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里的中国故事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梁衡,树殇、树香与树缘,散文
  • 发布时间:2016-11-09 17:17

  ——读梁衡“中华人文古树”系列散文

  去年冬季,严重的雾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手机微信里,人们晒着各地严重的雾霾天气。正当人们在为雾霾苦恼和忧心之时,我读到了梁衡先生的新作《树殇、树香与树缘》。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海南寻找人文古树的过程中,惊愕地看到当地村民公然毁掉两棵生长70年珍稀树种的恶劣行为,这与海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极不相称,于痛心之极,慨叹树殇是“国树之殇,国策之殇。”

  “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这是梁衡先生秉持的人类生存的生态理念。环境和生态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大计,生态环境与生命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近年来,面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严重破坏的现实,梁衡先生以一个学者和作家高度的忧患意识和前瞻性的眼光,致力于中华人文古树的寻找和写作,创立了“人文森林学”,建议实施人文森林工程。“人文森林学”专门研究树木与人的文化关系,研究人怎样影响树木,树木怎样记录并影响着人的文化活动。作为一个以写“大事大情大理”著称的散文大家,在当代众多的文化选题中,梁衡先生独辟蹊径地将目光投向人文古树,这对年近七旬的先生来说,无疑充满挑战与探险,也是一项艰辛浩繁的文化工程。近些年来,为了寻找人文古树,先生跋山涉水,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塞北故地,西北荒漠,南国峻岭,中原山野,江南水乡,云贵高原,天涯海角……各处都有先生为寻找古树而忙碌奔波留下的足迹。以先生之年纪,这般的颠簸与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先生的文字中却从无笔墨提及。

  梁衡先生在《古树》一诗中这样说:“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在几十年的新闻与文学实践中,梁衡先生将古树作为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写作目标,完成了由新闻工作者到作家、由作家到生态文明倡导者的身份转换与思想升华。先生站在历史、现实和生态文化的高度,紧扣时代脉搏,致力于人文古树的寻找和写作,并以此唤醒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和中华人文古树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先生皓首穷经,面向自然,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以现代人少有的身体力行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用脚步和文字,在探寻人文古树的过程中,穿越卷帙浩繁的华夏文明史,用如椽的大笔,以古树为载体,讲述与古树相关的历史故事,再现我们民族历史上的生态保护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绿色文明精神。

  “记录历史可以有三种形式:文字、文物和古树。而古树优势最终是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的有生命有情感的记录。”循着梁衡先生人文森林学说的思想,循着先生寻找古树的足迹,我们有幸陆续读到凝结着先生的心血,融入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思想的中华古树系列文章:《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周总理手植腊梅树》《这里有一座古树疗养院》《带伤的重阳木》《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万里长城一红柳》《秋风桐槐说项羽》《死去活来七里槐》《铁锅槐》《燕山有棵沧桑树》《中华版图柏》《冬季到云南去看海》……展卷阅读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如同打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古树细密的年轮里倾听千百年来中国故事的历史回响,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与平民百姓爱树、种树、守树、护树的坎坷经历中,感受如古树一般历经苦难与沧桑仍百折不回、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那些闪烁着历史光辉的人物:司马迁,项羽、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乾隆、康熙、左宗棠、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在先生的笔下,抖落历史的烟尘,在一棵棵承载着绿色人文历史的中国古槐、中华古柏、左公柳、老樟树、“沧桑树”、元帅树(重阳木)、腊梅树中重新走进读者的视野……

  梁衡先生素以政治散文著称于世,写大事大情大理,其文成为我国文坛政治散文的一面旗帜。先生的古树系列散文,延袭了这一传统,这些篇章都是以大气魄、大文化、大散文的形式出现,作者将视野投向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与生态这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要阅读古树系列文章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灵与古树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同牵绊着、纠结着。在以一棵棵古树为背景而展开的历史故事的叙事中,先生以广阔的视野与胸襟来看待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意义,找到以人文古树为中心的一个辐射辽阔的坐标点,也找到了艺术创造的大视野与大格局。他将对中华人文古树与国家历史文化的思考上升到哲学高度和美学范畴,深入挖掘古树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文中的古树及其相关的历史和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和情感升华。

