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萍:“国家级报幕员”的艺术时代已谢幕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章雪萍,报幕,优雅
  • 发布时间:2016-03-18 15:43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国家级文艺晚会报幕员,86岁的章雪萍已经很少看电视上的各种晚会节目了。闲着的时候,她喜欢翻看学生在2015年给自己做的画册,里面印下了她80多年人生里最耀眼的瞬间。

  最早的黑白照片是上世纪40年代在长沙私立周南女子中学读书时留下的,她穿着格子花纹衣服,趴在女同学肩上,笑容天真烂漫。最近的彩色照片则拍摄于2013年,穿着蓝色鱼鳞亮片晚礼服的老人,站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笑容依旧灿烂。当时的舞台下,坐着一位面带微笑的观众——彭丽媛,还有中央乐团的很多老同志也相聚一堂。这是纪念乐团奠基人、老团长李凌同志诞辰100周年的音乐晚会。彭丽媛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拜师中央乐团的金铁霖名下,专攻民族唱法。

  “晚会现场,彭丽媛上台演讲,缅怀了老团长,讲了自己和老团长的一些往事。”章雪萍说。晚会筹备期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原中央乐团)办公室主任找到章雪萍,希望她能够主持纪念音乐晚会。“本来已经太久没有站上舞台了,但是为了老团长李凌,我说我义不容辞。”章雪萍回忆。

  这个曾经在舞台上“穿高跟鞋站一整晚也不会累”的报幕员,当时已经83岁,白发苍苍。乐团的人之所以会想到她,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章雪萍一直是“国家级报幕员”。

  报幕要尽可能地宏伟壮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乐团的合唱队队员章雪萍凭着优雅的气质和“面对大场面时也不会紧张”且口齿伶俐,在演唱之外,同时兼做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国家级文艺晚会的报幕主持工作。

  她回忆,当时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的重大晚会基本都是她去报幕,国家领导人带着艺术团出访,哪怕没有中央乐团的演出安排,也会点名要章雪萍跟过去报幕。

  前些年,央视《艺术人生》栏目曾采访章雪萍。主持人朱军一上来便问:“听说您还是我们的前辈?

  章雪萍明白他指的是报幕主持这事儿,便淡淡地回应:“算是吧。”她只是没有眼前这个后辈幸运。在她风华正茂的年纪,报幕员还不是一个专职职位。

  1955年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晚会,招待正式访华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那时章雪萍便是报幕员。报完幕后,她需要回到自己在合唱队的位置,和其他同事们一起用越南语为客人演唱《胡志明之歌》。

  真正奠定章雪萍“国家级报幕员”身份的,正是1959年那场晚会。在那之前,她先通过了一场没有被事先告知的考试。

  当年9月,在刚竣工的人民大会堂里,举行了一场大型演出。前半场在舞台上表演的是中央乐团,由章雪萍报幕;后半场上台的是总政歌舞团,由著名科学家周培源的女儿周如燕报幕。

  对章雪萍来说,那似乎只是一次普通的报幕工作,她甚至往返台上几次,都没有注意到舞台下坐着一位重要观众——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

  演出结束后她才知道陈毅来了,后者受周恩来委托,从现场的两个报幕员中挑选一个,负责国庆十周年文艺晚会的报幕工作。第二天一上班,中央乐团办公室主任孟昭林就进办公室通知,“章雪萍你通过陈老总的国家考试了”。

  为了显示国家实力,当时的演出和报幕工作也被要求尽可能地宏伟壮丽。章雪萍报幕时从来不用扩音器材,“因为声音通过麦克风会飘,而且显得不真实不自然”,她更习惯于站在舞台上直接“喊话”,“但是声音是通过丹田和气流调理后发出来的”。因为有唱歌练声的底子,她声音洪亮又富有激情,每一个音节都尽可能穿透到会堂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人民大会堂里,她得保证每个人都能听得清晰。

