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新方向
- 来源:环境与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文明,农业,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8 15:19
第六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在京举行
11月2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六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在北京唐拉雅秀酒店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保部科技委员会、山东省环保厅、中国工商环境商会、北京绿创环保集团、中环国学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沙龙的讨论。
沙龙全天共分4个讨论时段,既有主题发言,又有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有关生态文明的两个议题展开研讨,分别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互联网+’为经济与消费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从社会学、哲学、环境科学以及经济学等角度,结合生动案例,深入论述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的发展方向。沙龙的主持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对专家学者的发言做了总结,并就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经过激烈的生存竞争后达到一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只能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文明学术沙龙是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8年发起并主办的,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每届沙龙均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充分表达,互相启迪,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沙龙气氛宽松,参会人员平等交流,畅所欲言,激烈的思想交锋不断擦出学术火花,气氛非常活跃,促进了不同领域专家间的深度合作与广泛交流。前三届会议的讨论成果,已结集为《生态文明学术沙龙文集》出版发行。
《环境与生活》杂志作为沙龙的重点报道媒体,对此次沙龙的讨论内容进行精选摘编,以飨读者。
把生态文明的讨论引向深入
王玉庆(主持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一个很有名的学者说过,世界上很惬意的事情就是能邀请一些志同道合、很有思想的人一起聊天。但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他们都很忙。今天能把大家请来,我非常高兴,我也代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感谢大家在风雪交加的日子,赶来参加我们的第六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
我们前三届沙龙出了一本集子,基本把大家前三届讨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汇集起来了。沙龙的定位叫生态文明学术沙龙,主要就一些理论问题或者学术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所以,得思考如何把这个讨论引向深入,得到一些更有价值的思想。
为此,我做了一些思考,考虑把前几届大家提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归纳成两个题目:一个是生态文明很重要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怎么和谐?如何去衡量、解释它?第二个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的内在价值到底怎么看,如何评价?这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个哲学问题,目前也有很大争议,而且对实际生态文明的推进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第四届、第五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期间,想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深入下去。
在研究举办第六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的时候,我听了听我们学会同志的意见,觉得结合当前社会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来讨论,大家会更关注、更有兴趣,讨论也会深入,也不妨碍我们学术的交流和理论上的探讨。题目又回到我们征集的这两个题目,一个题目是关于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第二个题目是关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与消费转型与互联网+,这是两个当前比较热的话题。农业现代化是非常大的题目,如何能跟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对农业的健康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至关重要。经济结构的调整,消费转型升级,包括互联网+,也都是很重要的大题目,如何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看这些事?这些是需要厘清思路的。
我这里想说明一下,希望大家围绕这些主题谈,如果你在生态文明上有些其他的非说不可,我们也欢迎讲,没有关系。具体的要求会议通知上有,希望大家发言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言之有物,鼓励思想交锋,把问题讨论得更深入。
现在我又有一个想法,就是你们这些搞研究的人,搞哲学的、搞社会学的、搞自然科学的,你们要研究社会发展方向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怎样能够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学术的引领,让社会向更高一级的阶段发展。马克思讲共产主义,现在有人讲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后的新的文明时代,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研究城市化也好,人的价值观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这些研究能不能指出一条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我们的道德观念,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是否就是生态文明?我现在说不太清楚,我想这就是在座专家要探讨的了。
中国农业怎样从2.0升级为4.0?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很多人以为农业现代化就是大农场化,其实未必。日本、韩国尽管高度城市化,高度现代化,但是日韩的农业仍然是小农经济。另外,欧洲的大型农业也基本全部退出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型农业污染环境,不是资源友好型的,也不是资源集约型的。
欧洲在退出大农业,而我们却在热衷搞规模化农业生产,也因此我们的农业造成污染是必然的,这样的农业对于环境而言是破坏性的。
工业化之后,西方用工业改造农业,就是所谓福特主义的大生产和斯大林主义的大农场,这两个都来自西方,我们错把它当成了榜样,盲目追求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其结果是造成多重不幸:第一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第二是食品严重不安全,吃东西可能得病;第三重不幸是破坏了整个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你一个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民族,何谈生态文明?
