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晋作展风采 古典工艺焕新生
- 来源:科学之友·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晋作家具,古典家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9 15:42
山西式样的家具,行话曰“晋作”。晋作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其制作技艺起源于秦汉,宋元时渐趋成熟,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晋作古典家具用料精纯,制作考究,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用家具上的艺术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使其极具地域特色和工艺价值。本期传承,我们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运建的带领下,感受晋作文化传承的血脉之情,领略古典家具重获新生的魅力!
一、晋作家具 拍案叫绝
说起晋作家具,须从晋商们勤俭持家的奋斗奇迹说起。
山西商人的活跃,到明代已在全国享有盛誉。
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阪、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这是煤炭之前山西的名片。
山西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兴办私塾、学堂,以提高其文化地位。兼容并取的性格使得山西文人商贾辈出,富甲一方,他们讲究生活质量,对房屋和家具的要求极高。山西在明清时虽然很少有制作家具的手工作坊,却有制作家具的名匠,这是因为很多商贾巨富使用家具一般都是请工匠上门,按照庭堂所需和主人所好制作。因它用工不惜、用料不吝,所制作的家具有着极高的水准,许多晋作明式家具被视为中国古典家具之典范。这个时期产生了诸如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雷家大院、侯家大院、日升昌票号等著名的古民居。这些大院少则数百房间,多则上千,家业的扩大、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家具的需求与日俱增,促进了家具业的发展,独特的晋作家具就这样开始形成。
明清时期 就地取材
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贵黄不贵黑,黄花梨自然受到明代文人雅士的大力推崇,他们利用木材的自然特征设计并参与家具制作,多以实用为主,线条简洁流畅,从而使黄花梨材料为代表的明式家具融入了文化人的书卷气息。见多识广的山西商人因地制宜地使用了本地出产的榆木作为黄花梨的替代材料,所作家具均为明式,线条简练、大方古朴,品位亦是很高。
从当今留存下来的古典家具来看,柴木家具的数量多达数十万件,而硬木家具的数量很少。其实在四大古典家具派式中,除广式家具的用材以一些硬木为主外,其余派式家具大部分还是以柴木为主,晋作家具以榆木为主,有关古典家具的用料俗有“一榆二槐三核桃”的说法。山西是内陆地区,交通运输不畅,比较闭塞,家具的制作从清代中期直到晚期都是沿用明代黄花梨的制作方法。用料是柴木,做法却沿用硬木的方法,这也是晋作家具与其他派式家具唯一的不同。因清代没有晋作家具的地位,所以晋作家具只代表明代。
清人贵黑不贵黄,喜豪华富丽。紫檀木色深沉,极受清皇室宠爱。紫檀因此成为京式家具用材之首选,制作时精雕细琢,存世多为宫廷器物。清中期后由于紫檀紧缺,京作、苏作、广作均采用红木、新鸡翅、酸枝等来继续这样的时尚,而山西人则是用柴木如榆木、槐木、楠木、核桃木、松木、杨木等制作家具,不同的是以漆黑色、红色或黑红色的生漆来迎合时尚的口味。
柴木家具制作的地域性很强,大都就地取材。
南方柴木家具以苏州地区制作的榉木家具为首。北方晋作则以榆木制作,其做工之成熟可与苏作媲美,由此形成了南苏北晋两大地域文化的特点。
晋作家具的料是山西本土的,手艺却是全天下的。不管是京作、苏作还是广作家具的优秀匠人,都参与设计、制作晋商家宅陈设。在今天河北保定、邢台一代,也有一些大院留下来。这些大院是当年入晋的家具匠人的家,因为常年给晋商们制造家具,积累了大笔金钱,也为入晋便利,就在古代入晋的路上,盖起了自己的家宅。
做工精巧 风格独特
山西家具在艺术造型上是多姿多彩的,体现了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家具有的含蓄简约,有的秾华富丽,有的朴拙自然,可以说代表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影响。晋作家具做工精巧,其玲珑剔透之构与苏作的雄健凝重之态、京作的铺张扬厉之势以及广作的秾华靡丽不相伯仲,样式则多为仿清三代紫檀工,乾隆味很浓。其结构精密巧妙,纹式简约洗练,虎腿花牙、束腰托腮,或雕刻镂凿,或螺钿镶嵌。由于交通闭塞、滞于往来,晋北家具形态上更近乎明式,且蕴存宋辽遗韵。晋南家具多以描金彩绘髹漆,或山水人物,或花鸟文玩,俗称描金柜。
