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又一期医疗3D打印专刊如约和您见面了。

本期我们的封面人物是上海交通大学王成焘教授。他和戴尅戎院士是国内最早开展个体化人体关节的设计和研究分析的先驱,也是最早把3D打印带入到医学领域的引路人。两年前,王教授和深圳光韵达合作,一手组建了光韵达数字医疗团队,致力于让3D打印这种先进技术开花结果,造福于更多患者。数十年奋战在医疗应用一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更是医疗3D打印产业化道路上一位矢志不渝的践行者。

老教授没有丝毫“泰斗”的架子,在采访中,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各种案例心得信手拈来。

他谈到了目前3D打印应用中的两大瓶颈,一是未进入医院收费系统,二是费用依旧偏高。以赫赫有名的光韵达数字医疗为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母子拼肝”手术做3D打印肝模型为例,按照正常的收费,打印模型费用居然高达惊心动魄的3.5万!尽管团队想方设法,将费用压缩到了患者可接受的范围以内,但高昂的设备及原料,无疑就像一头凶狠的拦路虎,正在阻碍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老教授一语中的;“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在研究怎么将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想办法把它做到医院和病人能承受的价位。”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3D打印描绘的美好未来,如果不能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落地,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费用降低到人们可以承受的心理价位,那么,这样的技术再好,也注定只能是叫好不叫座。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最近波兰一个团队开发出一种高性价比的3D打印肝脏模型,来帮助医生执行复杂的腹腔镜切除手术的新闻,会在圈内被刷屏。根据报道,一个带有清晰肿瘤和血管的肝脏模型成本甚至不到150美元,也就是千元人民币。虽然这种低成本模型在表现精度和实际效果上还有待观察,但至少是一个好消息,不是么?

3月25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3D打印材料理事会主席周廉教授主持的中国工程院3D打印材料咨询项目在北京举行。周院士指出,3D打印材料作为发展3D打印装备和产品的必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其产业化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关键成型材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3D打印整体发展的瓶颈之一。

3D打印对于医疗行业有着天然的匹配度,但正是因为成本昂贵、政策等因素,这项技术还只是小众的试验、新闻的谈资。虽然我们明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成为医疗常规手段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至。但,我们由衷希望,3D打印设备和材料研发者的步伐,能快一些,更快一些。(李广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