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戴”上手套指全球
- 来源:中国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嘉祥,手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2 10:38
大约4000平方米的工厂内,有序摆放的200台机器前都坐满工人,正熟练的流水作业进行手套加工。随着机器发出有节奏的“嗒嗒”声,经过一道道工序后,一双双手套便做成了。这是山东省嘉祥县兴业手套加工厂内的忙碌场景。
手套产业是嘉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今,在这座拥有200多家手套生产及配套企业的县域境内,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就达24家,现有自主品牌20多个,其滑雪手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2.58%,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6.38%,是全国企业密集度最高、产量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基地。
近年来,嘉祥县把手套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来培植,大力推进手套业由产品生产向产业发展转变,产业发展向集群化、特色化转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推进,嘉祥县手套企业加快向西发展,逐步实现着布局全球的梦想。
转型升级 做大产业集群
在嘉祥县,小手套正在“织”出大的产业集群,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亲谊达”是陈建华担任董事长的济宁剑华中兴滑雪制品有限公司针对国内市场研发的自主品牌。在此之前,该公司主要为国际品牌做代加工。
据陈建华介绍,嘉祥于2006年9月份成立了嘉祥手套业协会,以“协会+企业+工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嘉祥独具特色的手套产业链。“在政府与协会的重视与管理下,嘉祥建立了手套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以期通过园区带动,打造发展平台,积极推动嘉祥手套集群的转型升级。”
目前,嘉祥县政府规划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搭建手套产业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了包括中国手套网、兄弟连户外、尼特面辅料等4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
在创新带动上,嘉祥首创“就业带动+”发展模式,即由剑华中兴、全成手套等龙头品牌企业以园区集聚模式,形成企业总部经济,在企业总部带动下,在乡镇驻地设立加工分厂,再由加工分厂辐射村居,设立村级加工厂,再由村居加工厂带动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加工户,形成产业大覆盖、就业大带动。
面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陈建华投资建立了嘉祥手套技术服务中心,购置cad(电脑辅助设计)打版系统、检验检测和裁断等自动化设备;成功申请了几十项与手套相关的发明专利。他坦言,剑华中兴的发展不能贪大求全,要走“高精尖”道路。如今,公司深耕手套这一细分领域,用创新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下工夫。
标准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尺度。2008年,由嘉祥县制定的滑雪手套标准,正式成为山东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该标准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针织产业集群年会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和嘉祥县政府还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建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滑雪手套质量标准规范。
放眼全球 抢抓产业机遇
作为全国企业密集度最高、产量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基地,嘉祥县的手套企业不仅在全国50多个主要城市设立营销机构,成为双星、李宁等知名品牌主要加工基地,而且其产品已销往欧美、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全国之首。“嘉祥手套”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品牌。
随着纺织企业生产成本的日益走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整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也为纺织企业向西部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嘉祥县抢抓“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引导手套产业在国内外的布局发展,唱起“双城记”。去年6月,中兴手套集团与新疆英吉沙县政府签订服装产业孵化园建设投资协议,积极引导手套产业在英吉沙发展布局。
陈建华乐观地预计,在英吉沙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滑雪手套200多万打,年销售额8亿元,利税1.6亿元,实现就业3000人,预计5年可达到带动万人就业的目标。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接收正式订单40万双,已经出口加拿大10.62万双、美国5万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对嘉祥县通过手套产业转移来带动英吉沙本地就业的模式予以肯定。他表示,手套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英吉沙的产业发展需求之间有很高的匹配度,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套产业对吸纳英吉沙本地就业人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中亚、南亚、俄罗斯、欧盟的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以订单为引领,紧盯全球市场的山东新疆双中心、海路陆路双通道的生产格局。”谈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布局,陈建华信心满满地说。
本刊记者 武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