晋作明清家具,从继承、演变、发展,到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晋作“明式”到“清式”家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至康熙、雍正、乾隆初,这个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造型上简练、率直,不似第二阶段那么浑厚、凝重,装饰上也不似那么繁缛富丽。所以,这时期的家具造型、装饰等,还是明式风格。第二阶段是乾隆中期以后至嘉庆、道光年间。这段时间是清代社会政治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的发达期,也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院落的扩充、人口大幅度增加,家具的需求与日俱增。此时黄花梨、紫檀渐少,多以楠木、榆木等代替。这个阶段的家具生产,也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呈兴旺发达的局面。这时的家具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成了特殊的、有别于前代的特点,造型厚重。虽形制上仍采用“明式”,但雕饰开始繁缛富丽。由于榆木不似硬木那样质地细腻,雕饰较少,也有多雕饰者,应为晚清作品,做工较粗。第三阶段光绪至民国初,造型笨重、文饰呆板,梆框平、少起线,如大柜、扣箱等。炕柜门多走花边框镶镜子样式。其中二、三阶段属于“清式”风格。晋作家具的另一个特征是造型对称、结实、稳重、内敛,没有苏作家具的轻灵、京作家具贵族气息和广作家具的霸气,体现了晋人做事、生活的态度。
然而,随着明清晋作家具实物的减少和工艺技术的断档,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西风东渐,晋派家具的制作技艺日渐流失,能够利用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巧的榫卯结构、多变的雕刻技法制作传统中式家具的艺人越来越少,对蕴含在其中的力学原理、美学理念的研究严重不足,这门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高能工艺,面临绝灭的危险,抢救和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其晋作家具和制作工艺的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守护晋作技艺 传承古典文化
遍寻能工巧匠 研究古典家具
说到新派晋式家具,不得不提到晋作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曹运建。曹运建是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东牛村人。
1988年,19岁的曹运建开始接触晋作古典家具。
最早是帮一些外地人在晋南村里搜寻收购流落于民间的明清珍品家具,后来逐渐对古典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运建说,当时那些收家具的人是只要完整无缺的好家具,可是在搜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缺胳膊少腿但却制作精美的家具,因为当时的人不懂这些东西的价值,一看收家具的不要,就把宝贝当废物用,甚至直接当柴火烧。“看了实在是让人心痛,但是当时自己真是无能为力。”也就是从那时起,曹运建有了发掘保护这些宝贝的冲动。因为修的东西多了,曹运建对各种晋式家具的做工了如指掌。看到喜欢晋式家具的人越来越多,而老家具又越来越少,他决定开一个家具厂自己做。
1989年,曹运建成立了公司,依旧从走村串户搜集明清家具开始,尤其注重晋作明清家具及各类家居藏品,不过他将重点放到了晋作家具的历史文化及结构研究等方面。2003年,曹运建在老家襄汾县南贾镇东牛村建设了生产基地。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收回各类缺胳膊少腿的家具,然后遍寻能工巧匠,对晋作家具的构造、雕刻、油漆等制作工艺进行各种研究、实验,慢慢地从旧家具的修复发展到古典家具的仿制。
“因为见的多了,对山西家具越来越了解,仅从形制就能说出哪些是晋南河东的,哪些是晋中盆地的,哪些是晋北塞上的。晋南的古拙、晋中的饱满、晋北的质朴,这些差异说到底是文化和经济的差异。”曹运建说起家具头头是道,“龟裂断纹漆、竹木藤结构、五彩与描金等技艺都是山西家具的绝活儿,平遥推光漆器、新绛的云雕漆艺其实都是伴随家具市场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
可惜历经岁月洗礼的晋作家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技艺的断层,掌握全套技法的工匠散落民间,或者已经去世。为了修复那些残损的家具,曹运建从各地请来一些老木匠。这些老木匠因为长期不从事家具制作,很多技艺也不娴熟了,而且每个人掌握的都只是一部分技艺。你知道一点,他知道一点,大家一起拼凑技艺,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开始了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的恢复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曹运建与木工匠师郑小龙挖掘出失传的部分技艺,与漆、画工匠师王治权挖掘出“龟裂纹”“描金”“五彩”等传统技艺绝活,摸索出部分彩绘原料的配方,与竹器匠师鲁跃民挖掘出“竹、木、藤”三种结构的明式家具技艺绝活……
