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动荡或成大众致命伤

  自从宫斗的盖子被掀开,大众集团的人事地震就已经开始了,排放门则彻底宣告了强震的到来。

  4月25日,大众集团发布正式声明:费迪南德·皮耶希正式辞去大众集团监事会主席一职。这被看做是文德恩与皮耶希斗争的结果。皮耶希下野,被认为是大众集团一个时代的结束,彼时文德恩无疑是这场权利斗争的胜者。

  但文德恩赶走了皮耶希却没能坐上王座。9月3日大众集团执行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通过了任命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潘师为集团监事会主席的提案。这场持续了近5个月的王座之争看似结束,却无形中成为大众集团最大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就在文德恩得知自己落选监事会主席的半个月之后,9月18日大众柴油车排放造假一事在美国东窗事发,排放门很快演变成关乎大众集团生死存亡的一场危机。

  事情的发展如蝴蝶效应般发酵,比即将到来的巨额罚款更为致命的是大众高管们的离职潮。众多与排放造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高管们被迫辞职,大众的人才体系正在经受严重的冲击。

  大佬相继离去

  “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未能登顶大众集团王座的文德恩最终在排放门事件爆发5天后黯然宣布辞职,以示对排放造假事件担负直接责任。原本在监事会主席竞争中落败的文德恩获得了一份将现有职务--大众集团CEO续任到2018年的合同,以便他完成自己制定的大众2018战略。

  22年前文德恩进入大众汽车,成为一名负责“质量保障”的总经理,10年后他成为奥迪公司董事会主席,主管技术研发工作。2007年元旦,文德恩正式上任大众集团CE0。

  大众汽车在文德恩治下8年,是其历史上发展最为鼎盛的时代。除了我们熟知的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走向巅峰的市场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大众集团的雇员从32.9万人增长到60万人,销量实现翻倍。去年大众集团更是比计划提前4年完成了跨越年销量千万的门槛,宣告大众从一个欧洲顶尖品牌真正成为世界顶尖品牌。而大众集团较低的盈利率,或许是文德恩在任期间唯一不能让集团监事会满意的地方。

  就在距文德恩辞去大众集团CEO职务20天后的10月14日,原本被大众集团委以重任--到北美市场救火--的前斯柯达总裁范安德宣布辞职。根据狼堡的指示,范安德原本将于11月1日前往美国担任大众北美分部总裁。从斯柯达全球总裁到大众北美总裁,狼堡分配给范安德的职务实际是降职救火。

  范安德是大众集团众多子品牌中最有魄力的CEO之一,也一度被认为是接手大众集团CEO的最佳人选,比文德恩还要早3年进入大众集团工作。1990年范安德在奥迪开始了自己的大众生涯,曾担任过大众大中国区总裁的范安德在中国市场颇有名气,2008年大众在中国的奥运战略正是出自其手。2010年开始担任斯柯达CEO之后,范安德成功导演了斯柯达品牌的复苏与崛起。

  如果说文德恩的辞职算是危机公关中的规定动作,那范安德的出走则完全是对狼堡决策的抗议。这两位招牌性质人物的离任,也被看做是大众集团进入人事动荡期的最明显标志。

  大众体系经受考验

  德国《明镜周刊》曾在报道中指出大众集团中至少有30名高层对排放作弊一事知情,并引用了大众集团外部调查和美国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的调查结果来证明30人这个数字。针对知情人数字这一结论,大众集团发言人表示反对,他认为这个数字“完全没有依据”。

  从目前海外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大众在柴油汽车排放上的作弊并不是从最近一两年才开始的,这也就意味着追责排放造假,会牵涉颇广。

  自9月18日排放门爆出到10月14日范安德辞职之间,分别有原大众集团销售总监克里斯蒂安·克林勒、原奥迪技术研发总裁乌尔里希·哈肯贝格、原保时捷汽车产品总监沃尔夫冈·哈茨和原大众品牌研发负责人诺萨四人被停职处理。其中三人均来自研发岗位。

  据《华尔街日报》推测,哈肯贝格与哈茨两人很有可能在知道柴油车排放无法达标的情况下参与了作弊软件的开发。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人与作弊软件存在直接联系。而原大众集团销售总监克林勒的离职,或许并不是在为排放门买单,只是因为他是皮耶希的盟友。从2010年上任至今,一直没能解决大众集团在美国和巴西销量不景气的情况,成为大众监事会顺势逼走克林勒的最佳理由。

  “人祸”注定成为大众集团今年的注脚,无论是4月份的权利斗争,还是9月开始的排放门,刚刚晋升千万俱乐部的大众集团就开始遭遇重大挫折。就目前的人员停职与流失情况来看,大众帝国的决策层正在进行一场较为彻底的清洗运动。

  对决策层进行重组是每一个集团经过权利变更之后都会进行的,而对研发体系痛下狠手则着实少见。大众、奥迪和保时捷三大品牌的研发负责人停职,再结合大众在财务上的高压力--1000亿投资预算计划缩减,让人不得不为未来几年大众的新产品投放表示担心。大众集团作为全球三大汽车品牌之一,与其技术领先的产品、品牌形象有着密切的关联。

  权利斗争的后遗症与排放门造成的商业信誉受损,让大众集团受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考验。罚款造成的财务压力只是“人祸”地震造成的表面现象,对人才系统、尤其是研发系统的冲击,或将成为致命的内在伤害。

  文/赵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