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公务员几点上下班
在中国传统行政体制里,古代公务员也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只要到了一定级别,都要参加君王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朝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上朝”。
《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凌晨3点,要到达午门外等候,凌晨5点,钟声响过,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四品以上官员可以与皇帝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做出答复。
当然,早朝不一定每天都有。《梁书·武帝纪》:“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这是天天上朝。明太祖和清朝的康熙帝也是规定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日一朝。但也有规定五天一朝或十天一朝的,宋代就是五日一朝。清初是逢五视也就是十天一朝。
史籍中最早记录上下班时间的是《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公鸡已经叫了,上朝时间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开始忙了。
从秦汉到明清,上下班时间大致上都是一样的,早晨6点或7点上班,下午3点或4点下班。上班时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卯时”(早晨5点到7点左右),现在我们说的“点卯”一词就来源于此。和现在一样,古人上下班时间也分夏季时间和冬季时间。清朝康熙帝规定,早朝时间春夏是6点秋冬是7点。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也规定,京官统一的下班时间是春分后申正(约下午4点),秋分后申初(约下午3点)。只不过那时不叫下班,叫“散值”或“散衙”。明·沈周《暮投承天习静房与老僧夜酌》:“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这里的“临昏”“散衙”就是下班时间。(文/刘绍义)
二、周公与做梦有啥关系
“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为周公。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很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初建、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营建东都雒邑,讨平三监及东夷之乱,制礼作乐,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在政治稳定、管理国家的体制基本完备后,周公于摄政第十年还政于成王。
周公旦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孔子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因此孔子以“梦周公”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如唐代元稹《闻韶赋》:“梦周公而不见,想圣德而思齐。”宋代苏轼《周公庙》:“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后来,周公成了“梦”的代名词,睡觉被称作“见周公”了。《笑林广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师昼寝,而不容学生瞌睡。学生诘之,师谬言曰:“我乃梦周公也。”明昼,其徒亦效之,师以戒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说,昨日并不曾见尊师。”
三、“大人”是什么人
唐朝及其以前,只有那些有德有才之人和父母长辈,才被称呼为“大人”“先生”,唐朝以后,子之于父则称“家大人”“尊大人”,“大人”这个词则用来称呼当官的和顶头上司。
《汉书》记载:“范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这里的“大人”是称呼母亲的。同样《汉书》中记载,疏受叩头说道:“从大人议。”这里的“大人”是称呼叔父的。唐朝时,有郭子仪应回纥大人之战的史实,这时的“大人”仍是伟望之称,非指官禄而言。到了宋元之世,才渐渐称呼达官贵人为“大人”。
明朝《觚不觚录》记载说,当时三司见督抚称其为“老先生”,见巡按称其为“先生大人”,颇似清朝的中堂、将军,不以大人两字为重。
清朝中期,京城中做官的上书房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卿寺、学士、堂上官都称为“大人”。京城中的中允、洗马、赞善、巡城御史、掌科给事等官吏,在各自的衙门内也都被称为“大人”,出了各自的衙门则不再称“大人”。在京城之外做官的文职官员如督抚、学政、织造、监督、司道都被称为“大人”,武职官员如提督、副都统、总兵、城守尉也都被称为“大人”。当时的大学士称为“中堂”,将军称为“将军”,似是不以“大人”这两个字为极尊之称。
其实,在清朝初年,在京城之外做官的官员,不论级别多高,即使是一省督抚,若没有做过钦差大臣,是不能称为“大人”的。清朝中期,各省的道员已称为“大人”,各府各厅各州的官员都称为“大老爷”,知县则称为“太爷”,写在文件上则把知县称为“太老爷”。(文/王吴军)
四、“正经”原指儒家经典著作
生活中,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时,有时会用到“正经”或者“不正经”。“正经”即正当、正统、正派的意思。“不正经”,顾名思义,就是不正统、不正派,属于“旁门左道”。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
其实,“正经”一词来源于古代教育制度,具体来说,“正经”指的是儒家经典,以别于诸子百家之书。它是学生的主课,相当于现在的“语数外”。
在我国古代,国家主办的“官学”和民办的“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但儒家的经典也有主有次,也就是有“正经”和“旁经”之分。“正经”分为三类共九种,是主要课程,包括《礼记》《春秋左氏传》《周礼》《仪礼》等,“正经”必须精通一部分,否则不能毕业。“旁经”是“副课”,重要性远远比不上“正经”。不知从何时起,师生们把“正经”一词慢慢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了正当、正派的代名词。(文/湛东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