推陈出新 仿制古典家具
“最开始就是为了生意,后来慢慢悟出了山西家具中的很多道理。”曹运建根据悟出的道理,率先开始做起了仿制古典家具的生意。当大家纷纷效仿也开始仿制古典家具的时候,曹运建又悟出了“仿古但不复古”的道理。
仿造古典家具,首先要聚集能工巧匠。曹运建聘请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国家一级设计师,同时还从江西等地高价挖来部分能工巧匠,积极寻找发现晋派家具祖传家承的木工、漆工、画工等工艺传承人,搜集整理或请他们亲传技术工艺。另一方面收集流散在民间的明清晋派家具作为藏品和样品标本,仔细考证记录。通过与本地区的各类祖传匠师们探讨、交流,从家具制作的边抹线脚、插销、透销、穿销、钉销、楔子、卯榫结构以及雕饰图案等开始琢磨起了古典家具的仿造。
曹运建介绍,以前的晋式椅子,往往做得比较高,在椅子下方会做一根横梁,作为脚踏。现在做的椅子,尺寸变低了,脚踏也省略了。“这是因为过去,地面潮湿,温度低,所以设计横梁以保证脚底的温暖。现在家里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脚放在地下更舒服。因为身体需要,所以家具跟着进行了改良。”
“创新是比较难的,比如说垃圾桶的改良,首先它的顶我参照了老房子的顶,它的箱体参照了果皮箱的形状,然后参照几案、桌子上的纹饰给它加上雕刻。”曹运建说。
不遗余力研究晋作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经过几年的摸索,曹运建和他的同行们对解决家具由于热胀冷缩引起变形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突破,对我国北方竹器家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功关,对大漆家具的描金绘彩工艺进行了开发。这三项关键工艺技术,使其仿制的家具受到诸多高端人士的喜爱。而他的仿古家具产品也被乔家大院、平遥大戏台、洪洞大槐树、芮城永乐宫等景点和北京大学直隶会馆、龙兴坊、中国餐饮百强河北玉兰香、保定会馆餐饮饮食有限公司、山西会馆、中国十大餐饮品牌企业山西太原江南餐饮集团和全晋会馆等地广泛采用。
三、沉淀时光之美 镌刻传统工艺
——晋作家具技艺流程
晋作家具高超的手工技艺,是一代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古老的手工制作比现代科技制作的家具,形象更为逼真、生动,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长期以来,唐人居孜孜不倦,始终坚持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大量散落民间,能够代表晋作家具特色的家具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整理恢复了晋作家具制作技艺流程。
1 进口原材料 红酸枝 花梨木 刺猬紫檀木
2 解料 烤料
3 选料 配料
4 洗料 拼板
5 手工雕刻
6 开卯 起糟
7 部分组合 整体组装平行
8 刮磨 打磨
9 油漆 上蜡
10 成品
四、唐人居 传承非遗文化
襄汾县位于帝尧之都平阳近畿,蕴中华民族文化发育之灵气,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民俗,雄厚的物质资源,因而有家具制作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力量,历史上就是日用家具的制作与集散地。尤其明代以来,在南北家具艺术的交流中,取他人之长,扬自身之优,避材质之短,创造出了以楠木、榆木、楸木为材,经煮、泡、烤、磨、漆、光以及披麻、披灰、髹漆、打蜡等复杂的工艺流程,制造出极具自身特色和又具北方地域风格的晋作家具,几百年来久占北派家具中晋作家具之鳌头,处于领先地位。
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正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的东牛村。在东牛村村口,有一座气势恢宏、极具山西晋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谁也难以想到,这样一座古院,竟然是异地高价收购后斥巨资整体搬迁回来的,每块砖瓦、石雕都遵循了原有的规制。门口除了挂着“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的牌子,还挂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派明式家居制作工艺研究所”“山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匾。
立足文化 唐人居蹒跚起步
