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1-11 11:41

  喝酒喝出“啤酒肚”?

  流言:很多人认为,“啤酒肚”肯定跟啤酒脱不了干系,因为啤酒是“液体面包”,喝多了,就会造成“啤酒肚”。

  真相:所谓“啤酒肚”是一个比喻性的名词,真正的成因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而非喝啤酒。事实上,啤酒的热量远远不如同等重量的面包高。

  真正的“啤酒肚”是肚子上堆积了很多脂肪,脂肪的堆积来源于过量的能量,即使不喝啤酒而身体脂肪堆积较多的女性,腹部也会十分肥大。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工程发展部教授级高工李红解释说,能量过剩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能量摄入太多,其二是能量消耗太少。能量过剩后,以脂肪形式存在,容易在腹部堆积。所以说,“啤酒肚”与喝啤酒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真正有相关性的是消费食品的方式和生活方式。

  德国联邦营养医学会有研究显示,“啤酒肚”与男性的遗传基因有关,就像女性肥胖从臀部开始一般,男性的脂肪大多数贮存于腹部。研究者发现,好饮啤酒者出现“啤酒肚”乃至肥胖的概率,并不比不喝啤酒的人高。啤酒并非造成饮酒者超重的原因。如果排除如运动及教育等因素,常常喝啤酒的人与那些不喝或极少喝的人相比,腰围并不会更粗,体重也不会更重。

  O型血最招蚊子?

  流言:在夏季,蚊虫叮咬让很多人苦不堪言。许多传言称O型血比较甜而且香,所以O型血特别招蚊子。

  真相: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是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它能分辨出人体细胞活动所产生的某些分子,只要你在呼吸、出汗或是散发热量,你的温度,你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你汗液中的丙酮、辛烯醇、乳酸等化学物质,都在诱惑着蚊子,让它们循着踪迹找到你。

  那么,血型与蚊子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许多科学家和媒体都做过大量实验,目前的结论证明,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民间还有“血甜更招蚊子”一说;然而,研究表明,并未发现二者有什么直接联系。

  如果想从验血报告找相关,不妨留意一下体检报告的常规检查,血液检测一栏内有一个叫“嗜酸性粒细胞”的项目,此项偏高者更投蚊子所好。

  真的有“打针西瓜”?

  流言:有人说,为了卖得好,许多瓜农都会给西瓜“打针”--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等。它们可能会破坏肝脏、肾脏,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打过针的西瓜瓤呈红色,汁液也很“丰富”。

  真相:针对流言,深圳检验检疫局日前对辖区内6家西瓜企业、加工厂进行了突击检查并抽样送检,都没有检测出糖精钠、人工色素和红药水(汞溴红)等成分。检验人员还参照流言的说法进行模拟实验,发现打过针的西瓜不仅果肉颜色不均匀,而且由于针孔处容易感染细菌,造成西瓜易腐烂,并不利于销售。

  按照植物学原理,植物只有在活体情况下,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而且需要借助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事实上,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想要把液体注射进去,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注射成功,也得植物自身吸收转化才能变甜。

  打针之后,西瓜上的针孔很明显,汁水会从针孔中溢出,注射部位的瓜瓤颜色也会加深,这些现象都非常明显,商家如果真这么做,很容易被识破。

  因此,无论是在西瓜生长中还是采收后,对西瓜果实注射液体物质,都不可能被其吸收。若强行注入到果实中,注入物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并且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绝不可能像网上说的那般出现红色的西瓜瓤和丰富的汁液。这也有实验为证,无论针孔大小,注射过的西瓜,存放两三个小时后,针孔外圈开始泛黑,很容易被发现。

  夏练三伏,汗要出透?

  流言: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在炎炎烈日下锻炼身体,认定“只有让汗出透了,身体才舒服”。

  真相:专家提醒,健身不能盲目追求运动快感,特别是在夏季出汗多、消耗大的状况下,健身者运动时更要把握度,以免消耗过多,使人体某些机能受损。

  因此,夏季要适当出汗,但并非要大汗淋漓才好。事实上,出汗过多很容易造成身体脱水。同时,夏季运动后,人的体温明显升高,加上高温天气影响,很容易中暑。所以,一般人应避免进行极限运动和无氧运动,最好采用有氧匀速运动,心率控制在小运动量区域,即120次每分钟左右即可。中老年人还应该慢一些,因为中老年人如果盛夏过度运动,出汗多会导致血液黏稠,再加上天气炎热,很可能健身不成,反而导致心脏病和脑梗的发生。

  夏季长时间在阳光下运动,会加剧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因此,在运动前、中、后,均应该喝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大约每半小时喝50~100毫升。

  此外,夏季运动比较适宜选择早晨或傍晚,地点选择在能遮阳的地方。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30~60分钟为宜,可根据个人体质和运动强度适当调节。

  宝宝吃盐会丧命?

