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江苏卫视打造成高品质、高品位的旗舰店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江苏卫视,任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01 14:11
对话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江苏卫视总监任桐
10月10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召开干部工作会议,任命副台长任桐同志兼任江苏卫视频道总监,消息一经公布,即刻引起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
任桐用“压力很大,责任重大”来概括脚下的路,而做强江苏卫视这样一个江苏广电的“旗舰店”,将其打造成高品质、高品位,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卫视频道,为江苏广电高标准建设全国一流新型传媒集团助力,是任桐追求的目标。
利好机会
记者:2017年,你感受到的中国电视市场的变与不变有哪些?
任桐:2017年中国电视市场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台网之间从竞争逐步走向竞合,台网的互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应该说去年网络广告投放第一次整体超过电视广告投放,对电视平台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电视的发展也没有像有些人预料的那么可怕,似乎2017年就到了拐点,事实证明这样的拐点并没有出现。就省级卫视而言,只不过是分化进一步加剧,阵营进一步固化,资源进一步集聚而已,因此我认为只要有好的内容,就能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内容为王的法则是没有变化的。
记者:既然你不认可拐点说,那么对于“电视老矣”“电视衰亡”这样的论调,你怎么看?
任桐: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看,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电视当然是“老”了,而对于报纸、广播而言,电视仍然是“新”媒体,有了网络媒体,电视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不存在了,但是就像广播一样,在经历了低谷后,找到了一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道路,而且一直走得很平稳,电视遇到挑战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因应形势,就能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所以说“电视衰亡”的论调我认为未免显得过于危言耸听。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美国整体户均电视收视情况仍呈现基本平稳且微弱上升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媒体竞争激烈,特别是网络媒体十分发达的社会里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实对于中国电视而言,还有一个利好因素就是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2.1亿,而到了2035年,预计将达到4.1亿,几乎翻了一倍,占全国总人口的近30%。随着中国老龄人群的不断增长,我认为越来越多的受众会从小屏转向大屏,他们将成为电视内容消费的庞大潜在用户群。
记者:未来的中国电视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任桐:这个题目比较大。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卫视频道而言,资源向头部集聚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深耕内容以获取受众与客户的青睐是重中之重;对地面频道而言,深耕落地而不仅是荧屏,深耕用户而不仅是受众的任务会显得更加重要。同时,由于网络的崛起,台网互动会更加紧密,形式会更加多样,前面我讲到竞合的关系,竞合绝不是谁打败谁,而应该是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共赢。对于一线卫视,这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就看我们如何把握,如何把头部做强,从而继续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也许不久的将来,技术的发展会让电视机成为家庭客厅的摆设,但类似电视大屏的新的传播介质就会出现。对电视台而言,作为内容的制作和播出平台,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技术领先,就不会被淘汰。
保持在全国的影响力
记者:运营卫视频道等同于运营一家实体公司,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模式。在这方面,你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任桐:管理是一门科学,平台可以不同,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管理首先面对的就是人,兼管卫视频道之后,我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让团队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何激发团队的活力与激情。这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激情,只有迸发激情才能催生出新的想法和创新点,才能让团队越来越有生机,越来越有活力,没有活力就难以谈士气,没有士气更奢谈向心力与凝聚力。
让江苏卫视保持在全国的影响力,我认为不光要盯着收视数据和创收指标,频道的美誉度同样关键。而提升频道美誉度的方法首先当然离不开把节目做精致,同时更需要在宣传推广方面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渠道。宣传推广不应该只做到把想说的内容说出去,而是要让江苏卫视和江苏卫视的内容能成为一个个受众关注的话题,也就是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时会不经意地说到江苏卫视的某个节目和正在热播的某部电视剧,也就是当人们在低头翻看手机的时候网上跳出的热点都是与江苏卫视相关的某个节目或某部剧,这才是口碑,才是影响力,这比单纯看数据谁第一、谁第二更重要。
记者: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如何保证团队的创新力?
