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孤儿”回凉山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格斗孤儿,恩波俱乐部,事实孤儿
  • 发布时间:2017-10-09 14:17

  “你看看,小孩们刚来的时候,俱乐部第一次带他们去吃肯德基,兴奋得不成样子。”唐罗给记者看他手机上的照片,说这是孩子们发的微信,他都存了下来

  8月24日,深陷“格斗孤儿”舆论旋涡的四川恩波格斗俱乐部(以下简称“恩波俱乐部”)收到一个好消息,一周前被各自监护人从成都接走的12名越西县孩子,当地政府已经允诺,将会安排他们进入凉山地区最好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据悉,政府方面还提出要求,不能让任何一名孩子辍学,否则将严肃追究学校的责任。

  “政府会厚待他们,我们也就放心许多了。”恩波俱乐部总经理唐罗对《方圆》记者说。

  恩波俱乐部工作人员介绍,加上此前被监护人接走的少数几名孩子,离开恩波俱乐部的10余名孩子中,大多数是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的事实孤儿。“因为教育问题把孩子们接走,恩波俱乐部非常支持,没有意见,你们媒体应该去凉山了解他们回去后的情况。”该工作人员说。

  凑巧的是,9月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巡视员王岱在新闻发布会上也对媒体透露:“凉山‘格斗孤儿’事件,我们跟民政部还有四川省的教育厅、公安厅,及相关民政部门进行了联合调研。通过调研,俱乐部里未成年人有45名,其中孤儿有1名,16周岁以下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37名,分别来自凉山和阿坝地区。目前四川省教育厅跟有关部门正在敦促进行整改。”

  “任何一名小孩的离去都让我感到舍不得。但这件事情无可厚非。”唐罗对记者表示,“恩波俱乐部其实是一个致力于为留守儿童、事实孤儿寻求出路的组织,以前有不规范的地方,但做的事情是具有慈善意义的,我们现在正在健全俱乐部的规范化运作。”

  在恩波俱乐部里寻求出路的事实孤儿

  “综合格斗比赛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格斗勇士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的恩波格斗俱乐部训练场地内,备战马尔康比赛(ABA综合格斗国际挑战赛马尔康站,被誉为海拔最高的综合格斗比赛)的横幅张贴在墙上。训练场里空无一人,俱乐部学员都集中在郫都区的基地里进行训练。

  根据媒体此前的披露,恩波俱乐部的学员大部分都属于事实孤儿。

  来自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的阿浓(化名),今年9岁,父亲病逝,母亲改嫁,是一名事实孤儿,他加入恩波格斗已有三年。因为年龄太小,他曾一度被拒收,在他的叔叔的恳求下,俱乐部才接收了他。

  阿浓的堂哥苏木达尔基则是俱乐部里的“领军人物”。苏木达尔基13岁进入恩波俱乐部,在由“武林风”团队打造的综合格斗赛事“武林笼中对”中,苏木达尔基9战8胜1负,夺得蝇量级金腰带,获得了三万多奖金。

  如今已21岁的苏木达尔基的梦想是站上终极格斗冠军赛UFC的舞台,因为UFC是目前世界上顶级和规模最庞大的职业综合格斗赛事,这也是俱乐部大多数学员的梦想。

  “已经在美国学习了三个月,等最近的马尔康比赛完之后,又要赶往美国接受训练。”苏木达尔基的父亲告诉记者。谈起儿子的成就,苏木达尔基的父母颇感骄傲,但也为儿子未完成学业感到遗憾。

  15岁的莫西(化名),来自凉山州越西县马拖乡北河村,他和弟弟莫宁(化名)一起加入恩波俱乐部刚一年。6年前,兄弟俩父亲病逝,母亲改嫁。父亲病逝时,家中有4个兄弟姐妹,最小的才3岁,最大的只有11岁。如今,莫西17岁的姐姐远在江苏打工,妹妹跟着叔叔婶婶一起生活,兄弟俩则在恩波俱乐部学格斗。婶婶也不轻松,丈夫和3个儿子在外打工,她独自在家中照顾小女儿和侄女,以及4个孙子。

  婶婶说,莫西兄弟俩从小成绩不好,小学即辍学在家,后来在乡长和民政助理那里得知,成都有一所专门针对孤儿和留守儿童的武术学校,在征求了兄弟俩的意愿后,就把两人送往了恩波俱乐部。

  3月,有媒体去过四川,拍摄过一个短片,主角是恩波俱乐部的班玛夺基,他被导演选中,成了电影《金色腰带》的男主角。

  班玛夺基19岁,7年前,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无人照看被送到恩波俱乐部。视频里,班玛夺基说,自己刚来恩波俱乐部时,要坐公交车去训练,但因为不识字,又不会说汉语,连公交车都不太会坐,“我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学不会汉语了”。

  班玛夺基觉得,如果不来恩波俱乐部,自己可能是在放牛放羊、做小生意。

  舆论沸腾之下,孩子回乡读书

  “没人关心孩子们经历了什么,这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梦。”恩波俱乐部运营总监朱光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所说的梦,指的是越西县这批小孩一年以来在这里度过的短暂快乐的时光。

  “你看看,小孩们刚来的时候,俱乐部第一次带他们去吃肯德基,兴奋得不成样子。”唐罗给记者看他手机上的照片,说这是孩子们发的微信,他都存了下来。

  韶光易逝。7月20日,某媒体一则五分多钟的短视频,在微博上引爆了舆论。视频以“格斗孤儿”为名,视频里的14岁小男孩阿杰(化名)在八角笼里进行格斗,浑身伤痕累累。“爸爸死了,妈妈走了……”“有时累得不想训练了……”阿杰来自凉山,是一名事实孤儿。

