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没有电商

  寺库的逻辑是,线上线下只是皮相,服务和体验才是奢侈品业的本真。

  9月22日,寺库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3美元,市值约6.7亿美元,外界称其为“中国奢饰品电商第一股”。

  不论寺库的投资人还是寺库本身,都不愿意把自己定义成“奢侈品电商”。

  寺库在招股说明书里自定义为“一体化奢侈品服务及精品生活方式平台”,寺库创始人李日学说:“奢侈品电商在我们销售结构占据较大比重,但只是我们服务结构的一小部分。”

  寺库的早期投资人、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寺库投资方)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更对《21CBR》记者直言不讳:“没有奢侈品电商这一说法,只是品类或者品牌如何拥抱所有的零售渠道以及变化。”

  BAI从未幻想过寺库会是一家具有爆发性增长力的公司,而应该是以服务为基因,以精准定位为区隔,以客户价值深挖为运作方式的公司。“通俗地说,就是定位一群人,让他们舒服,然后雁过拔毛地赚钱。”龙宇告诉《21CBR》记者。

  事实上,线上销售虽然在现阶段承载了寺库大量的交易额,但寺库从起家到李日学构建的未来,描述最多的都是“店”。

  二手起家

  IDG资本合伙人闫怡勝在2010年认识李日学,当时寺库在北京的建外SOHO有一家很小的店,在全国各地还有20多家加盟店。

  闫怡勝回忆,当时IDG给李日学提了三个建议,“第一,把SOHO那个店关了,开个更体面的;第二,做奢侈品必须保真,不能开加盟店,加盟店没法管控;第三,要把电商做起来,因为奢侈品将来一定是线上线下的结合。”

  建外SOHO店正是寺库的第一家店,50平米左右,做个人的二手奢侈品寄卖服务,以包和服饰为主。李日学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不愿把当时的商业模式归结为C2C,他强调是C2B2C模式,寺库在创业伊始就对二手奢侈品提供鉴定和保养服务。

  但客观地说,寺库的第一家线下店确实在店面设计和陈列上不尽如人意。闫怡勝直言,“就像一个皮包公司”。而李日学也坦承:“这是我们在当时切入高端市场时,最现实也最有效的切入点。”

  无论如何,寺库依靠这家店向投资人展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闫怡勝告诉《21CBR》记者,尽管当时IDG认为建外SOHO的店必须“消灭”,开店背后折射出李日学的思路是对的。“外人”要切入奢侈品圈,首先要保证产品的真实性,不从鉴定解决问题,就难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其次,李日学一直坚持线下店及服务的重要性。其三,寺库坚持代销为主,资金压力较低。三个思路都非常精准,要修正的只是执行路线问题,这考验的是创始团队的执行力。

  闫怡勝说,“不到半年,李总把我们三条建议全都实现了。”

  随着奢侈品市场的变化,寺库的发展思路也在不断修正。

  寺库的“货源”从最初的几乎全部来自个人,逐渐扩展到小商家的寄卖。后来寺库发现,二手物品的成长性并没有预料中快,国人对二手奢侈品的接受度还不高,于是开始以代销为主,少量买断的方式为辅,增加新品销售。

  2014年后,奢侈品市场增速开始放缓,甚至经历了一段低迷时期。一些经销商在这段时间迫于资金和库存压力,希望找到一个渠道,能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出货,寺库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寺库的新品比例开始大规模增加,如今二手代销在寺库的销售额中占比约为5%。

  在这一时期,寺库的品类也在扩张:从以包、表为主扩展到轻奢、潮流服饰及代表生活方式的货品。客单价从过去的线下过万,线上6000元,降低到如今的3500元。截至2017年6月30日,寺库累计吸引1510万注册用户,而2016年的活跃用户为30万。

  李日学告诉《21CBR》记者,未来寺库还将继续扩大品类,主要依据的不是价格,是以寺库9年来积累的对消费者的理解:“标准真的不好描述,但一定是结合我们的经验,以及产品的美誉度、口碑、消费者需求而综合确定。符合标准的,几元的产品我们都卖,不符合的,几万的也不卖。”

  创业9年,寺库交出了一张成绩单:SKU超过30万,覆盖3000个国际和本土品牌,承诺一切皆为正品;已在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的热门购物和商业中心开了5家线下体验中心,Tod‘s、菲拉格慕和范思哲等品牌向寺库直接供货。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6个月,净营收为13.467亿元,净利润为5230万元。

