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版常春藤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12 15:53
陈一丹的愿景是,将武汉学院打造成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
9月19日,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公布了首届获奖者名单。
两位世界知名教育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和哥伦比亚新学校基金会创办人兼总监薇奇·科尔波特,分别获得“一丹教育研究奖”和“一丹教育发展奖”。每位获奖人将获得一枚纯金金牌及3000万港元奖金,以鼓励他们在推动全球教育革新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一丹奖”是由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于2016年捐赠25亿港元所创立,旨在推动教育事业,提升人类福祉,由独立慈善信托基金运作及管理。
而在武汉,陈一丹创办的武汉学院也刚刚迎来2017级新生。这也是全国第一所非营利性质的民办高校。
腾讯元素随处可见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恐怕多数人会把这里的学生宿舍当成白领公寓。
9月15日,《支点》记者来到位于黄家湖畔的武汉学院校区,立即被校园的建筑风格吸引。
武汉学院新校区占地1000余亩,可容纳超过1.5万名学生学习、生活。每栋校舍都有个风雅的名字:竹枫斋、兰蕙斋、松柏斋、梅菊斋、桂檀斋……刚刚投入使用的2017级新生宿舍被命名为椿萱斋,在古汉语中,椿萱意喻父母。
每“斋”皆是五层的四合院式建筑,“天井”里有曲径、奇石、草地、小树、栅栏;每间宿舍都是南北通透的空调房,配备热水系统,4-6人一间。
来到武汉学院,就无法不提到腾讯和陈一丹。
在校园里,腾讯元素随处可见:雄伟的主教学楼一侧,“马化腾教学楼”的字样引人注目。在这栋楼的西面,就是企鹅广场,而在它东侧的脚下,腾讯众创空间的标牌格外醒目。
校园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院士领衔总体规划设计。是一座遵照“设计超前、建造一流、高雅适用、特色明显”的规划理念,定位于“现代教育模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兼并书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性化、园林式校园。
校园里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的命名,陈一丹都亲自参与。
陈一丹最被外界熟知的身份,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1998年,他与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曾李青联合创立了腾讯公司。
武汉学院此前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名下的独立学院,成立于2003年。早在2009年,陈一丹就开始向武汉学院投入资金。投入之初,举办方就确定了公益性质,将其写进办学章程。2015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学院由独立学院转设成为民办本科高校,陈一丹旗下的武汉一丹教科文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举办方加大投入,使得该校成为国内投资额最大的民办公益大学之一。
武汉学院不仅学校性质特别,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体验也和其他高校学生有着些许不同。
今年暑假,该校腾讯精英班的学生们没有回家,而是留校参加“腾讯精英班产品开发训练营”。训练营的授课和指导老师,均来自腾讯公司,包括项目总监、产品经理、前端、后台开发工程师等资深软件产品开发运营人士。
在导师的带领下,18名同学组成两个研发团队,在暑期里完成了需求调研、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测试全流程,并上线两款软件产品。
该校信息及传播学院副院长强静仁告诉《支点》记者,其中一款“智汇食堂”软件,可以在就餐前提前点菜,到食堂后不用排队就可直接拿走饭菜。另一款软件“校内拼车”,方便大家在使用打车软件前先行拼车,可以分担出行费用。
不仅如此,武汉学院还是全国第一批使用“QQ智慧校园平台”的高校。今年入学的新生,通过手机QQ报到、缴费,就连宿舍楼选舍友、选床位都是在该系统内完成。
在学生郑瞻鹏的手机QQ上,《支点》记者看到,“服务大厅”里内容丰富,除了网上选课,自习室选座位等也早都实现了手机自动化。
我们也可以有“常春藤”
武汉学院现任校监(校长)林倩丽,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会计学长江学者。
这是一位非典型的女校长:衣着、妆容精致,面色透着神采,品着咖啡与记者侃侃而谈。
回忆起如何与陈一丹、武汉学院结缘,她用“共同愿景”来概括。
2014年底,她接到陈一丹的邀请。在此之前,她从没有听说过这所学校。那次会面给她的印象很深,两人对于教育有很多相同的观点和看法,一个小时就达成了共识。
在林倩丽的印象中,陈一丹是一个“公益教育人”,是一个很能干的思想前卫者。“他访问了很多国家,还是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所以跟他沟通起来没有什么障碍。”林倩丽说。
陈一丹希望将武汉学院打造成为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同时也是一所纯公益性质的大学。这样的愿景打动了林倩丽。
“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拥有像常春藤大学这样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对我来讲,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林倩丽告诉《支点》记者。
