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物质”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6-09-27 16:23

  从小,妈妈就教我要懂得“给予”。在待人接物上,妈妈总说:“你去别人家,不能空着手,要有所准备,不要让人觉得你想占别人什么便宜。”我一直照做,保持着礼数和周到。

  我先生是荷兰人。结婚后,我发现先生受的“给予”教育,和我的有些不同。先生的父母对他说:“给予的前提,是要发现他人的需求以及身边的美好。就算空着手,也不能空着心。给予,并不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分享美感,表达体谅,也是‘给予’。”

  我先生儿时,除了用零花钱给人买礼物,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给予:路边采摘的一束野花、背诵的一首美丽诗词、表演的舞蹈、自制的卡片……

  这种“给予”教育,同样传承给了下一代的所有孩子。我旁观着,觉得这种方式,比母亲当初教我的更好些。我收到的“给予”理念,会因为强调实物而有局限性,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先生在观察和感知中,学会了更广博、更有温情的“给予”。我的是“减法式”给予,而先生是“加法式”给予。“加法式给予”

  4岁的Martin带着一管粘木头的胶来看我。他指着我家地板上松脱的隔边条,说:“我爸爸是用这个胶把地板粘牢的。虽然我知道怎么粘,可这种胶小孩子不能用。你看说明书吧。等我长大了,就帮你粘。”我没想到,我忽略的地板,被一个小小的孩子注意到了,并且给我提供了解决办法。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提到近期会去巴塞罗纳度假。12岁的Carol周末来访,掏出一本介绍巴塞罗纳的旅游书给我。“这书能借21天,你可以玩完了,带回来再还。我专门选的袖珍版,你随身带着很方便。”Carol一边展示书一边贴心地讲解。

  15岁的Bas为了让我不要太想家,亲自串烧好一张中国歌曲的光碟给我。“第一首歌旋律很带劲,我给你连录了3遍,是加长版的。你上班开车时放,保证听了开心。”Bas说他听了200多首中文歌曲,选曲标准就是节奏欢快,曲调激昂。

  第二天清晨,我将Bas为我特制的碟放来听,车内响起3遍《义勇军进行曲》,接着就是《上海滩》主题曲。不难想象,一大早连续听3遍国歌,再紧跟着那句高亢的“浪奔!浪流!”,无论多么低迷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这些“给予”,不局限不刻意,都用了心,有互动的广度、记忆的长度和温暖的深度。健康的“给予”让孩子具有同理心

  “加法式给予”,教导孩子意识到广义的给予。于外,和外界建立了延展性联系,并有了参与感。孩子主动观察周遭环境状况,关注他人的言行喜好,逐步掌握发现美、表达爱的能力;于内,培养良好的共情能力和感受力。孩子会有意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更清晰地认识个体和他人的界限。

  就算空着手,不能空着心。一场倾听、一个拥抱、一声鼓励,都是传递了心意和惊喜的“给予”,会给心灵添加很多的珍贵营养,生命由此厚重,生活因此美丽。

  (赵燕摘自少年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魏蔻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