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名“同安五宝”的同安封肉,是厦门传统名菜,源于五代十国时期。这道菜的制法是整块的肉装盆,加盖入笼蒸熟之,上桌才掀盖,所以称为“封肉”。在闽南人的婚筵上,同安封肉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封王旧事
乱世出英雄,有时也会顺带着诞生一些佳肴。比如,著名的粉蒸肉,是在兵戈满天地的元末登上历史舞台。本期的主角同安封肉,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李唐覆灭后出现的。
公元907年,朱温取唐而代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这一次更替,掀开了五代乱世的大幕。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授其方形大印。
当时居住在同安的官员为庆祝他敕封“闽王”,举办了一场盛宴。席间一道佳肴,就是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配上佐料(香菇、虾米、板栗等),用黄巾(即用白纱布浸煮北辰山的所产黄栀子叶而成)包裹,形如大印,下锅蒸煮,肉香扑鼻。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黄布犹如束印黄绫,布包为“封(寓“敕封”之意)”。
一千多年过去了,王审知的闽国早已“入档”,而当时发明的封肉,如今已经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一道经典美食。每当人们办喜事,建新房,都少不了“封肉”。有趣的是,闽南人还有把“封肉”安排在筵席的中间段的习惯。所以,如果你在筵席上吃到“封肉”,那就说明筵席已经过半了。
许多老华侨,还把这一传统佳肴带到了海外。比如在马来西亚吉胆岛的五条港村,90%以上的村民是同安人的后裔,如今仍然操一口同安腔的闽南话,逢年过节,当然少不了红龟粿、糯米饭、芋头酥,还有那道经典的同安封肉。
咸鱼翻生
所有的“存在者”,都会为自己“创造”不同的源头。关于同安封肉的由来,还有另一个传说。
据说很早以前,同安有种习俗——请神出巡。每当佛祖出巡时,沿途的居民必定要煮上咸粥让轿夫、信徒及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品尝。那时,人人都认为:哪家的粥比较受人欢迎,哪家就能受到神明的“保庇”,来年那家就会财运亨通,兴旺发达。因此,家家户户都想尽办法,用上上等料力争把粥煮得最好。
某村有一个穷小子,也希望自己能像别人一样煮一锅让人垂涎的粥,让人吃个精光,这样就可以交到好运了。因此,他变卖所有家当,没料到只换到了一块不大的方形三层肉。他想,如果把肉切成小块,放入粥里,就不会有什么亮点,还是得想想其他法子。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酱油把整块肉上色,配上几种调料煮熟,然后放入煮好的粥。肉油亮诱人,粥香气四溢,果然让来者食指大动。人们不约而同地端起碗盛粥,一碗接一碗。奇怪的是,人们始终没有把那块肉夹到自己的碗。
也许真的是神明护佑,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穷小子居然财运亨通,成了当地的“壕”。人们当然希望自己也可以转运,便开始仿效他的制法。不过,每家做一样口味的方肉,也没什么吸引力,无法出奇制胜。于是,各种奇思妙想喷涌而出,众人拾柴,方肉也在智慧之火的炙烧下愈发美味。后来,人们发现用纱布包裹焖炖熟的方肉最好吃。由于“方”与“封”在闽南语中同音,日子久了,“方肉”也就变成了“封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