  政治气息浓厚,但那是真正的文艺表演

  国庆10周年文艺晚会作为一场“任务演出”,政治正确和顾全大局框架外的各种细节则被简化。“朴素”是章雪萍对那场晚会现场的第一反应。她记得,舞台是最简单的木质地板,上面除了一架国产的钢琴和临时搭建的合唱台阶外,几乎别无他物。幕布和演唱背景是略显喜庆的大红色。

  除了报幕词可以自由发挥不受审核,晚会上穿什么服装也由章雪萍自己定夺。她回忆,当时中央乐团的演出服装都是在为国家领导人量体裁衣的北京红都服装公司定制,国庆十周年的报幕服也不例外。虽然乐团可以报销采购服装的费用,但在那个崇尚简朴的年代,一套演出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一直穿下去。

  章雪萍的报幕生涯中主要有两套衣服,一件黑丝绒连衣裙和一件白缎子旗袍,她轮换着穿了十年。为了不显得过于素净,她将爱人送给她的一枚白色胸针别在领口,然后自己动手盘头发和化妆。为了节省开支,当时很多表演者都是义务性地参与。章雪萍记得,报幕一整场晚会的报酬是两三角钱人民币,“演出时最多每人再发两个面包和一根香肠”。

  半个多世纪后,回想起那场晚会的种种细节,章雪萍依旧觉得,虽然政治气息浓厚,但那是一场真正的文艺表演。

  从小热爱古典文学和音乐的章雪萍对那个时代的晚会和乐团依旧颇为怀念。乐团创作组里,有后来创作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施光南、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郑律成、创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瞿希贤等,直到今天依旧被人们感慨并记忆的作曲家。“当年的合唱曲,不少是歌颂党和领袖的,但都是用艺术手法写的。”章雪萍说。

  一个艺术时代的谢幕

  三个子女受章雪萍影响,从小接受艺术熏陶,长大后的工作或多或少和文艺沾边。她的孙辈们如今更喜欢周杰伦等新一代歌手,“如果是喜欢周杰伦那我能接受,毕竟他的歌曲中很多还有些古典文学意味。”

  她偶尔会和晚辈们聊起半个多世纪前自己报幕的那些文艺演出,说起下面坐着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是不紧张呢,甚至根本都想不起来往台下去看一眼,看看他们是怎样的场景,是否也在看着我,等我报出下一个节目”。作为报幕员,章雪萍在工作时只能目视前方,“眼睛是看着所有观众的”。

  她也很难和后辈们描述自己与领导人接触时的感受。当年,章雪萍和其他女同事常有机会去怀仁堂参加舞会。她本人和周恩来总理跳过三次舞,此外和朱德、乔冠华也共舞过。在她的记忆里,周恩来跳舞技术很棒,“转圈转得优雅极了,是个非常体贴温和的舞伴,跳舞时会聊天,聊我的工作、子女和家庭生活。”

  “那个年代,国家领导人对文艺工作都十分重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就经常过问乐团的创作和演出进展。”但“文革”到来,章雪萍也未能躲过浩劫。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她就再未登上过国家级晚会的舞台报幕。

  2013年这次“复出”当晚,章雪萍换上了一件蓝色晚礼服,感觉又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晚会现场。她照例拒绝使用麦克风,提前写好了主持词,并把它们全部背诵下来。这是之前的报幕工作让她养成的良好记忆习惯。

  晚会演出的内容依旧是他们那代人所熟悉的经典革命曲目和歌剧。“没有人在乎下面坐着的是什么人,大家就像是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年代,用心唱歌,珍惜着这次演出的机会。”章雪萍说。

  随着章雪萍那一茬人逐渐老去,后辈们已经很难再通过一场晚会去感受到那种政治和音乐相互交织的传奇人生了。

  某种程度上说,那场纪念晚会更像是一个艺术时代的谢幕。演出结束后,年过七旬的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在后台找到章雪萍,“这可能是咱俩同台的最后一次演出了,你一定要给我签个名。”章雪萍回答,“那你也得给我签个名。”

  文_杨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