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第二”的智慧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泛美航空,蒙牛集团
  • 发布时间:2016-03-04 15:35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喜欢争做“第一”,比如高考,如果能拿到文科状元或理科状元,被名校录取的几率就要大得多;再如一个单位或机构,“一把手”的权力往往比“二把手”大得多,没人甘愿做副手。为了争得“第一”,人们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大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势。“第一”真的那么诱人吗?其实不然,虽然它璀璨夺目,但有时也会灼伤自己。

  美国泛美航空公司曾是世界航空业里的“第一”。该公司成立于1927年,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航空公司,此后纵横江湖数十年,成为20世纪的一种文化象征,其名气之大、影响之广,无与伦比。然而,一次空难却让这个不可一世的航空帝国走向了没落和毁灭。1977年3月27日,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飞机在执行飞行任务时,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飞机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相撞,造成583人遇难。就因为这样一场意外,人们不再相信泛美,认为它在安全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大家都不敢坐这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了。从1986年开始,泛美发往世界各地的航班几乎都空着。尽管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补救,但依然无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苦苦支撑五年后,泛美航空公司不得不在1991年宣布倒闭。

  做行业老大是有巨大风险的,你走的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稍有差池,就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你是“第一”,是值得信赖的,也是不能出错的。而作为行业“第二”,因为本身不是最好的,出点小差错在所难免,只要改了、招回了、赔偿了,人们还是能够接受的。这便是“第一”和“第二”的差别,两者的命运不可同日而语。

  相较于泛美航空公司,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就要聪明得多。当蒙牛还是一个新兴品牌时,牛根生就想到了争做“第二”的销售策略。他知道,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靠常规出牌肯定会失败,必须出奇制胜,打响知名度。当时,伊利是内蒙古乳业的龙头老大,这是铁定的事实。于是,牛根生做出了一个让公司所有人都想不通的决定。他在呼和浩特的主要街道上立了300多块广告牌,上面的广告词是: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随后,牛根生又在蒙牛产品的包装上印着“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表面上看,牛根生像是给伊利做免费广告,而事实上他是借伊利的名气提升自己的品牌,因为消费者通过伊利认识了蒙牛,并认为蒙牛也不错,也很有名。通过这种方式,蒙牛很快就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如今,蒙牛集团早已摆脱了借鸡生蛋的尴尬局面,成为乳业界的又一霸主。尽管如此,但牛根生却从未想过问鼎“第一”,只是默默地做好“第二”,这便是他的生存智慧。其实,“第一”和“第二”的区别并不大,但“第一”比“第二”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却要大无数倍。所谓“高处不胜寒”、“枪打出头鸟”,强者总是遭人嫉妒和非议,而弱者总是受人同情和理解,可以说,“第二”远比“第一”逍遥自在。因此,许多聪明的人总是争做“第二”,不做第一。

  文 周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