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化解丰收尴尬
- 来源:民生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商扶贫,农产品,互联网+,刘强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22 10:42
受制于销售渠道狭窄、市场信息缺乏,以及供求关系波动,一些贫困地区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却无人问津。区域性的市场供求关系往往很快传导到农户,后者很可能将原本成熟的果园翻耕,改种其他农作物。
倘若如此反复,贫困地区产业自然难以发展起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电商扶贫逐渐被重视。依托电商平台的物流及销售渠道,众多贫困地区的产业得到了大发展。
还需强调的是,通过电商平台的大数据、“互联网+”,为贫困地区注入了“造血干细胞”,增强了致富能力。
为贫困地区注入造血干细胞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一方面,在城市优质农产品供求存在缺口;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丰收的水果却烂在了枝头。
原因非常明了,企业的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没有完全对接起来,供需结构不平衡。通俗点讲就是信息不对称、物流不方便。
5月份,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蓝烨接受了《民生周刊》记者的专访,详解了京东在电商扶贫的实践,回应了社会关切。
近年来,京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打破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生产,从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另一方面,京东利用电子商务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特点,使本地的农产品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接到广域大市场,解决农产品售卖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因电商而改变
今年59岁的岑如洲,坦言对电商的感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岑如洲是贵州丹寨县宏峰残疾人食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人。他自幼左眼受伤,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他从来没当回事。1984年,岑如洲在丹寨县城开设了全县第一家私营旅社,拥有30个房间、100多个床位,规模不算小。很快,岑如洲就成了全县第一批“万元户”。
可好景不长,9年后岑如洲因投资煤矿失败而倾家荡产,不仅旅社抵了账,还欠下了15万元债务,不得不卷起铺盖,重上牛角山种田和种树。因接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他的结发妻子离开了家。
2012年,经过18年的辛苦耕耘,他好不容易还清了债务。谁知道就在这时,老天又一次跟他开了个更大的玩笑,他再次患病……
很多老朋友夸他酸笋做得好,让他心中一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岑如洲打定主意,组织一帮同样苦命的残疾人一起做酸笋,于是便有了宏峰残疾人食品合作社。合作社用苗家土法酿制酸笋,共12个人,全部是来自边远苗寨的残疾人。
2015年恰逢岑如洲所在的高峰村作为全县生态移民试点村,整村搬迁到了县城,这也为岑如洲团队提供了更好的市场平台。同时,县里还为他们推荐了专业网络营销公司,帮助他们做网上销售,这也让他们尝到了网上销售的甜头,对电商有了初步认识。
今年3月22日,京东集团与贵州省扶贫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启动丹寨电商扶贫项目,丹寨特色馆也筹备上线。岑如洲的酸笋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商品,也进入了丹寨京东特色馆。自从上线京东平台,岑如洲店的生意越来越好,酸笋上线瞬间脱销,12人的团队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了。
为帮助岑如洲酸笋产品在京东上线,京东团队提供了产品包装设计、产品拍摄、电商平台搭建、物流配送站点等支持。
据悉,京东扶贫项目组还将为他们提供与京东生鲜冷链宅配体系的对接,种养殖技术和电商技能的培训,以及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小额贷款等支持,以保证岑如洲的酸笋店能够更顺利发展。
复制更多“仁寿模式”
岑如洲的生活因为京东电商扶贫而改变。个体之外,京东发力更多的是区域带动。
仁寿县位于成都南部,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拥有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生鲜农产品市场越发红火,而线下水果销售市场逐渐受到挤压,销售路子越走越窄,寻求新的销售模式,拓宽枇杷售卖渠道,成为当地农民面临的一大难题。
2014年12月,仁寿县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京东下乡进村“星火燎原”计划的首个签约县。2015年1月,京东集团“京东仁寿服务店”正式开业运营;当年3月,京东县级服务中心在仁寿电商产业园开业;招募乡村推广员近300名。目前已建立起完善、便捷的县域服务、销售通道,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便捷、放心的购物服务。
京东协助仁寿开通了线上“中国特产·仁寿馆”,签约仁寿枇杷产业基地为京东直供基地,并与当地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合作,实现了城市消费者通过手机、电脑等随时上网下单,果林田间完成包装发货,再通过京东物流配送36小时送达购买者手中的新路径。
为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题,2015年9月,京东金融向四川福仁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了首笔近百万元贷款,用于枇杷收购。
与此同时,京东金融联合福仁缘推出“仁寿京农贷”,向当地农民发放贷款500多万元,有力解决了农民贷款难、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激发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当然,不仅是仁寿。蓝烨说,在京东的电商扶贫规划中,将复制更多类“仁寿”模式,京东期望为贫困地区注入“造血干细胞”。
在他看来,贫困地区由于区位、资源等条件的约束,简单的救济并不足以帮助当地经济建立起造血能力。只有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参与支持,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区域及贫困人口改善经济面貌。“京东依托自身自营式电商的优势,整合打通整体供应链,赋能贫困地区经济,精准惠及贫困人口。”
据介绍,京东发挥自身强大物流体系的优势,持续加大在仓储、配送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建立农产品进城物流体系,打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