所以我们说农业第二产业化即农业的工业化,导致了农业的2.0版,它虽然拉长了产业链,但是农民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获得整个产业链的收益普遍不到10%。产业链收益无外乎是产业资本的收益而已。
由于国内的农业是大规模投入,结果造成农产品严重过剩,越是过剩,收益越低;农产品价格上不去,农民就不干。所以现在中国农业处在一个危机状态,上面国际农产品价格封顶,下面农民不干活。也因此,农民大量使用廉价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家家都种卫生地,化肥农药除草剂”,给你们城里人提供的是这样的,农民自己搞点小的庭院经济,维持一家人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奢谈农业现代化是无意义的。
农业2.0走不通,现在有人开始搞农业第三产业化,也就是农业3.0版,这是在农业第二产业化造成巨大破坏,农村衰败、农民收入比例下降、贫富差别拉大、社会的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农业第三产业化因为纳入了收益相对较高的服务业,因而相对第二产业化的农业要进步得多。比如景观农业带来了旅游农业,旅游农业再带来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再带来养生农业。只有实现“在地化”(编者注:相对于“全球化”的另一种趋势,指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或商品流动,必须适应地方需求)的资源多样性,才能形成景观,有景观才有旅游,有旅游才能有养生,而养生体系是第三产业中价格最高的。假如再进一步,你把这四个东西结合在一起变成题材和创意,创意农业是第三产业化农业中相对收益较高的。所以农业3.0农民还能有收益。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农业4.0版,讨论“互联网+”如何跟农业现代化结合,农业靠“生态化+社会化+互联网”有没有现代化的可能。
互联网具有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平等性,不管你是“大咖”还是打工的,当你在网上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平等地使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因此,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可以使市民和农民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为什么可以搭建呢?是因为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在世界上有一个共性,就是追求安全,安全对农业的要求就是食品安全,大家都希望保障家人和自己的安全。所以这时候就要把农业和中产阶级的安全食品消费要求结合。这个要求恰恰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
你们知道马云的淘宝村进入农村为什么成功吗?因为马云有一个消费者的大数据库,可以分类弄清楚谁是定制化消费高价农产品的。淘宝村主要是面对大数据筛选出的、有消费意愿的客户,为他们提供定制化服务,这叫互联网+。如果没有大数据库,你没法对消费者做筛选,这是连不起来的。
农业现代化现在应该考虑的,是从2.0版跳到4.0版。这样我们就能恢复农业的社会化、生态化,农业在生态文明战略之下的现代化就实现了。
农田里的重金属从哪来?
张波(山东省环保厅厅长)
当前,农村种植性土壤重金属超标和其他一些生态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土壤中的重金属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工业污水浇灌带来的?其实不然。我们山东省很多农村的周边根本没有工业,浇的水也是黄河水,但是重金属依然超标。于是,我请检测站把市场上常用的化肥拿来检测,结果发现,大多数化肥都含重金属。也就是说我们化肥中的重金属指标。
化肥怎么会有重金属?后来我专门研究了这个事情:生产磷肥要用磷矿石,这个磷矿石就产生重金属。我们在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方面不严格,粗放,这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可忽视的原因。
农村环保急需解决三件大事:农民饮用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再有就是严防工业污染向农村转嫁。而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引起的脏乱差,城里人看着很难受,但其实没有前面说的三件事重要。
应尽快取消化肥使用补贴政策
孙佑海(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
这些年,我国农业追求高产量、高效率、高收入,结果食品安全问题、农村污染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三:第一是化肥,要靠化肥来提高产量;第二是农药;第三是各种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添加剂。工业资本下乡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对此,我提几点比较具体的建议。
第一,要通过立法和政策把农业化肥问题管住。首先,国家对使用化肥进行补贴的政策一定要调整,在农村不是用化肥越多越好。现在国家决定在2020年彻底取消对农村使用化肥的补贴,而且今后要鼓励使用化肥之外的一些措施,也许能恢复到以前主要采用农家肥的时代。第二,到底什么样的化肥可以用,要严格采用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法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三,农药的使用一定要管制,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过去的管制不是那么有效,还是要从标准上来加以控制。第四个问题就是通过立法加大土壤的保护力度,由过去土壤污染防治的被动状态转变为土壤环境保护。因为健康的土壤,是中华民族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建议国家加快制定农产品产地的保护政策。