任桐:前面说到只有让团队迸发激情才能催生创新,但迸发激情不是靠嘴上说说的,是要落实在具体措施上的。江苏广电一直以来倡导绩效文化,在卫视频道强调业绩考核是有着深厚基础的,让团队永葆创新力,就是要进一步加大业绩考核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奖勤罚懒的力度,进一步合理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让骨干员工受到充分尊重、得到应有待遇,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让年轻员工能够脱颖而出,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频道乃至总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鼓励团队创新还必须为团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内容的不断创新伴随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能力的提升,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要为团队特别是新晋员工多提供学习的机会,这里讲的学习不一定需要再回到高校去学习,而是一方面让他们多接触国内外新的节目样态,这方面总台节目研发中心做了不少的努力,卫视频道的员工也从中获得不少的信息;另一方面让他们多参加总台和频道层面组织的各项专业培训,从业内精英的分享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再一方面让他们加入成熟的团队中去打磨,在参与台内或合作公司品牌栏目的制作中摸爬滚打,只有这样创新才不会盲目,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条件许可的时候,频道会拿出适当的时段给创新节目团队练兵。
记者:如今,平台势必不能依靠单一的广告营销收入,而要开拓多种产业布局。在这方面,江苏卫视有何布局和心得?
任桐:我们从来没想过让卫视频道做更多延伸产业。江苏卫视是江苏广电的旗舰品牌,只有将主业做好了,才能将江苏卫视的品牌做强做大,从而带动江苏广电其他产业的推进,进一步提升江苏广电的整体影响力。江苏广电这些年靠自身实力能始终位列亚洲品牌500强和亚洲电视10大品牌,始终位列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前100位,当然离不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布局,但毫无疑问江苏卫视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江苏广电的主业完全能够做到自负盈亏,但随着节目制作成本、电视剧购销成本的急剧上升,对于江苏卫视而言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持省级卫视第一方阵的平台地位,是拓展在全社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江苏广电双轮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真正做精做细做强传统产业,拓展拓宽拓张新兴产业。
责任是我们的担当,品质是我们的优势
记者:尽管市场风云变幻,但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行业规则。你如何看待电视内容的功能与价值?
任桐:这个问题前面说到过。电视内容的价值我认为无非是取决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受众的认可,另一方面就是取决于市场的认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至于功能,当然已不能像过去一样简单理解成教化,同样也不能单纯理解为娱乐。
人们常说电视是一种“快餐文化”,但我认为“快餐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通俗文化乃至媚俗文化。只是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释放压力的需求增强了,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更多地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作为电视人让内容的传播在很短时间内能够满足受众放松、娱乐的需求,只是实现了所谓电视快餐文化的基本功能,快餐也是可以做得精致有营养的,有责任、有良心的电视人更应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受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让社会风气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净化、优化,这也是江苏卫视乃至江苏广电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
记者:江苏卫视在内容竞争方面的优势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强化这种优势?
任桐:江苏卫视能拥有今天的成绩,与江苏广电“责任塑造形象,品质成就未来”的办台理念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的未来绘就了壮美的蓝图,作为电视从业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内容传播为新时代鼓与呼。对江苏卫视而言,这些年我们的节目在制作上始终追求高品位、高品质,在传播上始终追求正能量的传递,新的历史条件对江苏卫视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会继续保持并不断发扬自身的优势,坚定地走下去,始终坚持“只引领、不跟随”,用追求极致的精神力争呈现出更多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作品。
电视剧的选择上,我们会秉承一贯的“责任”和“品质”担当,重视内容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内涵,为受众奉献更多的品质剧、良心剧。尽管电视剧是平台的重要支撑,但我们仍然会在推出好剧的同时,一着不让地抓好节目的生产。如果说剧场的内容决定了卫视平台的基本分,那么节目的内容决定的就是卫视平台的加减分,二者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偏废。当然在节目生产上,我们既会张开双臂欢迎与外部团队的合作,同时也不会削弱内部团队的培养,这些年的实践也证明,我们既成功推出了《最强大脑》《蒙面唱将猜猜猜》这样的合作品牌,也培养了如《一站到底》《超级战队》《我们相爱吧》《金曲捞》《超凡魔术师》这样的制作团队。我们一定不辜负全社会的期待,让江苏卫视的荧屏为广大受众奉献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薛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