2015年初,林倩丽作为顾问进入武汉学院;2015年5月,正式被聘为转设后的武汉学院第一任校监。
“武汉学院在武汉本土的高校中,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校监是香港人。”面对记者的提问,林倩丽看似开玩笑实则认真地回答道。她说,武汉学院的定位、愿景、目标与其他学校不同,国际化、应用型的特点很明显。
尽管来自香港,但林倩丽并不是对内地高等教育一无所知。过去十几年里,她经常参与与内地知名高校的联合办学。到武汉学院以后,她请来已经在香港任教的、她的博士生们来武汉,和学校的老师们分享怎样做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对培养方案的兴趣,还邀请香港理工大学的教授讲解质量管理教学保障系统。“这个系统从质量管理角度,划定各种评估指标,雇主、老师、行政人员、学生每年参与对培养方案的打分,以评估这个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据此,培养方案每年修正,与时俱进。”
学费最高,奖学金也最高
“在武汉,我们的学费可能是最高的,但奖学金也是最高的。”武汉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支点》记者。据介绍,要在这座园林式的大学校园里就读,学费不菲,每年从1.6万至2.5万元不等。其中,艺术系一年学费为2万元。而在武汉一所985高校里,艺术系的学费一年为1.2万元。
与高学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额奖学金。
按照陈一丹倡导的公益办学思路,2016年,林倩丽提出“在公益领先、在一本领先、在奖助学金领先”的做法,每届的奖助学金额度为2000万元,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
这种做法,也为武汉学院带来了更多优质生源。在传统观念里,高考分数较高的考生都会优先考虑公立大学,但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渐凸显,一些特色专业越来越受到学生青睐。
来自湖北恩施建始县的龙武,去年高考理科分数610分,目前就读于武汉学院腾讯精英班。免学费、有就业前景,这都是让龙武看重的因素。在校方安排他参观腾讯公司后,龙武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当我的高中同学们还没有进入大学生活状态时,我已经有机会和著名互联网公司的领导、工程师面对面交流,这让我眼界大开。”
也是从这届学生开始,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武汉学院有4个专业进入一本招生,分别为该校与腾讯合办的软件工程(腾讯精英班),与华为合办的网络工程(华为精英班),与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协会合办的会计学(ACA班),与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合办的财务管理(CIMA班)。
林倩丽坦言,这其实是一种机缘巧合。获批进入一本招生让学校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而龙武们因此也成为武汉学院高额奖学金的首批受益者:在本科4年期间,这些学生的学费全额免收,最高可达10万元。另外,学校资助其1万元,用于实习、海外交流、国际知名高校交换学习等。家庭贫困者,可另获每年1万元助学金。
“比如去年,学生们到剑桥大学访学交流,所有费用都由学校出。”林倩丽介绍,今年暑假,学校又公开征集24名学生前往香港参加拓展体验项目,整个过程用全英文交流。原本是要在帆船上生活5天4夜,后来因为遇到台风,有两天改为露营。
在船上,男生们主动去睡最烂的地方,将好的位置留给女生。有天晚上,学生们睡在小渔村里,所有男生让女生们睡帐篷,自己守在外面。
有一个挑战是让学生们从7米高的地方跳下去,这并不容易做到。学生们相互鼓励,最终全部完成挑战。最后闭营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哭了。
“这些素质不是在学校里教出来的,是靠他们自己的体验锻炼出来的。”林倩丽认为,一定程度上,奖助学金给了很多学生去提高这些素质的机会。
与此同时,武汉学院的师资力量,也在力争与“最受尊敬的民办高校”逐渐匹配。
据2017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武汉学院专任教师500余人,教授、副教授近200人,中青年博士80余名。另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
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慕韩、百步亭集团总裁王波、德勤武汉主管合伙人、腾讯人力资源副总陈双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大中华区总监黎日忠等企业高管,均受聘担任武汉学院应用专业教授。
学校目前已申报3个硕士点:会计、法律、外语。“我们的法学、物流、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国际贸易、外语等专业比较好。我们同时也在申请一些新的专业,比如一些国际化的中西融合的专业,如果可以批下来也会是一个特色,将会很有市场需求和吸引力。”林倩丽对未来满怀憧憬。
对话
林倩丽:民办大学越来越受欢迎
《支点》:您觉得武汉学院在武汉民办高校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林倩丽:我感觉可能在前5名吧。用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看一本,我们是唯一的一所;如果看发展理念,我们是最有特色的,这也得到了湖北省教育厅的认可;从国际化角度,我们的理念也是领先的;如果看学生质量,录取最高分,我们排名第一。我们增加招生计划也很快,其速度在民办高校中也是少见的。
《支点》:陈一丹先生说的公益办学如何体现?