  《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以一枚落在千年老樟树上的炸弹的来历,讲述毛泽东在苏区瑞金历险的故事。文章举重若轻地以精练的语言、洒脱的文笔,围绕老樟树讲述了毛泽东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在瑞金遭遇炸弹袭击的一段惊险经历。老樟树像是历史的“眼”,看改朝换代,看沧海桑田,看艰苦斗争中伟人毛泽东的淡定从容。作者在文章中留下寓意深刻的警句:“革命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在《秋风梧桐说项羽》中,作者通过对项羽故里的“项羽桐”和中国古槐的历史追溯,对古槐在自然和社会历史动荡变迁的阐发,讴歌了“日月修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象征着项羽精神的黄河古槐。作者巧妙地将古树与项羽这个历史上以失败著称的英雄联系起来,通过对项羽的残忍与软弱、雄心与乏术、性格与命运的深刻剖析,从项羽“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的决绝中,吹沙见金,看到其“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的闪光的一面,与现实社会不无鲜明对照的深意。他还从杜甫、李清照、毛泽东等人对项羽不同角度的评说,引发出对历史人物如“多棱镜”般“价值光谱”的思考。

  在《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一文中,作者在篇首以警句式的语言,阐发了“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的生态理念。左宗棠,这位以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收复新疆而彰显于世的武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力挽狂澜,一人带榇出行,排除万难;在西北征战时仍不忘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植树一两百万之多,营造了“三千里路绿一线”的绿色风景。左宗棠手泽载道,千年遗爱,因左公柳而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征战不忘生态建设的名将。

  《带伤的重阳木》载着历史的厚重。一棵树,一篇文,引出一段沉重的历史。作者带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反思那段违背生态规律、违背自然、盲目冒进的历史,再现了彭老总“斧下救树”的历史画面。那个曾经横刀立马、功勋卓著的彭大将军,俯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深入调查社情民意,实事求是,为民请命;虽经历政治风暴,面对生态灾难,仍然心系百姓,念念不忘护树、栽树,给家乡寄树种。从作者对重阳木“轻轻抚摸”“静听历史”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彭老总与带伤的重阳木已合为一体,其凛然正气、顶天立地、坚持真理的精神令人敬仰。

  在《死去活来七里槐》一文中,作者用一首诗为这棵古树造像:“路边有古槐,人道唐代栽。兵火几曾死,旱涝尘泥埋。挺身如泰山,破裂成沟崖。细辨龙虎文,喜怒恐与哀。”中华民族三千年文明史是一部英雄史,也是一部苦难史,河南三门峡的七里古槐就是一个记录中华民族苦难的活的物证。作者以这一棵“身重如山,杆硬如铁”“离奇古怪”的古槐作为探视历史的“眼”,写它见证了自周朝以来的安史之乱、民国之乱、日寇涂炭、“文化大革命”之乱等苦难史;通过查阅史料,又考证出从这棵古树下来往过的杜甫、白居易、刘少奇、彭德怀、罗张龙、冯玉祥、鲁迅等古今名人。以史为鉴、启迪后人是作者研究和撰写古树及其所承载历史的主要目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观点:“无论是对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苦难永是一剂良药。一个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是不成熟的民族;一个经历过苦难而又不知道保存这份记忆的民族是短视的民族;只有经历了苦难而又能时时不忘,以史为镜,知耻而勇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

