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如赤子笔如椽——国画家车淑珍艺术之路浅识

  • 来源:新媒体
  • 关键字:国画家,车淑珍,艺术
  • 发布时间:2016-04-29 16:28

  车淑珍,墨语轩主。

  1951年10月出生于辽宁朝阳。

  原朝阳县文联主席、朝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现为朝阳市国画院院长,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 朝阳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1987年毕业于辽宁省教育学院艺术系,

  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画精英班。

  作品在国内外十几种报刊发表,多次参加省级对外交流展。

  1994年及2005年两次举办“车淑珍个人画展”。

  出版《车淑珍国画优秀作品选集》、《守望家园国画集》、《收藏宝典o车淑珍画集》。作品及事迹被收入《新中国美术家大典o美术卷》。

  城市为文化容器,文艺乃城市文化之万花筒。国画家车淑珍侵润其间四十余载,于人于艺自见别样芳华。

  1951年呱呱落于世间。其时,新中国甫建未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虽三燕故都而无异。幸车氏一族,陇亩自力,耕读传家,是以家运随国运而渐隆。1970年以二九年华入朝阳县文化馆,专司农村文化辅导,自此与美术结缘。 美术人胸有丘壑,笔走烟霞,于平凡景物中陡见奇绝,故每为常人目为神奇。车淑珍凭素抱步入其中,但之于就中奥妙,只窥豹一斑。就如何将眼中景化作纸上图,她上求下索,岂止累月经年;焚膏继晷,焉不悬梁刺股。至今犹有人论其当时,常于简陋空旷的工作间中,青灯黄卷,午夜未眠。其芳年不及桃李,体力尚弱于蒲柳,然心中有志,所向披靡。

  教与学中,日有增益,其于心或有稍慰,而每与方家切磨,犹觉技不如人。1985年她从3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辽宁省教育学院艺术系首届28名学员之一,系统研读美术理论与技法。其兼顾西洋,尤重国画,山水人物、禽鸟虫鱼;工笔写意、钩勒设色;钩皴点染,浓淡干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才出殿堂,又进课堂。1991年车淑珍年届不惑,怀满腹经纶只身赴大凌河。以班车将自行车载至凌源,历两年之期,踽踽独行于野旷天低、江清月近的凌河古道。此间,民风淳厚,遇迷途则获指点;风景殊胜,张画谱如对良师。寒来暑往,甘苦备尝,获益良多。于此大自然课堂中,得速写数部,单幅若干。尤为轰动者,所画100尺《凌河入海图》长卷,开地方艺界先河。

  2000年,车淑珍美术之路再上层楼,入李可染嫡传弟子贾又福大师门墙,走出大凌河,登上太行山,深度体味“惊风起朔雁,落照尽扶桑”的神秘旨趣。正所谓艺无止境,七年后,54岁的车淑珍,升堂入室,考入贾先生主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精英班,专职研修。历经实践与理论的多轮往复,终于醍醐灌顶,破蛹成蝶。

  2014年新秋,朝阳发全省之先,于沈城成功举办历史文化题材书画展,观者如堵,盛况空前。著名国画家、辽宁省美协主席宋雨桂,曾两度驻足于车淑珍描摹鸽子洞场景的《云烟千古》画作前,连发“老练”、“老道”浩叹,闻者皆惊。

  车淑珍来自乡间,于此城市之文化大容器中,涵养文艺性情,承传国粹文脉,复又奔赴大自然,以天地为良师,凭干云之彩笔,搅动寥廓星空。其情也怯,其志尤笃,发人深思。

  观车氏笔意,常使人生尘外之想。初觉墨气淋漓,物象纷杂,细端详疏密有致,筋骨毕现。有阴阳相谐之呼应,得冲衡相倚之理趣。闲适恬淡,浓淡相宜。虽为胸臆,实有出处。一枝一叶神似半亩,草屋掩映犹探董源。有二米之林麓烟霏,见范宽之雪覆谷白。藉此 “胸中一段奇”,而每“为山河立传”。是以画作,宛如剪裁真山水于尺幅,浑然一体,又如结构实木器具,精美而不见斧凿痕迹。苏东坡曾赞吴道子壁画云:“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此之谓也。

  车淑珍大半生寄情山水,专注辽西,以石观化,别无他鹜。曾执掌文艺界多年,而致仕犹理朝阳国画院。举办几次个展,示人者无非一方山水。曾感慨云,除张瑨将朝阳最早入画,其余多籍籍无名。何也?山石突兀,丘陵多变,实难掌控。然贫瘠中多有壮烈大美,于文艺家堪作得天独厚。故游学之余,一年中半写生在外,半面壁斗室,积久至今,终得“妙算毫厘”之“天契”。

  琴心剑胆,书生自许,守拙抱朴,始有大成。至今已出版画集三部,获奖无算,跻身“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国画家”之列。然车淑珍谦和不改,矢志不渝,犹言:十年心血,废画三千,而今对于如何表现朝阳山水,才刚刚“有点办法”。之于未来,她的观点是:“古来先贤已攘攘,但得隙地即安身”。

  2014年10月15日

  文/孙超(中国楹联学会理事、辽宁省楹联协会副主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