同时,京东联合供应链各方积极打造标准化、可追溯的农副产品采销系统,以冷链物流为突破口,实现将贫困地区优质农副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递到城市百姓的餐桌上,在确保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倡导消费扶贫的新理念。
蓝烨表示,凭借丰富的品牌推广经验,京东通过为贫困地区开辟线上“中国特产”频道、地方特色馆等形式,提升当地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解决贫困地区卖货难的问题。
按照规划,在“十三五”期间,京东将与各级政府部门及合作伙伴一道,致力于打造50个“互联网+扶贫”示范区,树立200个贫困县示范试点,建立200个贫困地区线上地方特产馆,在25000个村打造“一村一品”生态。
介入扶贫
在蓝烨看来,京东介入扶贫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014年,为庆祝我国首个“扶贫日”(10月17日)的到来,京东举办了扶贫专场公益活动,发出“购买也是一种公益”的口号。通过搭建扶贫活动专场页面,着力推广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
2015年的10月16日,京东应邀参加国家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并深入贯彻到自身行动中。
当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京东迅速行动起来,当年12月1日,邀请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汪向东,讲解扶贫政策和“互联网+”有关专业知识,以及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共同探讨京东电商扶贫新模式。
紧随其后,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带领相关负责人专程拜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希望发挥京东的优势,加强与扶贫办的合作,帮助贫困地区把当地有机的、绿色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让城里人享受到安全的食品,实现双赢,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今年1月,京东召开了集团扶贫工作启动会,成立了由蓝烨挂帅,8个集团业务小组和7个区域落地小组组成的京东电商精准扶贫执行团队。量化“十三五”期间的扶贫目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建立督导机制。
经过紧张周密的筹备,2016年1月22日,京东与国务院扶贫办在京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将发挥京东平台优势,以电子商务手段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至此,互联网+精准扶贫作为京东的集团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着眼可持续
与现有一些电商扶贫的做法不同,京东实施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帮扶举措“嵌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之中,作为对既有扶贫路径的简单补充,而是在企业和市场层面构建了全新的精准扶贫平台和渠道,强化了贫困人口资源和能力,切实提高了脱贫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蓝烨表示,京东力求为政府、社会面向数千万贫困人口实施各项精准扶贫措施提供全方位支撑,切实提升了帮扶措施的效率和效果,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促共进、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实现了对农村贫困人口更全面、更精准、更有效的帮扶。
他认为,京东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出了探索。首先,京东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有效增强了贫困农户能力,为精准脱贫创造了条件;其次,京东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有效支撑了政府帮扶措施,为精准脱贫提供了助力;此外,京东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有效统筹了社会帮扶资源,为精准脱贫创设了平台。
培训先行,是京东模式的关键环节,京东通过实施特色培训项目补齐贫困农户的“能力短板”,助力贫困人口跳出贫困陷阱。比如,针对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缺技术能力,京东瞄准这些人,组织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向其讲授技术,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精准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形成“一对一讲、手把手教”的精准技术培训,并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逐步建立直采直供关系,有效地改变了过去贫困人口不会种、种不好,不会卖、卖不好的问题,大大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方面,销路是特色产业的生命线,京东重视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布局电商园区、物流中心、电商网点等,谋划建立“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链,形成与特色产业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使电商服务网络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一体谋划、同步推进、相互支撑,确保销路生命线通畅,提高特色产业扶贫的效益。
“京东还通过精准营销和价格优惠等措施,鼓励电商消费者购买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使其在日常网络消费中即可方便地实现对千里之外的贫困人口的帮扶,献出爱心。”蓝烨表示,2016年,京东将深化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将农产品进城和乡村金融战略细化为7个环节,全面打造农村电商服务生态体系。
电商助力精准扶贫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每年6月是杨梅丰收季,今年,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大木山杨梅基地的15万公斤杨梅无需像往年一样苦寻销路。
记者采访获悉,为根本解决杨梅滞销的难题,该县牵手湖南首家乡村新鲜货直购平台“搜农坊”,以及中国邮政旗下的生鲜电商平台“极速鲜”,让杨梅搭上“电商快车”,走向全国市场。湖南省内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最快可在一天内收货。
类似这样,电商平台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打开销售渠道,解决物流难题,称之为电商扶贫,即,将今天互联网时代日益主流化的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作用于帮扶对象,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改进扶贫开发绩效的理念与实践。
