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毛坯房
- 来源:环境与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精装修,毛坯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8 15:39
还在陶醉所谓“精装修”?你OUT了
我们费尽心思装修,努力向清新、奢华或是文艺靠拢,他们却如此不屑,用裸露的管线和钢筋水泥嘲笑大众的审美趣味。快来看,那些歪果仁设计师们用“简陋”的现代毛坯房重新诠释了何为“精装修”。
一个月夜,一名单身男子端着一杯威士忌,站在顶层公寓的大落地窗前,眺望脚下静静流淌的第聂伯河。转过头,他便能看到在客厅里畅怀大笑的朋友们,此刻的他心满意足。
这并不是某个言情小说的桥段,而是乌克兰基辅市一栋新建的31层公寓顶层的真实场景。这位男子是乌克兰著名女设计师奥尔加·阿库洛娃(Olga Akulova)的客户。
不爱壁纸爱水泥
这位住在基辅最好地段住宅楼的男子,非常欣赏阿库洛娃的工业休闲风格。他常年往返于西班牙和拉脱维亚,却又放不下在基辅的那帮老朋友,他想要一个“既属于自己又属于朋友们的完美空间”。他向阿库洛娃提出两个具体要求:用天然材料营造一个开放性空间;要有能控制公寓内温度、灯光、电视、安全设施等的“智慧家庭”设施。
今年10月,当阿库洛娃将房门钥匙还给他的时候,看到新家他惊艳了,欣然同意在设计师作品照片中“友情露脸”。
这个由阿库洛娃精心改造过的公寓,乍看上去仍是“毛坯房”,设计师全部保留了原始的钢筋水泥柱子、屋顶以及地面。除了卧室,地面仅以地面漆处理,各种灯管走线也未做遮蔽,堂而皇之地在各个空间中“游走”。最特别的是,在厨房中岛,射灯直接装在高低错落的PVC套管中,餐桌灯是类似日本折纸风格的铜质灯,颜色款式单调清冷,却与同样清冷的水泥顶棚很搭。
因为公寓位于第聂伯河岸边,并且是顶层,为了不影响房间的整体观景,阿库洛娃将整套公寓作了开放式设计,各空间仅用厚玻璃幕墙及镂空榆木、橡木多层架隔开。房主提出的“智慧家庭”构想,则通过一个IPAD进行操作。
阿库洛娃喜欢毛坯房的混凝土结构,但她这种冷硬风格可不是只有男人喜欢。斯维提拉娜从一本杂志上看到阿库洛娃的作品后,非常着迷,很巧,她一个朋友的新居也是阿库洛娃设计的。于是她决定将旧居进行二次改装。阿库洛娃拆除了室内所有的非承重结构,保留了原始的混凝土墙柱。在斯维提拉娜这套公寓中,设计师阿库洛娃还呈现了被她称为“KENZO”(凯卓)的装修风格。
KENZO这个由日本设计师高田贤三在法国创立的时尚品牌,有东方人的禅意和拉丁民族的热情。在新居中,富有禅意的东方饰品处处可见,而KENZO“自然流畅、活动自如”的品牌精神,更是被自由发挥,绿植、棕色和原木色家具,整套公寓很硬朗又很“KENZO”。
小户型工业风
不要认为钢筋混凝土的工业风只有大户型豪宅才Hold得住,万能的设计师们即使在小户型里也能施展才华。新加坡设计工作室沃撒弗(Versaform)偏爱工业复古风,在新加坡这个寸土寸金、人多地少的地方,小户型处处可见。新加坡义顺镇一个名为“风中的合欢树”小区,就体现了该工作室的独特设计。“风中的合欢树”小区是由新加坡政府建的组屋,户型一般不超过2室1厅,工作室承担设计的公寓为1室1厅。一进入房门,便能看到右手边的开放式厨房。尽管厨房的装修中规中矩,但只要稍一抬头,客人就会发现特别之处——屋顶是裸露的混凝土顶棚,连高层建筑特有的结构横梁也未作任何遮挡,统统暴露,似乎与“风中合欢”字面蕴含的温柔缱绻感觉完全不同。
与厨房吧台相连的是一张悬空的桌子,桌子靠悬挂固定在天花板上的一个大屏风支撑。屏风以精黑色的粗金属管打造,将桌子分为就餐、工作两大区域。
门厅的左手边有一个低酒柜,所倚墙面仍然是未加装饰的裸露水泥。再往前走便是客厅,客厅背景墙充满朋克情调,设计师在裸露的水泥墙面上用混凝土方砖又搭建出一堵墙面来。
工作室还将工业硬汉风导入卧室,着实少见。尽管很多设计师的装修中都使用了工业元素,但将其用在卧室设计上还真是少数。因为不论多么彪悍的人生,到了卧室总会容易暴露自己软弱的一面,卧室是修复创伤的空间,需要柔性关怀。但沃撒弗还是将这种硬汉设计进行到底,在卧床背景上保留了一堵水泥墙,甚至不挂一幅装饰画。还好,沃撒弗将卧室的其余3面墙用涂料刷白,否则这组由政府出面的房屋设计不免令人有省钱的猜疑。
金属管线五线谱
我们也许会想,设计师用这么缺少“人情味”的工业风设计温馨的家,在别人身上做做尝试还可以,用来设计自己的住所就未必了吧。我们想错了,国外的歪果仁设计师们总会先从自己下刀。
巴西的年轻设计师吉尔赫姆·托里斯(Guilherme Torres),住在巴西南部的新兴城市隆德里纳,在这里他有一个小工作室。因为难以接受这间工作室过去的装饰风格,托里斯花了一个月将房屋推倒重建,带装修一共只花了6000美元。
尽管在挑高的屋顶上,托里斯用原木做了吊顶,但是他并不将水电线路等隐蔽在吊顶中,而是将包裹着电源线路的金属管裸露在墙上,故意营造一种冰冷的工业风。餐桌干脆也是用混凝土浇灌而成,棱角分明,看上去倒是十分结实。长长的桌子一侧用来就餐,另一侧用来工作。但餐桌上方却有一盏手工制作的中世纪宫廷风格的多层水晶吊灯。
当客人来到位于2层阁楼的卧室时,就很能理解为什么托里斯要将那些金属电线管裸露在外了。这就像一组金属的五线谱,如泉水般流过托里斯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在托里斯床头的电表箱里作了短暂停留,又将客人带到隔壁的书房。
追求“可塑”的混凝土
上面几位设计师充满实验精神的设计令人惊异,但是,他们也是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行的。早在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建筑派就开始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混凝土这种工业符号了。这种建筑和设计风格被人们称为“野兽派”。在巴西,最负盛名的设计师保罗·门德斯·达·罗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尝试,保罗酋长广场是他的得意之作。
生于1928年的罗查,素以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煽动性的运用为建筑界所认可,他追求“可塑”的混凝土,在足够钢筋的加固下,利用混凝土的表面形成丰富的纹理,反映清水混凝土的美感。由于对混凝土的极致应用,他被人们称为“混凝土诗人”,并于2006年获得了第28届普利兹克奖——建筑界最权威的奖项之一。
罗查也将这种偏好引入自家的设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罗查将圣保罗的家设计成钢筋混凝土风。都说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循环反复的,一个时期的流行风会在往后的某个时间段重新流行。半个多世纪以后,罗查家的装饰风格又被重新拉入时代前列,他的将混凝土运用于住宅的尝试重新被设计师效仿。
所以,喜欢什么风格就怎么装吧,被人认为高级也好,低档也罢,反正过一段时间总会流行起来。
郑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