  布局线下

  现在,寺库在北京金宝街的体验中心分为上下两层,与9年前的那家SOHO小店不可同日而语。在外界看来,寺库的变化称得上沧海桑田。但李日学不这么看。

  接受《21CBR》采访时,李日学说,“SOHO那家店当时的店员,就是我们现在金宝街店的总经理,当时我们做二手寄卖,现在也有。只是我们当时是从二手寄卖这个容易切入的方向入局,一点点发展变大。这里面没有调整,只有修正。”

  李日学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做一个奢侈品电商公司或者贸易公司,“如果做一个奢侈品电商公司,谁都活不了,简单地从海外买一些货回来,很便宜地卖给消费者,你活不下去,这样只能让这个品牌贬值,只能让你的消费者贬值,没有办法玩。”

  众所周知,做奢侈品交易的难点在于货源。比如LV、香奈儿和爱马仕,是公认最难得到厂家直供的品牌,其他奢侈品品牌对入驻一个新平台往往也持保守态度,因为担心会伤害品牌的调性。尽管寺库早期为了保持轻资产运营的灵活性,以代销为主,但若能得到大品牌的授权与背书,对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是巨大的。

  李日学认为,关键在于服务,寺库想成为一个高端服务品牌,让奢侈品品牌感觉寺库能够与他们配套,这样才有成功的资本。龙宇肯定了这种思路,她告诉《21CBR》记者:“寺库的业务模式比较扎实,不会基于一个海量而不清晰的客户边界,而是试图依靠忠诚的、高消费客单价的会员体系形成自循环,有坚持,有边界,所以才投了寺库。”

  这或许是寺库能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原因之一,不过上市当天,股价破发。对此,闫怡勝和龙宇均表示,对资本市场而言,业绩最重要,寺库在今后的经营里如果能持续拿出亮眼的业绩数字,市场预期自然会抬高。

  李日学坦言,自己对寺库的股票表现有一定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规划未来。寺库的招股说明书里援引了Frost&Sullivan的报告,里面提到: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和服务的消费偏好,从老牌奢侈品牌转向其他设计师品牌和潮流品牌,而后者往往只在中国少数大城市拥有有限的线下零售渠道。此外,三四线城市的需求增加,这些城市的奢侈品和服务零售额在2012年至2016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4%,达到一二线城市的两倍多。

  李日学表示,寺库要抓住的消费者,其实是一线城市里的二三线消费者,以及二三线城市的一线消费者。他们都有消费欲望和知识,但前者距离顶级奢侈品的消费场所还有距离,后者可能在当地很难找到心仪产品的消费渠道。因此,寺库的线下店可以成为商圈的重要配套。

  对寺库的未来,李日学谈得最多的还是开店。寺库本身拥有1500万注册会员的消费数据,同时与腾讯合作将数据打通,不但了解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包和鞋,也了解他们关注过哪些视频和图文内容,以更好地指导线下的陈列——不依据传统零售按品类和品牌分类的方式,而是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出发。比如,寺库上海店的工作人员就介绍说:“消费者真的可以在里面做一顿饭。”

  寺库未来会加速国内外开店的步伐,但李日学强调,店铺本身要足够个性化。

  “假设我们在星光天地开店,不可能和大牌竞争卖大牌包包,但我们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手工定制服务。在厦门,我们提供一个品茶的空间;在青岛,人们可能有上好的咖啡喝。而我们在欧洲开的店也不可能和老佛爷百货商店竞争,我们可以选择能代表中国精品文化的产品售卖。”

  李日学透露了两个寺库的业务方向:首先是加速国外市场的布局。他告诉《21CBR》记者,“我们的供应链90%以上在海外,寺库不可能成为一个贸易公司,将来有一半的交易额应该在海外。至于拓展海外市场,除了出售能代表中国精品文化的产品外,寺库还希望服务于旅游人群,成为他们在海外购物的提货站。”

  其次,虽然寺库以二手奢侈品起家,但李日学表示不看好二手,但看好共享。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除了个人藏家会收藏顶级奢侈品外,奢侈品将回归到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占有价值。

  各显神通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除了寺库在美上市,京东和天猫也在向奢侈品靠近。五年前奢侈品电商的热潮,仿佛卷土归来。

  今年京东团队频繁拜访奢侈品集团和品牌,其中部分由刘强东亲自带队,其太太章泽天也作为京东时尚品牌拓展顾问,频频出现在国内外时装周、品牌酒会等场合,加强与时尚及奢侈品圈的沟通和交流。

