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风光人像全攻略(上)——拍摄篇
- 来源:照相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摄影,社交平台,Photoshop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24 16:43
当你背上行囊,带着家人或者朋友踏上旅途的时候,固然不会忘记用相机记录下难忘的回忆。对于摄影师来说,或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拍摄平时拍不到的题材和内容。
“与众不同”一定是你拍摄中的一个重要追求。厌烦了各种社交平台上大量千篇一律V字手势的旅游照,以及影楼流水线式的样照,你是否想过在拍摄风格上寻求特色?
这套教程将详细讲解从拍摄风光人像的准备工作、时间规划,到拍摄思路、后期处理方式的一整套流程。其中因为篇幅太长,风光人像的后期将单独作为一篇教程刊登。
1 拍摄原则
旅行中的风光人像可以拍摄的题材太多太多,不同于在熟悉的地方进行的有计划的人像拍摄,摄影师在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我有什么拍摄条件?如果你有一个表现力强的旅行同伴,那么情绪性题材不失为在不同环境下的首选;如果你有一堆高质量的器材以及丰富的风光摄影经验,那么将人物作为风景的点睛之笔也可以给你的风光拍摄增添乐趣和光彩。但是别忘记了,风光人像最大的优势是将较为复杂的风光拍摄技巧和注重情绪表达的人像拍摄技巧结合,从视觉和内容上打动观众。当然,达到这一效果,你需要一定的后期技术。
拍摄风光的技巧不外乎堆栈(模拟慢门效果),用减光镜进行长曝光,多张制作HDR效果、图片拼接等。那么在将这些技巧和人像摄影相结合的时候,往往需要三脚架和各种滤镜。以图2为例,笔者首先利用三脚架和快门线记录了十多组浪花,然后再让人物进入画面开始拍摄人物动作,后期的时候选出4张比较满意的海浪画面,一张环境暗部细节曝光充足的照片和一张人物曝光和动作都比较满意的照片合成到一起。
但是就这张图片而言,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华丽大气的场景让人物的存在感过低,背景的色调和人物并没形成足够的反差,简而言之,人物和环境的结合不够到位。因此这里可以引出风光人像的拍摄原则:
风光人像的拍摄原则依然是以人像为主,人物是主导片子情绪和故事的关键。
除了多张叠加,风光人像可用的技巧基本还有:慢门(图3)、长焦(图4)
当然,以上方式都可以和HDR的拍摄和后期方式相结合。
2 拍摄地点
大多数时候,当你决定去旅游的时候,目的地是你从未去过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你更需要做充足的功课来避免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手忙脚乱。这一部分将主要讲解在出发前该如何选择拍摄风光人像的地点。
如果问大家去纽约拍人像应该拍什么?相信很多人不想错过自由女神像。但是一个地标性的景点给人像摄影带来的很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喧宾夺主。拍出来的东西就更像“到此一游”。同理,如果去悉尼旅游,你可以和歌剧院合影,但是很难第一次就在歌剧院前面拍出合格的风光人像。切记,风光人像依然是人像,风光再美也只是背景。图5为不适合拍人像的环境。
那么地点的选择最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图6拍摄于Bombo,这是一个海岸矿场的残骸,非常有特点,单独作为风光取景地来说可谓得天独厚。然而把人物放进去以后,人物的光芒很显然就被风光所掩盖。这张片子发布之后很多反馈都提到了应该去掉人物,单独作为风光片。(然而后期没有按照风光的标准来修图,所以作为风光片也很不合格)。
图7同样是拍摄于Bombo,在矿山的另一边是一大片草地,这是在临走前的意外收获。这片草地当然算不上景点,但是当最后一缕阳光从山的夹缝中照射过来,撒在一小片草地上的时候,和谐地烘托出人物存在感。再加以细节、动作上的修饰,寻找并表达所需的主题,就可以算一张比较合格的风光人像了。
3 器材准备
首先你需要一台相机。具体是什么机身并不重要,可以是几千块钱的入门单反也可以是中画幅。拍摄风光人像对画质的要求应该是介于风光和人像之间的,其主要目的还是传达思想,并不需要达到什么极致画质,而风光人像可以多张合成,这也就大大提升了入门机单张画质不给力的问题。所以只要不是便宜的卡片或者长焦,大多数可换镜头相机基本都可以胜任。
