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的眼睛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浮山,巡山
  • 发布时间:2016-02-02 15:18

  2015年年底的一场大雪,为青岛的浮山换上了银装。清晨4点半,48岁的薛海川还是像往常一样,起床、烧水洗漱,出门巡山。

  “这雪要是现在不扫,等下结冰就难走了。”前些时日,青岛下了大雪,薛海川一边说着,一别扫着脚下的雪,手脚麻利的他不出半个小时,就扫出了一条路,出了一身汗的薛师傅脑袋冒起了“白烟”,像是电影里的武林高手。

  青岛浮山位于崂山区、市北区和市南区交界处,被喧闹的城市包围,是青岛市的“绿肺”。薛海川师傅是浮山养护公司的一名员工。爬过浮山的人应该都知道,浮山西南麓山顶上有座白色的房子,看上去像个“城堡”,其实是座三层的瞭望哨。薛师傅是这里的“主人”,他的工作就是24小时守在山上,监控山里的一草一木。他说,自己就像是“浮山的眼睛”。

  薛师傅的起床时间是凌晨四点半,整个浮山西南麓300多亩的绿化面积都是他的监控范围。在第一波爬山的人到来之前,他必须提前起床“侦查”,夜深之后,目送走山里最后一拨游人,他才能去睡觉,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六个小时。

  清明、寒衣节、春节这样的祭扫节日,是薛师傅最忙的时候,他需要时刻盯着山里,发现哪里有烟,就及时通知山下的同事;防火任务不重的时候,他就拿个望远镜看看哪里有捕鸟的鸟网,或者在山头扫落叶、捡垃圾。

  “哪里有棵特别的树,哪条路上有几个垃圾桶,这些都需要记在心里。”薛师傅记得从隆德路上山的台阶是554个,去社会福利院那条路的台阶是455个,每天在山上跑来跑去,薛师傅身体格外的好,48岁的他,跑上浮山只需花8分钟。

  “老薛喜欢山,要不根本在山上待不住。”浮山养护公司的经理鲁亮瑞说,薛师傅是去年调到山上去的,一年了,除了下山买补给品,剩下的时间全守在山上,从来没有请过假。薛师傅老家在河南虞城,属于丘陵地带,薛师傅说,他从小就爱往山上跑,喜欢林子和林子里面的鸟。

  在山上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手机几乎收不到信号,也没有网络,用电靠太阳能,用水靠薛师傅从山下一桶一桶地背。瞭望哨建了快十年了,山上风大,也潮,哨所损耗很大,每逢阴天下雨,这里就成了“水帘洞”,薛师傅自己备有塑料布,没到下雨就罩在被褥上。

  薛师傅说,其实最难熬的还是冬天,山上没有暖气,天冷的时候两床被子都不顶用,全都凉透了,根本不敢多睡,早晨用过的碗,到了中午就和筷子冻在了一起,用之前必须用开水冲开。山上的用电全靠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由于电压不够,能带起电磁炉都是勉强,除了棉被,山上没有其他的保暖设备。

  “没啥苦不苦的,这是我的工作。”48岁的薛师傅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实在想孙子的时候,我就叫儿子给我传几张照片。”薛师傅说。

  隔几个月,薛师傅的爱人便从老家坐火车来看薛师傅,给她包顿饺子吃解解馋,改善改善生活。平时一个人在山上,薛师傅吃得最多的就是面条,“方便,煮熟了就能吃”。差不多一个星期,薛师傅会在晚上七八点的时候下山补给,多是买一些土豆、洋葱这种放得住的蔬菜。浮山离市区很近,尽管如此,薛师傅从来没有带媳妇去城里逛过,“山上离不开人!”薛师傅说。

  在山上当了一年的眼睛,薛师傅说,现在网鸟的几乎看不到了,每年能遇见两三起都算多的,倒是山里面有不少迷路的,远远地看见他这座小“城堡”就跑过来问路。不忙的时候,他都会把这些人送下山。

  “我挺享受在山里的。”薛师傅说,年轻那几年,他爬了华山、峨眉山、泰山,现在住在浮山上,每天能听着鸟叫起床,他心里舒坦。

  山东省青岛市浮山西南麓山顶上有座白色的房子,看上去像个“城堡”,其实是座三层的瞭望哨。薛海川是这里的“主人”,他的工作就是24小时守在山上,监控山里的一草一木。他说自己就像是“浮山的眼睛”。

  在山上生活,打水要靠自己。手里拎着两桶水,背上的背包里还有一桶水,薛师傅连提带背地拾级而上。

  晚上回到瞭望哨,薛师傅坐下来,和爱人一起看电视。瞭望哨里一台简易的电视机是薛师傅唯一的娱乐用品,只能收到中央一套和青岛电视台。对此,他已经很满足了。

  捡完山路上的垃圾后,已接近上午10点,薛师傅回到瞭望哨休息片刻。在瞭望哨里,薛师傅的爱人已经开始包饺子了。薛师傅告诉记者,他的爱人是专程从河南老家赶到青岛来看望他,小住的几天时间里,经常给他做些好吃的菜。比如饺子,他平时难得吃一次。

  薛师傅从浮山上向下眺望,乌云与城市连成了一篇恢宏的景致。

  巡山结束回到瞭望哨,薛海川热了点剩饭,给他养的两只狗“小黑”和“小灰”吃。它们是薛师傅在山上仅有的朋友。

  文、图|孙志文、于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