在晋派家具的收藏和仿制中,曹运建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他从一件件古家具中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精湛的手艺,开始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与国内古典家具的泰斗王世襄,收藏大家马未都等的接触与请教,使曹运建对古典家具的理解从一件件家具实体走向了传统家居文化。
“古典家具在实用的同时,还融雕刻、油漆、绘画与一体,容纳了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喜剧人物、故事等内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传统思想都在家具上有充分的反映。当你使用一件件古典家具时,你才能理解中国古人‘坐有坐相’的深刻含义,当你在古典家具中看到一个个雕刻的故事,一幅幅绘制的图画,你就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真善美。古典家具的每一个实体,它摆放的位置、所处的环境,和它搭配的其他摆件、装饰都透露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共同反映着明清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这就构成了我国传统的家居文化”。曹运建说,每次当他端详古典家具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有了这些理性的思考,曹运建把它的企业定位为“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从“家具”到“家居”,带给曹运建和他的企业的不仅仅是对家居文化内涵认识的升华,而且给他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十年磨一剑,在曹运建一帮人的不懈努力下,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产业在不自觉间孕育并蹒跚起步。唐人居自1989年至今,已经成为集晋作家具收藏、技艺研究、产品开发、仿古家具制作、家居文化研究为一体的名扬华北,产品行销国内外的文化企业。
风格独特 制作技艺以家庭传承为主
唐人居生产的晋作家具,总体保留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气、线条粗犷的风格,但是材质上多以高端的红木、草花梨为主。生产种类已从单纯的仿古家具扩展到古典砖雕、古典灯饰、玻璃画及家具古典装饰等领域。在功能上也比老式家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桌椅系列,因为古人房屋一般较高,有4米左右,为了保持屋内陈设的协调感,原来的老家具桌子一般在0.85~0.8米,椅子在0.55~0.6米,下面带脚踏,能起到防潮的作用。现在的房屋一般在3米左右,所以家具不需要做得太高,桌子就降到了0.8米,椅子不超过0.48米。这样的高度更适应人体的舒适度。还有一点,因为用料的讲究,现代家具的工艺细节也比原先更为讲究。比如描金五彩工艺会运用得更多。唐人居运营的这十几年来,产品远销海内外,包括人民大会堂等国家级建筑里面,都有唐人居晋作家具的身影。
曹运建介绍:“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主要以家庭传承的方式沿传,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技艺,也正是这种传承方式,造就了晋作家具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四大流派古典家具中,京派偏向于皇室家居,广派偏向西式风格,而苏派家具生产因为注入了流水线作业和批量性生产的特性,所以从家具的外形设计到质量,都不能和晋作家具相比,这也是现存的明清晋作家具很少能遇到重复样式的主要原因。”
随着家具制作造型、结构、彩绘、发光等技法的发明,晋作家具拥有了“龟裂纹漆作”“竹藤木三木结构”“五彩与描金术”等技术绝活,成为独立的一门家具制造工艺流程,并通过家庭作坊父系相传的传承方法流传下来,演变为一种具有历史传承的地方特色工艺,是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和遗产。
曹运建表示,唐人居的立意是不仅要做生意,更要挽救山西古文化。明清家具代表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水平,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与雕刻艺术的各种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儒学、禅理的审美内涵,在实用功能与艺术欣赏价值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唐人居一定要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要进行保护和传承。虽历经坎坷,晋作家具的血脉依然在延续。