林倩丽:公益办学代表有盈利但出资方一分钱都不会拿走。公益性不是指每一年都给我们资助。学校有董事会,我也是董事会成员,我们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让学校良性运转。目前靠学费来运营,已经可以做到平衡,每年还能有2000万元投入到学生的奖学金和资助上。
《支点》:除了陈一丹先生的投资,还有没有其他公益性的投入?
林倩丽:当然有,像我们的马化腾教学楼就是,募捐也是我们的一个来源。
2016年12月5日,陈一丹先生正式宣布“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完成首轮共建基金募集。这是中国民办高校首次以共建基金形式完成教育捐款。共建基金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先生、腾讯主要创始人张志东先生、腾讯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吴宵光先生和热心企业家等关心教育公益人士共同捐赠,其中马化腾先生领捐1亿元人民币。今后每一年,也会有相应的募集计划。
《支点》:您觉得社会对民办非营利公益学校的热情高不高?
林倩丽:我感觉蛮不错的,因为在我们还没有办起来的时候,马化腾先生就已经捐款了。许多企业家不仅仅是捐款,同时也有共建的要求。他们不是求什么回报,而是出于对学校发展的关心。
《支点》:民办高校老师的收入水平会不会比公办的高一些?
林倩丽:我感觉没有。因为公办大学教师享受的教学资源、研究经费等等补贴有很多。我们也会给教师一些经费补贴,但是不能太多,因为学校也是需要经费运营的。
刚刚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我们来说是重大利好,让我们感到很受鼓舞。在很多方面,让我们这样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越来越接近了,但在科研项目研究经费上还是空缺。我们也期望在这方面,国家政策可以给我们多一点支持。
《支点》:学校是否考虑过创办企业“开源”?
林倩丽:我们希望能专心做教育。如果让老师们去赚钱,可能对教学有影响。以前,有的学校会计系可以开办会计师事务所来赚钱。但我们是公益的,我们对学生、对家长有责任,我们先要做好质量管理、本科评估,再去考虑“开源”。
《支点》:您觉得,陈一丹先生的愿景多久可以实现?
林倩丽:我感觉起码要5-10年。其实,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举个例子,尽管我们一本招生专业“软件工程(腾讯精英班)”、网络工程(华为实验班)、会计学(ACA班)、财务管理(CIMA班)都非常有特色,而且是全额奖学金,但是家长和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是会优先考虑公办大学。
所以,这是需要学生和家长改变思路的,大家还认为我们是民办大学,会另眼相看。我相信这种情况会改变,但是会很慢。
《支点》:您觉得在武汉生活习惯吗?您的任期是多久?
林倩丽:我每年有一半时间生活在武汉,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比较喜欢这边的食物。
我没有看到我的任期到哪一天。我感觉,如果对学校有贡献,个人的健康状况允许,并且是开心的,就会继续做下去。(支点杂志2017年11月刊)
《支点》记者 肖丽琼 实习生 王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