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是人体因为季节转换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寒冷的冬天,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显得不足了。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人要健康长寿就须顺应自然变化规律。《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清阳上升,人若应之,清气升而浊气降,升降和调,则神清而气爽;若不能相应,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失其生发滋养之用,就会表现出“春困”征象。
若想摆脱“春困”的袭扰,须顺应春季自然规律,做好以下3方面:
调摄身心,疏肝解郁
春季与肝相通应,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畅达不易患病。肝主疏泄,有疏通、畅达全身气血津液的功能。其生理特性是主升发,若升发作用正常,则气血津液疏通和畅达。气血通畅,清阳得升,上荣于脑,脑得其滋养,就不会“春困”。反之,若是肝气郁滞,失于疏泄,则气机不畅,清阳被阻,“春困”就将不期而至。
中医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要保持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需顺应肝的生理特性。故春季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忧郁伤肝。适当运动,如散步、郊游等,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做足浴,有助于阳气升发,畅通血脉,振奋精神,如此气血通畅,心旷神怡,就会精力蓬勃,远离“春困”。
调整饮食,谨和五味
“三月养生重在阳”。如阳气充实,气机升降和调,则神清脑明;若阳气亏虚,气机升降失调,则易产生疲惫感。春季阳气初生,为适应此特点,扶助阳气,饮食方面应遵照《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原则,多吃辛甘发散、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蒜、香菜等。这类食物温补阳气,使人体阳气充实,且辛温发散有利于阳气升发。
祛“内湿”,防“外湿”
前几日“阳春”天气乍然一现,随后冷空气伴随着阴雨又“杀到”。这种冷暖寒湿的变化可以说把春天天气无常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春季的气候特点是偏于湿。一方面是内湿,另一方面则是外湿。内湿多因饮食不节制,或在冬季时吃多了肥甘厚腻的食物,让体内湿气内侵脾阳以至失运。而外湿是由于外界的湿气过多,容易让湿邪入侵。内外因相互影响,容易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之一。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就容易入侵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初春既要做好保暖,防止外界阴冷的刺激和寒气的入侵,也要注重祛湿健脾,将身体里面的湿邪驱走,让脾胃顺利运转起来。春天的饮食中可以加入茯苓、淮山、薏米等食材,有健脾养胃的功效;还可以将切成薄片的党参用开水浸泡代茶饮,有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功效。(曹元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