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需要的是“智慧型”人才
- 来源:物流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28 10:14
中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融资难、运营成本高、整体效益较差的问题,这些制约着物流业发展、阻碍行业提质增效。国内物流领域急需专业化、国际化、互联网化的升级版智慧人才。
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物流服务观念必须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导致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引发了对多种物流人才的渴望。
有专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传统的操作型物流人才需求将有所下降,而掌握信息化设备和软件应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尤其是IT人才需求则将上升。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物流专家分析,在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企业除仓存、运输、配送、搬运加工、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以外,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加缺乏。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此类需求,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根据市场调查,中国物流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方面为:企业物流应用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战略型物流人才。
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更需要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同时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也需要在物流企业中从事设备的操作、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管理和经济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其中,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将非常紧缺。
高级物流人才都要熬
物流行业中低层岗位的薪酬并不高。工作第一年月薪多为2000—2500元,工作三年以上才能突破3000元大关,职位越往上走,薪酬便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业务主管只有5000元左右的月薪,到了部门经理,就快速升至8000—10000元;而高级物流经理的年薪可以达到50万—100万元不等。
数据显示,在物流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储运经理年薪中位数在10万—12.7万元左右,高位数在21万—26万元左右;进出口事务主管年薪中位数在5.8万—6.6万元左右,高位数在8.1万—9.5万元左右。而一般的物流管理员年薪中位数则在5.3万—6.2万元之间,高者能达到17万—20万元左右。
实际上,近年来物流人才供不应求。一家物流集团的HR透露,企业今年招人规模翻番。“去年招50多人,今年要招100多人。”他表示,目前物流行业处于高速上升期,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据了解,目前行业内的初级操作类职位已经趋于饱和,但由于薪酬普遍不高,这类职位人员流动率较高,因此始终呈现出供需两旺局面。一般来说,物流企业会长期进行操作人员的补充性招聘,如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货代操作员、进出口操作员、客户服务人员等。
相对于初级职位的兴旺,中高级职位普遍让求职者感到“高处不胜寒”。初级物流人才,包括报关员、货运操作、海运操作、采购、仓管、单证员、客服、销售人员等,对于学历、经验要求并不严格,达到中专或者大专学历即可。若是应聘外资企业,无论什么岗位,对求职者都有英语要求,对国际货代、区域物流管理等岗位来说,英语能力更是硬性指标之一。高级物流人才,像总监、经理等职位,都需要“熬年头”,如物流配送总监需要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不过由于招聘普遍困难,很多企业有意将8年经验的门槛降低至5年。
尽管如此,企业在招聘物流配送总监、市场拓展总监、仓储经理、采购经理、国际货代销售主管等职位时都遇到困难。有物流公司打出月薪3万元招聘物流配送总监和市场拓展总监,虽然条件十分诱人,但真正合适的人才很少。
企业培养重于学校
物流人才的缺乏一直都是阻碍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外,物流人才的教育体系已经成熟,而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物流的职业培训也刚刚开始,物流人才奇缺。据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员工的学历分布以初中及以下水平为主,其次是职高、中专、大专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的寥寥无几。在一些效益相对较好的中小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也非常少。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历水平的普遍低下导致了其对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以及观念的落后,同时这也使得它们吸引不到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加入。在很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中,经过正规物流职业培训的人很少,一般不到5人。如果说上述几点是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内部难题的话,那么,缺少自主权、融资困难、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则是中小物流企业更难克服的外部难题。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学校课程设置滞后也是物流人才紧缺的主因。院校招聘只能解决基层人才问题,而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专业人才,主要还得通过企业内部培养,在实践中磨炼出来。尤其是供应链管理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就十年左右,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即使已经拿了物流类专业证书、学的是物流专业,但到了公司,往往还是要花很大精力,学习什么是供应链,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人才流失是个恶性循环
近几年来,物流这一概念逐渐火爆,大量物流企业应运而生,且原有的物流企业也大多都在努力扩张,而这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但是,在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个矛盾:企业往往希望招到拥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理论基础的员工,但作为新兴专业,国内的物流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却并不是很多。这就导致了两种现象:其一,很多优秀本科生、研究生,都认为物流行业可能获得较大发展,尽管对物流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仍然想尽办法努力进入物流企业;其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尽管有大量的人才可供选择,但究竟哪些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却难以选择,挑选来挑选去,高学历的应聘者一大把,其中“来之能战”的往往凤毛麟角。这导致招进来的人才不断地流出。
落后的人力资源观念也是病根。把人力资源当作一次性的消耗品,人力的投入当作是一项花费,没有真正在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没有把员工当作公司的主人,只是用来赚钱的工具而已。导致人才对公司缺乏感情,最终酿成人才流失的恶果。
在招聘前岗位分析不明确。在战略的层次上储备人才,运用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的方法来选拔吸收人才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同做法。然而在招聘时企业却往往对物流人才的岗位分析做得不够深入,岗位描述也总是模棱两可。比如很多企业简单地把物流人才的岗位职责定义为压价、降低成本等,这种低价策略注定以低标准服务为代价,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物流人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为企业的长远利益带来了负面影响。
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对人才的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然而这却是众多企业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激励一般情况下分为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对于经济薪酬方面,物流人才平均薪水过低,与国外形成了明显差距,这是造成人才流失的直接因素;而对于非经济薪酬方面,中国企业并没有充分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个吸引人才的人才发展规划及模式。没能为员工提供发展和培训、晋升的良好空间。另外,企业没有健全的绩效评估标准,也是导致人才流失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从物流人才的角度来讲,目前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还不规范,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经济大发展与精神大涤荡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所以会出现找一份工作不满意,辞职再找,再工作还是不满意又辞职,最终导致不断辞职的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