在镜头的选择上最好涵盖广角到中焦的焦段。笔者的选择是16~35mm和50mm,如果有多余空间,还会带135mm。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如果有一个24~70mm可能会更轻便和方便。因为超广角端并不是十分常用,太广了的话,对环境要求太高,需要环境非常和谐统一,不然环境太复杂,人物就不突出。长焦使用也非常少,但如果拍摄树林题材,或者需要展现环境层次的题材的话,一个大光圈长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是入门机,不妨带一只类似10~20mm的超广角镜头或者18~105mm之类的套机镜头。
倘若需要慢门的话,不要忘记配上一套高质量的中灰密度镜。便宜的中灰密度镜会产生色差,给你在后期合成的时候制造麻烦(合成技巧会在第4部分讲解)。如果不愿在中灰密度镜上投资过大,国产的也能应付,无非是后期合成的时候要加倍小心。
三脚架是必备之物,在能背动的前提下选择最重的,有脚钉的。因为在拍摄的时候经常要把三脚架放在各种险恶的环境里,比如说陡坡上、海浪里、溪流里、狂风中。
然后务必记得带上吸水性好的镜头纸和气吹,以便在恶劣环境中及时清理镜头。笔者就有因为镜头上粘了一点肉眼都难以察觉的水雾,导致一整套策划了好几周、代价巨大的片子全部报废的惨痛经历。
最后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长途跋涉的话,设备一定要越少越好,越轻越好。疲劳往往会影响拍片的质量和旅行的心情。
4 时间规划
倘若是单纯的拍摄人像,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一般两小时之内就能结束拍摄。如果单纯是拍风光,为了捕捉日出或者日落的刹那,拍摄时间也不会太长,也不会需要频繁变动机位。而风光人像往往是拉锯战,为了保证出片数量,摄影师必须频繁更换机位。每次更换机位,架设脚架,取景,对焦,上滤镜,曝光和模特沟通,动作指导,都会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在时间上一定要留有足够的余地。
以笔者个人的经验来看,假设要出一组14张左右的成品,其中至少6张使用长曝光合成。那么最好准备4小时的拍摄时间。
所幸的是,风光人像对环境光要求并不太高,不一定非得踩着日出日落的点去拍摄。一般适合拍摄人像的时间都适合拍风光人像。如果在日出日落大光比的环境中拍摄的话,增加了不少曝光难度,而且因为增加了抢眼的太阳,在构图上也更困难。当然,如果是团队作业,有助理帮忙举灯打板那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在自然光拍摄的前提下,倘若能在日落前4小时抵达拍摄地点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你是去从未去过的地方拍摄,那么还得考虑前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拍摄会不会变成热身时间,并不能拍出理想的作品。笔者不主张风光人像赶日出,拍日出意味着即使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可能凌晨三四点就要动身,这样的拍摄压力影响的不仅是摄影师,模特受的影响更大,因为他们还需要额外的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化妆、试装时间。当你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黑眼圈抵达拍摄地点的时候,拍摄的成功率自然大打折扣。
5 拍摄攻略
笔者在对许多题材做过尝试以后,感觉风光人像应该算是比较麻烦的一种。其中最大的难题并不是堆栈慢门或者后期合成这些技术,而是摁快门的那一瞬间,你的构图是否合适,构图是否充分考虑后期的思路。
那么让我们从构图入手,分析一下拍摄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中心构图,黄金分割。当观众看一张图片的时候,绝对不会错过的是图片的中心区域。把人物放在图片的中心,是最保险的突出人物的方式。
(2)线条对视觉的引导也很重要。千万不可强行把人物放在中间,滥用中心构图的方法容易造成“到此一游”的即视感。笔者在使用中心构图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环境中可以找到辐射线条,这些线条可以将视线引导到图片中心或者某个特定位置,让整个画面的故事向中间聚拢,这样一来,整张画面传达的信息也就不会太复杂。简洁,但是有冲击力,这是一张合格的照片视觉上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要素。
