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成功不一定是成功的并购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并购,美的集团
  • 发布时间:2016-05-16 10:05

  中国企业买买买的脚步仍未停下。

  3月17日,美的集团出价约10亿美元收购日本东芝白色家电业务,希望借此进军日本及东南亚市场;就在不久前,海尔收购了美国GE家电业务;与此同时,海尔与美的还在积极参与竞购德国厨具公司WMF……

  家电行业的并购,只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仅2015年,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就高达906亿美元。这一趋势在2016年并未减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在全球市场显示中国的存在。

  提升品牌价值、扩充国际市场,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初衷。

  但如今,从奢侈品包、手表、珠宝,到马桶盖、剃须刀、电饭煲,中国游客海外“爆买清单”的变化,反映出一个新的中高收入阶层正在壮大,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倾向于选择质量更好、品牌文化内涵更丰富的产品。

  消费需求的升级,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倒逼力量--借助海外企业专利技术增强研发能力,生产出质量高、性价比高的产品,满足国内日益丰富的需求,留住“流动的钱包”。

  并购海外企业让中国企业如虎添翼,可以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生产“最好的产品”和“最好卖的产品”,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并购大潮”。

  但对中国企业而言,将外部技术和生产经验嫁接中国市场,缩短供给侧改革的时间,只能解一时之渴。这种砸钱并购,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并不乏这方面的血泪教训。

  2004年,TCL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一连串国际化动作轰动全球,不料彩电行业迅速从传统CRT转向LCD,TCL虽手握大把汤姆逊专利技术,却已无利可图,此后两年TCL连续创下巨额亏损;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但其2014年的新车销量同比减少24%,沃尔沃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似乎并未被充分发挥。

  另一个不太好的例子,则来自联想集团。它对IBM以及摩托罗拉的三次重大收购,总金额高达64.5亿美元。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得到的不是即将步入夕阳产业的技术和品牌--比如IBM的个人电脑和低端服务器,就是失去竞争力的技术和品牌--比如摩托罗拉移动。

  我们一边并购,一边唱衰着被并购的企业。殊不知,汤姆逊当年出售传统电视技术,却将精力转向高端电视业务;IBM近期抛售联想股票,将重心转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领域;索尼、松下、夏普则往生命科学、医疗、新能源等领域进军。

  我们并不否认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发展优势,这是产业升级的自然选择之一。但成功的并购,不应止步于市场的扩大和一时的技术更新,更应该思考并购之后的道路:并购德日企业,能否将其工匠精神融入我们的企业文化;并购欧美企业,能否学来其颠覆性创新能力。

  四月刊英国版《连线》杂志,将小米科技CEO雷军作为封面,并将标题定为“IT’S TIME TO COPY CHINA”(是时候“山寨”中国了)。目前来看,这句话应该是问号或是感叹号,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本刊评论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