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 来源:文史博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税收,明朝,台湾,韩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5-26 10:21
百年前中德美差点结成三国同盟
易铭 《揭秘:百年前中德美差点结成三国联盟》
19世纪末,随着世界殖民地的瓜分殆尽,西方列强的矛盾日深。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英国则与法、俄结成协约国。1902年,英国又与日本结盟,在远东找了一个“小弟”。而德国人的设想则更大胆,打算与中美结成同盟,抗衡英国。
1906年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召见了清朝新任驻德公使孙宝琦,讨论结盟事宜。但此事被汇报到慈禧那里,慈禧认为与德国结盟后清朝外交势必一边倒,不利于“以夷制夷”外交的实施。另外,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认为英国才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与德国结盟也会得罪英国,于是对此事态度冷漠。德皇所提议的三国结盟一事,就此暂告一段落。
直到1907年,列强在华争夺态势发生变化,由于英法日俄等国特别是日本侵华势力的迅速膨胀,使得美国和德国在争夺中国的格局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再次向中国提出中美德三国结盟的建议。而当时的中国,袁世凯势力日增,在他看来,促成中美德三国结盟,不仅可以抵英抗法,防俄制日,保全东北,还可以稳固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便力劝慈禧接受了德国人的建议。
1908年,清政府派奉天巡抚唐绍仪为专使,赴美缔结中美德三国同盟。但唐绍仪尚未启程,消息已经传到了日本。日本人迅速制定了一个阻挠计划。一方面,以外交事务牵制在东京转道美国的唐绍仪,另一方面与美国进行秘密和谈,做出重大让步,换取美对日本在华既得利益的承认。最终,当唐绍仪脱身抵美时,美国已基本放弃结盟建议,中美德三国结盟一事就此成为泡影。
大明王朝亡于税收?
毛素珍 《税收视角中的王朝更替》
明朝廷有一项规定,亲藩受赐田地载于金册,免缴全部税粮,免除差役。这意味着大量占有土地、资产和资源的王公贵族以及官僚阶层游离于税收之外。明朝后期,免税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大,大量应税耕地滚雪球一样集中在特权阶层名下,变成免税耕地。公元1502年,全国田地总数8357485顷,实际缴纳田赋的土地只有4228058顷,仅占一半。额田减半,税收收入自然减少。为了使税收收入不缩水,朝廷开始加派田赋。如万历四十六年(1618),朝廷决定对每亩地加征田赋3厘5毫,后又加征3厘5毫。再过两年,又增2厘,此为辽饷。后又加征剿饷、练饷。“三饷”之外朝廷又开征矿榷税,“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令密如牛毛”,使得整个国家“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虽然崇祯皇帝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不耽声色,兢兢业业,竭力矫正自明朝中叶以来导致皇纲不振的种种积弊,但亡国悲剧还是落到他的身上,他本人也落得景山自缢殉国的结局。
而终结大明王朝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胜如风卷残云,败也如江海决堤。其政权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是兵骄、丧德,外加不懂税收。他实行的是劫掠性的土匪财政政策。如果说崇祯帝是死于横征暴敛,那么,李自成就是死于免税劫掠。各走极端的税收政策,最终使大明和大顺走向殊途同归的败亡之路。
为解放台湾,毛泽东准备了多少经费
佚名 《为了解放台湾,毛主席给粟裕准备了多少经费》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大陆的军队已基本被肃清,第三野战军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解放台湾。
但解放台湾的战役实在是干系太大,需要准备的东西也太多,所以粟裕又建议将攻台时间推迟到1951年,而且还向毛泽东提出:为了确保胜利,请准备60亿到70亿斤粮食作军粮,另加1亿美元作军费,购置武器,主要以飞机为主。
经过开会讨论后,中央批准以每年国家生产的粮食的十分之一来作为军粮(当时粮食年产量为600亿斤),同时将军费增加到3亿美元。
1950年2月,毛泽东去苏联访问时,还与苏联签了两份海军装备的订单,总额达1.5亿美元。同时,还从英国定购了两艘巡洋舰、5艘护航驱逐舰、4艘扫雷舰。至4月23日,海军总人数已达3.5万人,各种舰艇92艘、舰炮309门、海岸炮122门。
空军方面,也组建了第一支航空兵部队,下辖2个歼击机团、1个强击机团、1个轰炸机团,各式轰炸机共80架;还组建了第一支空降部队,下辖狙击、坦克、迫击炮、战防炮等7个营和高射机枪、工兵、运输、通信、侦察、警卫、汽车等7个连队。
至于渡海登陆作战的陆军,粟裕提出以第三野战军的12个军为班底,再从其他野战军抽调4个精锐军,组成50万人的部队。
可惜,因朝鲜战争的爆发,毛泽东不得不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北方,甚至希望由粟裕来统帅抗美援朝志愿军,因此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暂停。
为什么韩国这么多人姓金、李、朴?
宗合 《为什么韩国这么多人姓金、朴、李?》
在韩国有一种说法,从首都首尔市中心的南山顶扔下一块石头,肯定会砸到一个姓金、姓李或姓朴的人。金、李、朴这三个姓氏加起来,几乎占了韩国如今姓氏的二分之一。这是为何?
最初朝鲜民族姓氏是稀有的。高丽王朝(918-1392)时,开国皇帝王建曾试图通过授予姓氏,以突显忠诚之士和朝廷官员来缓和事态。但到朝鲜王朝(1392-1910)末年之前,姓氏仍是当时朝鲜皇族和一些贵族所独有的特权,奴隶和被逐之人,如屠夫、巫师和妓女,以及工匠、商人、和尚都不能冠以姓氏。
新士绅阶层和新晋官僚为了“洗白”出身,名正“姓”顺地在小圈子里混前程,如果没能得到“王赐姓”这条荣耀之途,通常便会用金钱换取进入贵族族谱,使用贵族姓氏的捷径。如当某个血统后继无人时,就收钱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写进族谱。如此一来,这个人就获得了一个高贵的姓氏。
由于李和金这样的姓氏是古代朝鲜皇族使用的姓氏,所以它们受到了地方权贵的青睐。
18世纪末,这种宗谱买卖和伪造变得十分猖獗,许多家族都篡改了他们的族谱。
到1894年,朝鲜才允许普通人拥有姓氏,低级阶层的人通常冠上主人或地主的姓,或者简单选用一个常用姓氏,这个常用姓氏无非是金、李、朴等。人们丝毫不避讳往自己脸上“擦粉”,哪怕是十八代贱民出身,同样倾向选择这样的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