建立超越物质主义文化
卢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哲学层面来看,我们讲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走向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提升、改造,要依靠技术创新,主要是信息化、数字化技术。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带来大幅度节能减排,比如它能做到非物质化的传输或者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无纸化办公、无纸化阅读等等。但是这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能性,要它真正实现,必须伴有文化上的变迁——从物质主义的文化走向超越物质主义的文化,这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是数字化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未使美国大幅度节能减排,就因为美国文化仍然是物质主义文化。人们使用的汽车等物品一点没减少,又增加了电脑、手机等的使用,能耗自然有增无减。
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就是超越物质主义文化,这是很多人都不关注的。因为我们刚刚尝到物质主义的甜头,刚刚开上汽车,用上一次性用品。如果我们超越了物质主义文化,数字化技术就可以为发展非物质经济开拓广阔空间。
如何超越物质主义文化?这就要纠正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理论上、哲学上的严重错误。第一点,要正确理解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二点,正确理解人生幸福与物质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幸福学启蒙大师理查德·雷亚德更干脆,他说人生幸福与物质财富增长之间没关系。雷亚德甚至诉诸佛教,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提高内在修养,而不是通过物质财富增长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我认为超越物质主义是完全有可能的,物质主义并非天然正确的,我们中国古代就一直没有认同物质主义。
不能把传统农业理想化
王利华(南开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农村环境问题引起我的很多思考。例如,要不要把过去的农业理想化?
诚然,我们的可持续农业维持了几千年,可我们是在极低的水平下,在同饥饿做斗争的情况下维持了几千年,这中间伴随周期性的很多人死亡。我想不能把那个时代理想化,虽然看起来是可持续的,但今天的人能承受这样的东西吗?假如说这种饥荒发生在今天,我们仍然说它是生态化的农业吗?我想不能。
最近几十年中国人基本没挨饿了,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农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地方是特别要反思的。
最近几十年快速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们把延续几千年的有机物循环链条切断了。这种切断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这个中断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开始的。为了卫生的需要,城市抽水马桶的污秽物大量排到江河里,原来这些是通过掏粪工人运到农村去的,这是第一次中断。第二次中断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唾手可得的化肥、农药让农民对传统的农家肥这些东西越来越没兴趣,这太累人了,施化肥太容易了,所以造成了有机物质不能回到农田。
谁是高消费的最大推手?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消费主义,环境问题肯定和高消费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高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高消费的最大推手是什么呢?就是社会现在流行的一种时尚,这种时尚是高消费最大的推手。时尚自古就有,但是到了商业社会,商家特别愿意造就一种时尚,因为造就了时尚就造就了消费。
那么,时尚演变过程中当然包含模仿,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谁模仿谁。
日本生物学家研究猴子,发现猴子是善于模仿的动物,比如人在海边吃芋头,先把芋头拿到海水里洗一洗再吃。有的猴子看了,也用海水洗了芋头再吃。这个地方的猴子缺盐分,芋头被猴子用海水洗了就更好吃了。在猴子群体内部,只有一两只猴子看人洗了芋头,猴子回到群体当中就可能传播洗芋头的习惯,在猴子群体蔓延,最后让猴子们都洗了芋头。
但是,能不能很快地让猴子们都模仿,就取决于学人洗芋头的是哪只猴子了,如果是地位很低的猴子自己洗芋头,别的猴子看了可能不理会它;如果是猴群里的头领带回来的洗芋头习惯,那别的猴子就会竞相模仿。
所以,连猴子群体都是地位低的猴子模仿地位高的——地位高的猴子不稀罕模仿地位低的猴子,那样太没面子了,怎么能模仿它呢?它算老几?