  流言:有人声称,一位母亲在给宝宝喝的粥里加了盐,不料竟因此断送了仅8个月大的孩子的性命。

  真相: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婴幼儿来说,少盐是总原则。

  之所以要少盐,一是因为生理限制。人体内的盐主要由肾脏代谢,90%以上的盐进入尿液,其余的通过汗液排出。婴幼儿肾脏发育并不完全,所以摄入过量盐分很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代谢异常、引起水肿等。但是不太可能吃盐发生“断送性命”的后果。

  提倡少盐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长远考虑。高血压的发生和高盐饮食密切相关,要想降低成年人的盐摄入量,必须从控制婴幼儿的口味开始。婴幼儿的味觉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对调味品非常敏感。过多的食盐不仅可能长远影响其饮食习惯,还可能引起拒食。

  也就是说,不是“1岁以内婴儿不能吃盐”,而是应该遵循少盐的总原则,既不需要给婴儿额外添加盐分,又要注意查看辅食的配方表,合理调配婴儿的食谱。

  人造奶油等于反式脂肪酸?

  流言:人造奶油主要是从食用油脂当中提取出来加工而成的,含有较多油脂,尤其是反式脂肪酸。如果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影响人的记忆力。对于青少年来说,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反式脂肪酸长期过量积累,还会诱发哮喘、肿瘤、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真相:关于“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风险”的说法一直广为流传。日前,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联合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公开对此辟谣。食品辟谣联盟声明: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烘焙食品原料并不等于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说法也尚无定论。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曹雁平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经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如果消费者需要,完全可以把反式脂肪酸去掉;不过,那样做可能会影响食品的口味。

  据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介绍,除加工食品外,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牛羊肉、脂肪、牛奶等天然食品中,根据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我国人均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为0.39克,供能比为0.1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小于1%),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不过,为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食品辟谣联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包装食品时要多留意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可以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的食品,尤其是婴幼儿食品,要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此外,要控制烹饪过程中植物油的使用量,不要为避免反式脂肪酸而大量摄入动物脂肪,同时,要避免油温过高和反复煎炒烹炸。

  豆制品诱发乳腺癌?

  流言:机体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增高、孕激素水平降低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可诱发乳腺小叶增生。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的植物化学物--大豆异黄酮等成分被誉为“植物雌激素”;因此,豆制品会加重乳腺增生,甚至诱发乳腺癌。

  真相: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很多人担心它会诱发乳腺癌。其实,植物雌激素和人的雌激素是不一样的。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起到的是双向调节作用。

  因此,食用大豆制品不但不会因此患上乳腺癌,反而能降低其发生风险。

  吃反季节蔬果危害健康?

  流言:关于“反季节果蔬危害”的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反季节果蔬的种植过程非常不安全,为了保证高产和稳产,往往会过量使用高毒农药和催熟激素。

  真相:不少人深信,反季节瓜果蔬菜都是使用了大量农药、催熟激素而生产出来的,所以,它们“违背自然”,有毒,不能吃。其实,即使是应季的水果,在种植过程中也会使用农药,存在农药残留。问题是,“存在”并不等于“超标”或者“过量”,更不表明,食用反季节瓜果蔬菜,就一定对身体有损害。事实上,只要是规范种植,瓜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就不会超标,正常食用也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还有说法认为,生产反季瓜果蔬菜,需要用植物激素来“催生”;人如果吃了,会出现性早熟。其实,不论是反季瓜果蔬菜,还是应季瓜果蔬菜,在现代种植过程中,都会用到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植物激素。除此之外,所有的瓜果蔬菜中也都天然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激素;只不过植物激素的效力一般都很低,而且它们跟人体激素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都不一样,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担心使人性早熟也只是杞人忧天。另外,植物激素有很强的自限性,正常种植过程中,农户也不会多加,不然会适得其反。

  对于反季瓜果蔬菜,人们还存在另外一个担心,就是认为反季瓜果蔬菜营养差。

  反季瓜果蔬菜与应季瓜果蔬菜的营养价值的确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反季瓜果蔬菜没有营养,更不意味着它们有害。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新鲜的瓜果蔬菜吃,人体健康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从营养供应角度看,吃新鲜的瓜果蔬菜的作用也比不吃要好得多。比如,冬天吃反季的葡萄,也远远比“没有葡萄吃”要好。

  总的来说,反季果蔬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相比没有果蔬的冬天,反季水果对人们营养的获取和补充,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获取,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过午不食”有助减肥?

  流言:许多希望减肥的人把“过午不食”看成是“减肥良方”甚至是“养生秘法”。

  真相:所谓“过午不食”是指过了正午(11~13时左右),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

  人如果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调节体重的两种激素含量将大幅度偏离正常值:能够增强食欲、刺激饥饿感、加速胃排空及胃酸分泌的脑肠肽会急速增加;能够降低食欲、抑制脂肪细胞合成的瘦素则会大幅减少。

  如此一来,“过午不食”不仅不会让人变瘦,反而会更容易发胖。

  相比不吃晚饭来说,吃对晚饭更有助健康。最好在17~19时吃晚餐,并尽量保持规律;晚饭要吃得清淡些,可以适当吃些肌纤维短、易消化的瘦肉或蛋类,多吃蔬菜和粗粮。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夜间活动量大,常常到凌晨才睡觉,如果不吃晚饭,甚至断食,会使身体缺乏能量。如果长时间不进食,还容易导致胃酸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久之就会出现胃溃疡等疾病,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等更严重的疾病。

  所以,“过午不食”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认真把握好饮食的节奏和习惯,才能在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对好身材的追求。过午不仅要吃,还要高质量地吃,这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

  (以上内容选自《北京科技报》、蝌蚪五线谱、上海网络辟谣、百度知道日报、腾讯较真平台、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