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经济,中国才刚刚起步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武汉,马拉松
  • 发布时间:2016-05-16 14:42

  不知不觉中,传统意义上偏“冷门”的马拉松赛,竟然变得炙手可热。

  就在今年春季的一个月内,仅湖北省就要举办三场马拉松赛:4月3日,主打乡村田野特色的湖北远安国际马拉松赛开跑;4月10日,首届武汉马拉松赛正式亮相;5月2日,荆门国际马拉松赛也将鸣枪开跑。

  马拉松赛,早已不再是电视里“外国人干的事儿”!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有22场,2012年增加到33场,到2014年达到51场,2015年达到了134场,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场比赛。

  即便如此,中国马拉松赛的总量,与美国、日本等路跑运动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马拉松赛这门生意,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挖掘。

  马拉松到底有多热

  “想回武汉跑个马拉松,名额简直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作为湖北籍的“北漂族”,李凯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关注武汉马拉松赛(以下简称“汉马”)了。首届“汉马”的时间刚一确定,他就兴致勃勃地筹划起大学同学的“马拉松聚会”。只可惜,不仅他没有中签,他的同学当中也没有一个中签。

  首届“汉马”分为“全马”、“半马”和健康跑项目,“全马”和“半马”的名额均限定为6000人,健康跑名额为8000人,参赛总人数为2万人。

  2015年12月28日上午10时,“汉马”官方网站和APP同时接受社会报名,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报名渠道一度出现网络拥堵。官方统计,共有61378人参与了“汉马”报名,这也创造了国内马拉松赛首次办赛报名人数之最。

  对这个结果,李凯并不感到意外。“绝大部分的赛事都是一票难求,现在大众对于参赛的需求太大了。想要一个跑步资格,有时还得托人情、找路子。”他告诉《支点》记者,尽管“汉马”是第一次举办,但武汉提出要在三年内将其打造成金牌赛事,而且飞机、高铁等交通非常方便,所以很多人争相报名想尝鲜。

  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资料显示,近年来马拉松赛场次和举办城市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目前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只有10个地区还没有马拉松赛事,其中,贵州、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等省有多达3个以上的城市办赛。

  马拉松赛为什么这么热?根据国外相关经验,当一国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将以马拉松赛为依托,进入到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这在欧美被称作“马拉松赛事现象”。很明显,当下的中国正在出现这一现象。

  对地方政府来说,办好一场马拉松赛,能极大提升城市形象。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也加入到马拉松赛的大家庭,纷纷通过举办赛事展示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

  比如,在日本东京马拉松赛举办的前后三天,带来约2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收入;2015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2.55亿元;甘肃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开办以来,到兰州旅游的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5%……

  正因如此,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16年底,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有望达到200场,可谓是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马拉松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赛事,而正成为一个产业。

  赞助费水涨船高

  “马拉松产业”的受益者,远不只有举办城市。

  李凯说,对于很多人未能在“汉马”中报上名,组委会的解释是,抽签与报名先后顺序无关,每一个报名成功的跑友被抽中的机会均等,但还是有跑友对报名环节的一些做法提出质疑,认为组委会提供给赞助企业、合作媒体等关系户的名额过多,导致中签率偏低。

  “对商家来说,马拉松赛是一个赚取眼球的热点事件,谁不想借助这个机会做好营销?”“汉马”一家合作媒体的工作人员告诉《支点》记者,他所在的网站就有50个“汉马”名额,大部分用作网站的活动推广。

  实际上,企业赞助是国内马拉松赛在收益方面最为依仗的一块。

  根据赛事品牌、城市影响力等不同,赞助收益参差不齐。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能盈利的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杭州等五六个城市的比赛,大多数赛事运营方处于收支平衡或亏损状态。

  据一位接近“汉马”组委会的人士透露,作为“汉马”冠名赞助商,雷诺给赛事提供的费用高达1000万元,还不包括其他方面的支持。

  不过,相比国际上成熟的马拉松赛,“汉马”的赞助费并不算高。有消息称,2月28日开赛的2016年东京马拉松赛,赞助商金额达到了19亿日元(约1亿元人民币)。

  随着跑步热潮在全球升温,马拉松赛事的赞助费用也一路水涨船高。

  作为东京马拉松的主赞助商之一,日本跑鞋品牌亚瑟士(Ascis)赞助了包括纽约、东京等多项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在业内享有盛誉。

  近期,亚瑟士宣布,在2016年合同到期后,将结束连续赞助纽约马拉松赛25年的历史。从2017年开始,新百伦(NewBalance)将接替这个日本品牌,并且至少持续十年。

  消息称,新百伦协议支付的费用,将大幅超过亚瑟士之前的每年300万美元。

  不过,在运动品牌商看来,对赛事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也相当可观。

  近两年,亚瑟士中国区的销量增长超过50%。从2012年到2014年,新百伦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由301家暴增到1600多家,销售额也在两年中达到了三位数的跨越式增长。原本小众的品牌,正变得更为流行。

  《支点》记者 丁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