在人的群体里,毫无疑问也是这样的。孟子说过这样的话:“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他说大户很有德教,如果你大户这样,全国就效仿;全国效仿,天下效仿,德行就遍布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德行,而是有一种恶习,同样会让全世界都模仿,因为地位低的人毫无疑问也要模仿地位高的人,模仿你才有面子,模仿从来都是地位低的人模仿地位高的人,时尚从来都是这么形成的。
虽然都是这样,在古代的时候也有时尚,可是作为高消费时尚在古代模仿不成,因为物质条件有限,你模仿不了。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因为礼有伟大功能,它让人和人之间很和谐,但是繁文缛节,穷人这么做成本太高,既没时间成本也没道具成本,什么样的衣着你都落实不了,老话说“诗书传家”,能传全社会吗?你没那个条件不能读书,更不要说什么钟鸣鼎食了。
但是,后来麻烦来了,工业革命来了以后,女工也能穿上公主的丝袜,工业革命让大多数人具备了模仿的物质条件,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复制,伟大的复制。地位高的人过去有的,你没有吧,那我现在就能帮你复制,我能很便宜地卖给你。工业革命来了没多久,工商业联手了,下层人士在物质上模仿上层人士变得轻而易举。
本来,下层就是愿意模仿上层的,愿意模仿他们的穿着,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工业革命、商业革命又帮助他们去模仿。那么,接下来就必然要面临一个严峻问题:上层如何带动社会时尚。
现在,我们国家的上层主要还是官与商,姑且称为VIP,他们中的一些人看问题短浅,有的甚至是盲流、赌徒,他们不以此地为家园。明明在这儿权柄这么大了,不以这儿为家园!看这些人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把老婆孩子都送出国了,做一个裸官或者裸商,等把这儿的资源赚够了,赶紧逃离这儿。你说他在这儿过的什么生活?不是盲流的生活?不是赌徒的生活?还能是什么生活?说得不好听点,他们还远远赶不上旧时代的封建主,因为封建主和这片土地是有最密切结合的,想得一定是长远的,因为这片土地属于他,他为什么要把这片土地败坏了,为什么把空气污染了,河流污染了?他还希望子子孙孙在这儿都是奴隶主呢,他还是有一个长远考虑的。
说到最后,要都是这样的裸官、裸商做中国的上层,做中国的VIP,下层能模仿得好吗?肯定都是铺张炫耀,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样的高消费一定会将中国的环境彻底破坏掉。
互联网+挑战环保产业
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今年5月我回了湖北省建林县的农村老家。这次回去,明显感觉到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村里通过农业现代化解决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互联网+也进入了基层农村。如今,我老家农村是家家户户不准堆垃圾,塑料袋或者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能乱扔,每人每年交20块钱,村里面统一收集到县城里,县城里有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统一运过去发电。
还有秸秆焚烧问题。我们老家农民把插秧、收割等环节都机械化,用收割机一亩地80块钱,很快就收完了,然后把秸秆用机器粉碎之后埋到地下了,极大地解决了秸秆问题。通过农业现代化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现在互联网+给环保产业带来的冲击不小,相比而言,在互联网+之下,国外的资本在中国容易赚钱,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德国、瑞士的环保企业在中国能迅速找到盈利点,能迅速在互联网+层面掌控中国的环保市场,而且中国的环保企业很多核心技术都不掌握,都是引进的。
如此一来,利弊参半。好的一面是,我们把外国好的技术和产品引过来,但短期内对我们经济尤其是环保产业,是有明显冲击的。当然,从长远来看,我国也有应对冲击的能力,应该说机遇有,风险也有。
黑色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试错
姜鹏明(北京绿创环保集团董事局主席)
人类的发展过程都是试错的过程。但是你向哪个方向走呢?这要以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尺度来看,它还是遵循着自然规律在发展。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基本是一种黑色经济模式,它是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一种破坏性消耗,这跟我们的觉悟无关,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试错,也是当时社会力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跟道德无关。