专家指出,电商扶贫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贫困地区的电子商务,根本目标是提高贫困家庭的实际收入,本质属性是让贫困地区对接电商大市场。“就是将贫困地区预设的,优质的农副土特产品卖到城里去,卖出好价钱,卖出品牌,也让城里人享受到放心、安全的食品,实现双赢。”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概括更加通俗易懂。
近年来,在国务院扶贫办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涉足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注入“造血干细胞”。
启动电商扶贫
丰产易,而丰收难,这样的尴尬总是不断上演。去年7月,正值水果上市热季,然而全国多地种植农户却陷入了“丰收的烦恼”。比如,广东佛山被曝10万余斤火龙果滞销,每天上千斤火龙果被种植户倒入鱼塘喂鱼。
类似的农产品滞销困局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去年年初,广西蔬菜主产区田阳县,大量的西红柿无人采摘烂在地里,农户损失严重。
农产品滞销的报道时常见于报端,引起了各方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销售途径有限;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波动;三是受气候条件等综合影响。
销售渠道和市场供求关系波动是普遍原因,而两者恰恰存在人为空间。比如构建物流体系,拓展营销渠道,加强品牌推广。
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国务院扶贫办力推电商扶贫。2015年11月,电商扶贫写进了文件。“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文件就指出,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实施电商扶贫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表示。“十三五”规划还专门有电商扶贫专栏,到2020年,对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电商扶贫全覆盖。
曲天军认为,电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作用扶贫对象,拓展扶贫对象的就业征收渠道,将当地绿色、有机、安全的农副产品卖出去,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扶贫对象的收入,进而脱贫致富。“在市场的作用下反过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016年1月,国务院扶贫办与京东集团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自营和自建物流等运营优势,京东在全国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计划。
协议约定,“十三五”期间,京东集团将在贫困地区加大投资力度,通过生鲜冷链宅配体系,把贫困地区生鲜产品配送到全国主要消费城市;在832个贫困县中选择200个作为电商扶贫示范县,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行动中精准发力,将企业资源、业务能力与脱贫攻坚融为一体,直接或间接帮助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2015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还与苏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电商扶贫双百示范工程”、电商扶贫O2O展销专区、“10·17扶贫购物节”、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展开合作。该协议签署后,将惠及全国约104个贫困区县,234万农村贫困家庭。
据曲天军介绍,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甘肃陇南市作为电商扶贫的试点市,经过一年的扶持以后,全年销售额26.5亿元,开展培训6万多人,就业将近4万人,直接带动了建档立卡的64万贫困户人均增收430块钱,整个陇南解决了卖农产品难的问题。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多位扶贫领域专家表示,扶贫开发到最后,有资源、有能力、好扶持的贫困农户基本实现了脱贫,剩下的多是地处偏远、缺资源、缺能力的“硬骨头”。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扶贫工作客观上面临动力衰减、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如何在制度、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的创新,为扶贫开发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破解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是脱贫攻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互联网+精准扶贫能够跨越“万水千山”阻隔,借助互联网创新成果,推动贫困地区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更好地将边际贫困人口与大市场对接起来。
在强基础、增资源、赋能力的同时,有效地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帮扶措施,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有力驱动扶贫开发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借助互联网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那么如何有效进行?
5月13日,“互联网+精准扶贫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发布了《2016“互联网+”精准扶贫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作了题为“精准扶贫与电商企业创新”的演讲,对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
他认为,企业对精准扶贫的助力,不仅在于技术、人财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更在于企业在扶贫中采用市场逻辑,以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让扶贫脱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电商扶贫,简单地说,就是将电商延展到贫困场景之中,作用于帮扶对象,通过发展电商,客观上帮助贫困主体脱贫致富,助力实现扶贫目标。”汪向东表示,与其他扶贫方式比较起来,电商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互联网突破时空局限的性质,通过电子商务让贫困主体对接到远端大市场。从而,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脱贫致富新能力。
但他强调,电子商务归根到底是市场的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平台经济是电商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电商扶贫中,充分发挥电商龙头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