与时俱进 彰显晋作家具魅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唐人居也面临着订单减少、库存增多的发展难题。如何将“非遗”技艺保护好、传下去,又如何把古典家具这项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传承‘非遗’不是一成不变,只有以传统技艺为根本、以时代需求为方向,不断研发、革新,创制出融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于一体的晋作家具,才能将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保护好、传承活,将晋作家具产业壮大。”曹运建说。
推进制作技艺创新
针对传统画案费料多、难于搬动的“短板”,唐人居研发团队在不改变木性的前提下,革新煮、泡、烤、磨等制作技艺,在上、下案面分别设多个开楔形槽的组合块,通过楔形块与楔形槽的插合,将两个桌面紧密连接成画案桌面,既有效解决了独板桌面自然收缩开裂的问题,突破了传统技艺靠收缩缝防止家具因湿度、温度变化而变形的技术瓶颈,又保持了传统画案大体量的风格,增强了家具的流畅美感和实用性。这款历时一年半、前后改进近20次的新型画案,已获得实用新型、技术发明两项专利,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致力产品外形创新
运用镶嵌、丝翎檀雕工艺的卧室瘿木、红杨镶嵌双人床,适宜卧室摆放的带翘头多功能高电视柜……三年来,唐人居推出了百余种古典家具新品,这些古典家具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魂”,又顺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被众多客户青睐的一款多功能婴儿床,曾历经百余次改进完善,它以明式圈椅为座、明式轿车轱辘为轮、雕有象征富贵的踏板,椅背后的木档扣扣起时可做儿童餐椅,扭起档扣,椅座前推,椅后架下压则是一辆儿童推车,这款多功能童车获得了2014年“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5年被前来实习的中央美院师生作为教学蓝本。
加快企业内涵创新
唐人居与中央美院、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姻,形成了“产—学—研”联盟,增强技艺、产品的研发力量;举办两届唐人居“非遗”文化节,弘扬传统家具所蕴含的“祥瑞”文化,把公司作为临汾市摄影家和作家的采风、创作基地,开展摄影、文学创作比赛,唐人居的传统文化情怀,由自发走向自觉。抓住了科技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唐人居企业内涵日趋丰富,在业内的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曹运建
曹运建,男,1972年3月出生,襄汾县南贾镇东牛村人。1996年发起成立唐人居古典家居行;1996—2000年任襄汾县古旧家具木器协会理事;2008年至今任襄汾县晋派眀式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研究所所长;2010年任临汾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2011年任襄汾县收藏家协会主席;现为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3年,曹运建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网站,展示、销售公司的产品;2006年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唐人居”商标;2008年,曹运建成立了晋作古典家具生产工艺研究所,并聘请数名资深专家作为所里的主要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晋作古典家具传统制作技艺的挖掘和创新;2009年唐人居“晋作家具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山西省政府列为“山西十大文化品牌”;201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西工商总局授予“山西省著名商标”。曹运建本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并享受国务院津贴。
五、精雕细琢 尽显家具魅力
晋作家具的门类繁多,橱、案、桌、椅、榻、架等一应俱全。所有制品的文化内含丰富,吉祥如意、福寿康宁等祈福纳祥的文化思想和家具工艺制作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具有立意醇厚、耐人深思的特点。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资料提供: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
采访记者:秦改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