诉消费者不适合哪些衣服。根据消费者的体型、肤色、脸型特征,自动检索出适合的着装配饰风格,并附上专属的形象建议手册。此外,该系统还可以让消费者在任何一个能上网的地方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试穿更多的服装,并记录每次试穿的效果。

  类似的还有上海嘉纳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服装三维测体试穿系统。“该系统依托智能平台可以做到一人一版,满足特殊体型需求,增强顾客对品牌的黏性,客户需求的大数据库也随之建立。”上海嘉纳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悠然透露,项目已经与美特斯邦威等服装品牌以及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高校取得合作。刘悠然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个性定制是今后国内外客户的刚性需求,智能产品开发平台的建立是智能销售的基础。”

  一个个技术点涌现而出之后,关键在于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打造智能化零售系统。

  福建省我答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O2O解决方案以线下店铺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在“云店”中实现热卖商品库存共享。消费者遇到断码、缺货时,不再等待调货,而是在导购的指引下用手机登录“云店”直接下单购买,增强了消费者的心理体验。依托库存数据共享,其他门店还可“实时抢单”,由下单和配货的两家门店共同分配利润。福建省我答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葛宏胤透露,使用该平台,某品牌的一家门店每天就可挽回2~3个断码订单。

  再例如,拉夏贝尔主张的全直营扩张和全价值整合,就是以零售的智能升级作为零售规模迅速扩张的支撑。这其中,拉夏贝尔的供应链平台、ERP系统、零售软件构成的供应链一体化生态功不可没。

  拉夏贝尔采用BI系统导入消费者的行为数据,除了采集基础信息,还可以观测到消费者的到店时间、来访频次等数据。拉夏贝尔服饰董事长助理兼高级常务副总裁胡刚介绍,“拉夏贝尔早期管控商品列表,总部决策有效发放到各分子公司、各门店至少需要4200分钟,而在新系统的帮助下,现在3分钟即可更新商品列表。”

  ◆智能制造

  停不下来的技术革命

  智能时尚成功推送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产品,进而改变了终端零售的消费生态,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在生产制造环节为量大面广的服装企业开启了新时代。

  苗圩强调,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抢占这一制高点,就必须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抓好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

  在用工难的背景下,机器换人技术的实现就可以有效缓解服装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见微知著,服装业的智能制造实际上就是构建智能自动化流水线,也就是说,从来料到成衣均使用网络和智能机器,以减少人工参与。这不仅需要智能机器在各个环节中配备,还需要增加机器的智能性,增强设计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功能,以提升人机互动的效率。

  富怡集团推出“3D设计-2D打版-4G缝制”新概念,部分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减少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把人从繁琐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开辟了智能服装制造的作业新模式。

  和鹰则推出“服装个性化定制产业链全面数字化解决方案”,上海和鹰科技董事长尹智勇介绍,该方案致力于推进男装高定的全流程智能化,其独有的量身定制软件(MTM)、3D试衣软件配合三维人体扫描仪、单量单裁设备HY-S0909,通过云平台,实现从门店到工厂的无缝链接。

  7月,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了缝制设备行业的首条智能化自动生产线,该条生产线是年产100万台智能节能工业缝纫机项目的一部分,使用该条生产线,精加工车间人员可以从315人减少到10人,生产成品一次性合格率达99%,制造精度提高20%,单台人工成本每年可下降80%。杰克控股集团董事长阮福德表示,杰克将继续上马2~3条生产线,建设“智慧工厂”。

  无独有偶,报喜鸟集团宣布于今年开始布局工业4.0智能化生产,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已经改造完成。浙江报喜鸟副董事长周信忠说,“通过‘工业4.0’智能化生产,将突破原有个性化生产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的瓶颈,实现‘个性化生产不降品质、单件流不降效率’的目标。”

  服装企业正在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出发点,积极拥抱互联网,深度结合市场,探索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当前,服装CAD已朝CIMS现代集成制造领域发展。根据美国科学院对在CIMS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五家制造企业的调查,CIMS可提高生产率40%~70%,提高产品质量200%~500%,提高设备利用率200%~300%,缩短生产周期30%~60%,减少设计费用15%~30%,减少人工费用5%~20%。

  “红领将数据驱动、3D打印逻辑、智能制造、精益管理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全球化产业链协同,进行实时交易,形成了一套软件、代码以及两个模块,即个性化模块和标准化模块。”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表示,红领采用工业化的手段和效率制造个性化产品,生产效率提升了30%,员工数下降了20%。以前交易从下单到交付要7个工作日,现在缩短为5个工作日。

  “智能裁缝”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则以远程定制为商业模式,拥有自主研发的智能裁缝机器人,做到了个性定制产品快速批量生产。其独创的BMS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也让爱斯达成为国内第一家设计、生产以及销售自动化对接的服装智能生产企业。

  随着智能时尚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模式应用正在走下展台,深入门店,直面消费者。未来,服装业无论是置身于“工业4.0”时代,还是升级至“5.0”、“6.0”时代,智能时尚所产生的效益都将是巨大的。

  本刊记者_黄天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