我最近去了一次石家庄,检查一个发电厂最近一周的尾气处理记录,基本上环保设备都打开了,脱硫、脱硝、除尘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厂里领导说,你们知道我的代价是多少吗?一度电的成本增加0.24元,那么现在尾气处理设备开动的话,国家可能电费上给一点补贴,大概补贴一分钱还是二分钱,反正很少。他唯一的诉求就是,石家庄市政府答应给的补贴尽快兑现。
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投入产出的不匹配,我们的投入加大了,成本增加了。一般情况下,把环保设施配上以后,投入成本至少增加30%至40%。当然,这里头还没谈技术改造的问题。可是发电厂的产出、效率没有增加,这就是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天人合一的“一”不是单一
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去世之前,别人对他有一个采访,里面他讲到“天人合一”,他说中国的思想文化,我到老了还坚持一个观点,就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中国思想能够给世界做的贡献也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怎么理解?我想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方面,天人合一,主导是人的问题,不是天的问题。“天”本身从来这样,自然而然,但是从天里面生出来一个“人”,人的需要、欲望、能力不断提升。
本来这个人在没有成为人之前,他就是动物,动物天然从属大自然,什么问题也没有,最后这个动物可能被自然灭绝掉了,也可能欣欣向荣,但这都属于自然,这里面没有什么道德的评价。
天人合一,首先是人本身,我们因为要生存发展,必定产生主客之分的态度。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学者都在人上做文章,人要符合天,不是说天要符合人,就是讲这个道理,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对天人合一的“一”怎么理解,因为“一”搞不好的话,这个“一”会变成一个专制的东西。天人合一的“一”,儒家有一个理解,儒家的理解坚持了两千多年,在《礼记》里面出现了“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这样一来,中国如一人,天下如一家了,天人的矛盾也不存在了,就达到了天人和谐,天人合一了。这个“一”是整体,是一种精神境界,不是通向思想专制的“单一”。
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具有巨大推动力
梁平(《环境与生活》杂志社执行总编)
刚才会间休息时学会的侯雪松副秘书长和我交流了一下,谈到从媒体角度看生态文明理念在决策层和媒体上话语符号的变化,我在这里梳理一下。
第一个变化是,从“先发展再治理”到“边发展边治理”,现在提升为“发展与保护本身就是一体”。比如一个项目,要从它立项开始,就把它所耗费的物质循环利用设计进去,生产与环保不是并列两张皮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关系,这是媒体和决策层话语符号的变化。
再有大家都知道,从“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的公共产品生态资源的价值超越GDP,正所谓“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也是一个变化。
第三个变化是,过去我们提五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现在的提法是:生态文明要融入其他四个文明,物质文明需要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也需要生态文明。
这是从媒体和决策层一些话语符号的变化,说明了生态文明理念地位的提升。
再有我作为科普媒体人,比较重视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实质意义的科技进展。我发现最近“虚拟现实”概念很火,近几天凡涉及这个题材的股全线涨停。一些尖端创新技术,对环境保护有具有巨大推动力。我们现在还在大力倡导互联网+,而一些先进国家已经是+互联网了,即在硬件上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比如虚拟现实技术,举一个汽车企业克莱斯勒的例子,一般工业设计都会有很多试错的阶段,免不了消耗资源,现在有了虚拟现实技术,一个头盔,可以把人的触觉、视觉包括行为都逼真呈现,让你感到跟在现实中一样。克莱斯勒用这个技术据说至少减少了1500次的设计错误,节约了8个月的开发成本。再比如医学,过去上解剖课要把遗体耗能冷冻,以后不用了,你完全可以面对3D遗体,这个器官那个器官,一目了然。可以相信,未来虚拟现实等尖端技术对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希望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要赶上世界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