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价值链的“内爆”

  从蒸汽时代到自动化时代和电气时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制造商的竞争优势一直体现为高效制造出优秀产品,因而企业战略无疑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和服务各司其职,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泾渭分明。

  按照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每家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与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

  当然,由于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对要素条件的需求不同,其增加值与赢利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譬如在半导体产业价值链中,设计环节是技术密集型的,芯片制造环节是资本密集型的,而装配和包装环节则是劳动密集型的,它们由高而下排列,构成产业价值链。

  ICT领域率先突破了产业价值链的固有分工格局。上世纪90年代,IBM明确认识到,它的业务不是制造办公室设备或商用机器(尽管公司名称还是“国际商用机器”),而是加工信息、提供IT综合服务解决方案;21世纪初,软件业兴起SaaS(软件即服务)应用新模式。随后IT服务化蔚然成风。

  在传统制造业,每家企业无时不刻不在思量由生产中心向边缘扩张,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上攀升,重新排列企业各项活动的优先次序,以便在产品的整个使用周期内获得最大回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超越。然而,借用麦克卢汉的说法,机械化自身有一个矛盾:虽然它是最大限度增长和变革的原因,可是机械化的原则又使增长不可能,又排除了理解变革的可能性。因为机械化的实现,靠的是将任何一个过程加以切分,并把切分的各部分排成一个序列。

  IT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造就了“无处是中心”、“处处是中心”的新世界,打破了各环节的固有序列。变革不再局限于由中心向边缘缓慢扩展,而瞬间发生的将各种功能和空间融合起来的“内向爆炸”成为可能。“内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机械化的、碎片式的各个环节重新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制造业服务化模糊了生产和服务的边界,正是工业价值链“内爆”的具体体现。举例来说,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陷入低谷的卡特彼勒公司,1995年开始重新布局全球业务链,重点发展其三个边际利润率较高的服务业务,即金融服务、物流和再制造部门,在全球经济疲软的2009年,公司的服务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9%,服务性营业利润甚至创纪录地达到总利润的90%,成功抵御了产品的周期性影响。

  制造业服务化不是什么新概念,却是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生态系统的重要趋势和企业实践。我们旧话重提,组织了《制造业服务化:重构工业价值链》专题(P24),分别从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产业价值链、制造企业如何“向服务业进军”、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经验及启示,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思路等多重角度,探讨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之道。制造业应当以清醒的视野开辟服务化的新航程。

  “两化深度融合”给今天普通的工业和社会行动赋予了瞬息万里的神话般特点,这是一种过程的“收缩”和“内爆”,其变化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