  随后,舆论一直发酵,媒体披露恩波俱乐部的小孩们大多来自四川省凉山州、阿坝州,虽然不是真正的孤儿,但家庭大多贫困,没钱念书也缺少亲人照顾,许多是事实孤儿。视频引起公众对恩波俱乐部的一致讨伐,舆论的双眼像扫描仪一样扫过这些黝黑沉默的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关在笼子里练格斗太残忍了!很快,相关部门介入此事调查。

  8月16日,包括阿杰、莫西兄弟在内的12名越西县“格斗孤儿”被监护人接回大山,离开俱乐部。签字接收证明的现场,孩子和教练们哭成一片。许多孩子都不想走。阿杰被爷爷硬拽着手按了指印,泣不成声。阿杰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走了以后基本就不可能再回来了。

  然而没有人了解到,进入恩波俱乐部之前,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孩子也是不上学的。

  恩波是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创办人,是一个藏族汉子。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恩波说,自己在部队服役时,曾看到一些孩子在山上、在街边游荡。“正是上学的时候,他们不上学干吗?”后来打听了一下,恩波发现这些孩子几乎都没有家人照顾,有些是孤儿,有些是父母无能力抚养的。

  2001年,恩波退伍后通过从事建筑工程积攒了一些资金,组建了一支武术散打队,开始招收孩子进行培训,他特意挑了那些没人照顾的孩子。

  对恩波俱乐部的争议主要在于:孩子通过什么途径来到恩波俱乐部;恩波俱乐部有没有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恩波俱乐部是否把未成年人作为牟利的工具。

  对于这些争议,朱光辉向媒体作了解释:恩波俱乐部的孩子并非全是孤儿,也并非是俱乐部收养了他们。俱乐部对这些孩子是资助和培养,许多孩子是监护人或近亲属送过来的。朱光辉说,有的人家听说小孩在恩波俱乐部打拳成名了,就把孩子送过来了,“没有强迫”。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唐罗也对记者进行了解释:恩波俱乐部先后为孩子们找过一些学校,这中间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因为孩子学籍不在本地而拒收,还有的,因为教育资源有所差别,小孩们普遍文化成绩差,上了一段时间课以后,学校又给退回来了。恩波俱乐部也尝试请老师过来教,但主要从事运动训练的小孩,文化课比重不高,不能跟正常上学相比。

  “我们做了许多努力,只是经验不够丰富,没有找教育部门解决这个问题。”朱光辉说。

  记者查询恩波俱乐部的官网,了解到恩波俱乐部的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恩波武术俱乐部”,致力于培养孤儿及贫困儿童参加格斗,“曾培养出武警、特警、军事骨干、公安干警和多名专业散打运动员”。

  “不是所有小孩都会成为MMA(综合格斗)的运动员,这项运动成才率并不高,国内普及度也很低。通过俱乐部的训练,走出去的小孩可以成为武警、特警,同样立足社会。我们希望每一个小孩都能通过俱乐部的训练找到自己的将来。”唐罗说。

  朱光辉介绍,恩波俱乐部培养这些孩子,并不会收他们钱。再说了,如果真想收钱,那些一贫如洗的家庭,收得上来钱吗?

  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原定于8月9日由恩波俱乐部、阿坝州体育局以及阿坝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中日ABA综合格斗国际挑战赛”由于地震而延期比赛。恩波带着成年队员奔赴灾区开展了救援工作,“不提了,这个时间点,任何宣传都会被曲解。事实上我们主要参与的是外围协助工作,搭设临时安置棚、搬运物资等。”唐罗对记者摆摆手。

  回去就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8月16日,越西县政府组织监护人到恩波俱乐部来带走越西县的小孩。朱光辉说,签接收证明时,他就坐在孩子的对面,全是哭声。反应最强烈的就是阿杰,他哭得上气接不上下气,他拒绝按手印,说自己不要回去,被爷爷硬拽着手按了指印。

  阿杰是一名典型的“事实孤儿”,父亲多年前去世,母亲很快便改嫁,丢下兄妹三人离开,爷爷奶奶年事已高,难以照顾这些小孩。几年前,爷爷把阿杰送来恩波俱乐部。而“格斗孤儿”事件发生后,爷爷打电话告诉阿杰,如果不回去,就把他的腿打断。

  阿杰曾经对朱光辉说,“能不能帮帮我,我真的不想回去”。朱光辉说,现在无法兑现对阿杰的承诺,“我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想起我们。阿杰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孩子,他觉得,他走了之后他所有的梦想就都没有了”。

  走了的孩子再也回不来了吗?朱光辉曾无奈地表示,除非他自己跑回来,但肯定也会被送回去。还有一种情况,等到成年以后再回来。“虽然过了黄金时期,但他们体格基础已经定型,希望他们不忘初心,哪怕很艰苦的情况下,每天坚持出早操一样训练,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以后还可以再回来。”

  离开恩波俱乐部的孩子,坐在大巴车上使劲吸气,努力忍着不哭,但啜泣声依然此起彼伏,教练趴在窗边嘱咐“回去之后,不要打架”。

  虽然孩子们对恩波俱乐部依依不舍,但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确实也是横在恩波俱乐部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孩子回去以后,凉山州包括其他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跟民政部门都对这些孩子上学进行了妥善安置。对确实喜欢格斗的这些孩子,将专门安排他们进入一些特长学校学习,这些学校有专门的格斗兴趣小组,或相关体育训练项目。”9月5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王岱说,“孩子终究是要走向社会,义务教育是他走上社会最基本的教育阶段,保证他走入社会的时候能够继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文/方圆记者 靖力 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