  《中华版图柏》是梁衡先生迄今为止在古树写作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文章,是一篇气势恢宏、文采斐然、激情四溢、如史诗般的好文章。借助这棵树形极像中华版图的千年古柏,作者纵横捭阖,亦文亦武,谈古论今,讲述了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为维护国家版图而进行的激烈战争。这棵位于晋、陕、蒙交界的高寒岭上的中华版图柏,经历了北宋时期与西夏和辽的战争。笔者第一次在文章中了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范仲淹、滕子京等人驻守边塞、带兵戍边时,范仲淹、欧阳修被滕子京奉为“雄才巨卿”并同时受邀撰写《岳阳楼记》。最引人入胜的是对康熙三次亲自披挂出征打击准格尔部落葛尔丹入侵的描述,宏大的历史画面,史诗一般的英雄人物,如电影般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篇文章极具现实意义,主旨鲜明,立意高远。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雄才巨卿、民族英雄,他们忧国忧政、爱国报国、不畏强敌、奋勇拼杀、捍卫国土,与中华版图柏的形、意密切结合。文章写得酣畅淋漓,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文与当前我国的国内国际形势密切相合,阐述家国的深刻意义。作者以古树喻国,借古说今,引出“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这个治国安邦之道。

  与现实更接近的篇什是《树殇、树香与树缘》。雾霾作为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付出巨大生态代价的副产品,而今无时无刻不在袭扰着人们,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就是在这样危机重重的生态环境下,生态优越的海南发生公然毁树的事件。“树殇啊,国树之殇,国策之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生态保护文化自觉的三道防线:“一是法律,国家意识;二是乡规民约,集体约束;三是民间信仰,自觉践行。”这是梁衡先生在文化角度对生态保护作出的高度概括。

  梁衡先生以其超前的前瞻性眼光,在古树系列文章中倡导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对国家人文森林学的研究,与当前中央倡导的五大发展理念极其吻合。在富有生态、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散文创作中,他以一种创新、激进的状态,以历史的大视野,以大散文的形式,以古树为载体,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往来期间的历史人物为主线,用生动质朴的语言、灵动飘逸的思绪、信手拈来的古诗词、生动曲折的情节,讲述古树里的中国故事。其历史性、文学性、哲学性以及故事内涵的多样性,为读者展现历史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古树的描写,他回顾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苦难经历,讲国运的衰败和兴起,讲志士仁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古树系列散文在创作手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古树年轮千载百年,历史远去,物是人非,想要写好,何其难也。而作者在掌握了实地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览史料,上天下地,古往今来,“拢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引经据典,讲述古树里的中国故事。二是以古树为载体,赋予古树以人格化的精神魅力。老樟树、左公柳、中华版图柏、项羽槐、七里古槐……一颗颗人格化的老树,像曾经纵横历史的伟人和民族英雄一样,它们那些曲折跌宕、荡气回肠的故事,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濡染。

  作者延续了“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的写作目标,无论其中承载的是红色传统,还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循着文章的思想脉络,除了感受到文章的大气恢弘、居高远望的思想境界与气势之外,还能从文章展现出的宏阔的历史画卷中,感受文中流淌的激情、奔涌的思想、深沉的语言、苦难的历史,字里行间让读者分明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的深爱与忧心,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梭罗在他那被奉为世界绿色圣经的《瓦尔登湖》里以晦涩的语言叙述一种“失去”。那些失去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有人问过他是什么意思?梭罗反问:“你没有失去过吗?”

  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在梭罗时代,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带给人类各种生态问题。这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经济腾飞之时,在巨大的物欲诱惑下,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盛行,人类掠夺式地疯狂开发资源,乱砍滥伐,给自然和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如今这样的悲剧又在我们身边重演,带给人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气候变暖,雾霾加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在雾霾充斥大气、抑制人呼吸和出行的日子里,我们不禁怀恋那些曾经拥有的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河水清澈、风清气爽的美好日子,那些曾经如田园诗一般美好的家园。读着梁衡先生苦心孤诣写出的古树系列文章,掩卷沉思,不禁让人顿悟作者的忧心所指。

  每天,我们都能读到扑面而来的海量文字。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表达,在这些海量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像梁衡先生散文作品这样跃入我们眼底,并从内心深处激起我们对家国、民族之忧的好文字并不多见。

  作家木心在谈及兰勃兑斯时说过这样的话:“艺术是点,不是面,是塔尖,不是马路。大艺术家,大天才,只谈塔尖,不谈马路。”这句话可谓切中要害。梁衡先生作为当代散文大家,其文所承载的思想和表达的精神无疑是中国精神的“塔尖”之作。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38信箱企业文化部]

  黎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