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舂甜粿

  “无可奈何舂甜粿”,是清代与潮汕海外移民有关的一句食谚。说的是那时的潮人迫于生计,抛妻别儿,离乡背井出洋过番,行前舂米糈炊甜粿,为搭船准备干粮的往事。这甜粿是用糯米粉和红糖蒸成,极耐贮藏,即使表面长霉,用水冲洗或用湿布抹净后仍可食用。如果条件许可,切成两三指宽的薄块,沾上蛋浆,在热锅里油煎,那种甜香软糯还真令人难以忘怀!

  近代中国出现的大规模人口国际迁移,是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现象。根据有关专家估计,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中国国际迁移的规模大约是300万人,其中通过汕头口岸出境的超过150万人。换句话说,有半数以上的华人移民是从汕头出洋的!进一步分析,出洋的华人其实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这段时间出现的契约移民,一种是明清以来一直存在的自由移民。第一种移民俗称“猪仔”,是西方列强为开发殖民地而招募的劳工;第二种虽然未受契约的限制而具有人身自由,但多数出洋的动机也是为了生计,仍然属于“无可奈何舂甜粿”一类。

  移民的结果是导致了今日在海外形成一个庞大的华裔群体(有研究说分布于世界136个国家或地区,总数多达3700余万人)。以潮汕来说,海外的潮人与本土的潮人数量一样多,都达到1000万人。正是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海外潮人社会,才涌现出李嘉诚、陈弼臣等工商巨子,续写了潮商的现代海外传奇。而在日常饮食方面,从近代的“无可奈何舂甜粿”开始,海内外潮人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交流。

  以泰语来说,有很多餐饮名词是借用了潮语的,如糜(粥)、面线(咸干面条)、贡菜、冬菜、猴栗(栗子)、莲果(荔枝)、菜头(萝卜)、灌肠(腊肠)、鱼饭、鱼春(鱼卵)、松鱼(鳙鱼)、食桌(筵席)、箸(筷子)等。这些潮州特色的方言词,有的来自上古汉语,如糜和箸等;有的来自古老的饮食习俗,如鱼饭和食桌等。它们就像一种烙印,传播到哪里,哪里的潮味就出来了。

  潮汕也有很多食物名词来自海外,如沙茶是印尼语cate的音泽,朱律(雪茄)是马来语cherut的借音词,咕啤(咖啡)来自英语kopi等,番葛(地瓜)和番梨(菠萝)则反映了与南洋各“番国”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但潮汕的沙茶酱,却是一种改良了的辣酱,不再以辛辣见长,而是加上椰丝、花生、芝麻、虾米等原料,以浓香著称,潮汕的沙茶牛肉火锅,就让萧遥天等旅居海外多年的先辈潮人念念不忘。

  张新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