图11中,人物的方向、视线的方向和树枝的方向并不和谐,这也大大降低了图片的视觉效果,破坏了内容。
(3)不论你是用中心构图还是找黄金分割点,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一定要和谐。景物太亮太显眼,必然会过于降低人物存在感,让人物的出现变得可有可无,甚至起反作用。图13中,近处的石头被照亮,由于处于相对靠中间的位置,而且是图中最亮、细节最丰富的地方,反而代替人物成了主角。因此在后期的时候将石头压暗(图12)。
(4)注意人物身后的背景。和环境人像一个道理,风光人像中,人物占的画面比重很小,那么如果人物背景没有衬托出人物的话,也降低了人物存在感。一般原则是:背景亮,人物暗;人物亮,背景暗。如果阳光把人物和背景都照的很亮的话,那么人就融入背景了;或者如果照片中,人物处于背光面,后期强行提亮太多,结果也是影响了人物和环境的反差。
(5)眼神交流。一张照片,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表达情绪,都需要用种种方式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其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就是让模特看着镜头。环境人像中,人物存在感较低,而目光也是吸引注意力的一个不错的方式。以图15为例,在发布以后,有人提出,如果让模特看水面或者闭眼的话,效果更好。事实是,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笔者保留了多组镜头,分别是不同的动作。但是在仔细对比斟酌之后,还是选了这张眼睛看着观众的图。原因就是整个画面的孤独感,从天空,雾状的水面,到水中的礁石,抱紧一团的人物,最终汇聚到眼睛里,直接传达给观众。倘若眼神看向别处的话,整个氛围的中心被引向别处,图片中各个要素也变成了独立的景观,那么这张图也就是失败的了。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图都适合看着镜头,图16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因为图片中树的方向性是从左到右,留白也是在右边。所以当眼神看向镜头的时候,打破了这个整体的方向,也就导致人物或者景物显得很多余。
再比如,很多时候,让模特只留有一个背影比有眼神更好。这样的图片没有眼神对故事的引导,表达方式完全由图片的线条或者人物的动作主导,如果拍摄得当,那么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6)慢门的使用。相信有人会觉得慢门是给整张画面增加亮点的。其实慢门的最主要作用是“做减法”。海浪或者流水在快门下的静止形态非常复杂,如果太好看,就会抢眼,难看就会起反作用。那么用慢门,将水变成线条或者平面,减小水流对主体的干扰,尤其是当水变成线条以后,更方便表达情绪。一般来说,曝光时间越长,水流的雾感更明显,水雾在图中占的面积更大。但是水雾缺乏纹理,如果要拍出有一定纹理的慢门,那么曝光时间一般在30秒左右即可。如果需要拍出有线条的浪花,那么根据浪花的远近来判断时间,1/20秒以上都可以。一般来说,对相机而言,近处的浪运动速度比远处的更快,幅度更大,所以曝光时间相对较短。远处的反之,曝光时间需要更长。
有人问过,慢门需不需要合成?这里的答复是,一定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模特坐着、躺着,无风的情况下,可以单张拍5秒以内的曝光,但是这样的话,如果需要严谨地表现暗部和高光,你还是需要另外拍两张合成HDR。所以拍摄慢门之前,最好是学习相关的后期技巧。这些具体的后期技巧也会在本教程的Photoshop部分详细阐述。
6 结语
在旅途中拍摄风光人像,不要单纯当作拍旅游照,也不要寄予太大希望。不论是天气、路途还是人的变数都很大。如果要严谨地拍风光人像的话,还是要在同一个地方多次尝试才能拍出最好的效果。总结一下建议:首先,准备工作要做充足;其次,在拍摄的时候,要注重构图的把握,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要对后期方式和思路有一个大概的准备,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让旅途更轻松,出片更漂亮。
图文|冯韬(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