  10月份,京东奢侈品APP TOPLIFE诞生,以独立购物平台的方式运营,搭配专属的物流配送体系。“我们把奢侈品分为轻奢和重奢,轻奢可能比较亲民,但我们以重奢为主。”京东TOPLIFE负责人对《21CBR》记者说,“TOPLIFE现在是在做一个消费升级的高端平台,不会再做尾货这个部分了。”

  天猫的“虚拟APP”Luxury Pavilion也在8月份上线,整合平台内的奢侈品旗舰店,在移动端页面设立统一入口,显示在目标消费者的手机页面上。天猫服饰品牌营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天猫不会要求奢侈品公司将线上的价格定得比线下便宜。

  定位高端,是京东和天猫平台不约而同的选择。

  长久以来,奢侈品牌对于电商的顾虑在于,线上购物、快递送到家的方式,无法体现奢侈品独有的尊贵感,还有可能影响品牌形象。在第一次奢侈品电商流行开来的时候,大量平台用买尾货、低价促销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更加引起了品牌方的不满。“有一些消费者有低价的需求,但其实这就和奢侈品品牌希望对应到的人群产生了差异。”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

  前几年多家奢侈品电商出现关店潮,其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假货泛滥;购物体验难以达到奢侈品要求的标准化和细节化;许多以尾货销量为主的平台供货不足。在品牌方看来,像是把奢侈品摆进了沃尔玛。

  努力打通奢侈品平台的电商们小心翼翼地想避开这些问题,塑造一个与奢侈品更贴近的形象。“我们以一种奢侈品品牌习惯的方式去和他们的集团沟通。”天猫方面表示。今年9月纽约时装周期间,天猫与其达成战略合作,提出在明年时装周期间设立“中国日”的设想。

  奢侈品进入电商最大的疑虑,是电商模式不能像线下旗舰店一样为用户提供尊贵的购物体验。在刘强东的亲自推进下,京东推出了独立的奢侈品仓和被称为“白手套”的京尊达服务。

  “专门在上海的亚洲一号仓库建了一个奢侈品仓。”京东方面介绍说,“这里有很多专有的技术,比如恒温恒湿仓,像奢侈品比如衣服、皮革一类的,都会起到一个更好的保护作用。”

  京东为TOPLIFE设置了专属的配送系统和人员,商品离开仓库后,会由航空专线运输以保证效率;在配送阶段,与京东商城骑着红色电动车送货的配送员不同,TOPLIFE的配送员将身着西服领带和白手套,开着专属的配送汽车送货上门,将奢侈品的“尊贵感”传递到最后一站。

  “配送是一个方面,售后的客服也要经过特殊培训,我们会让他们去奢侈品的旗舰店参观,然后学习一些奢侈品的发展历史、产业情况、品牌调性等等,让这些客服不弱于品牌自己的市场顾问。”京东表示。

  而天猫的侧重点在另一个方面。活跃用户数量庞大的天猫希望,可以成为奢侈品的“数字营销平台”。用以吸引奢侈品品牌入驻的,是合作形式的“三个步骤”。

  “有很多奢侈品对电商还是有顾虑的,比如团队没有准备好,不知道要不要投入资金。”天猫方面表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给你开一个品牌号,只要有品牌授权就可以开,然后你陆续更新内容。”

  品牌号就像一个社交账号,奢侈品品牌可以藉此吸引粉丝,也可以看到天猫提供的订阅粉丝分析。如果奢侈品对品牌号满意,第二步可以与天猫合作,开办短期的线上快闪店Tmallspace。在今年七夕活动期间,天猫与LVMH旗下的LOEWE合作线上快闪店,发售仅限于天猫的七夕款Barcelona手袋。

  此次活动效果不错,LOEWE有意继续合作上线官方旗舰店,这也是三个步骤中的最后一步。Luxury Pavilion的作用,是将品牌号、快闪店和旗舰店这个三步骤的内容,聚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入口,展示给目标消费者。

  此前,闫怡勝和龙宇都曾公开表示,天猫、京东等平台与寺库的发展短期重合,但未来终将平行:前两者是做尽天下的高端货品生意,后者是围绕高端消费人群的无限增值。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目前的环境有利于奢侈品的线上化发展:更贴近奢侈品的电商、网购行为更成熟的消费者,以及逐渐接受电商的奢侈品牌。

  不过,困难常常与机会并存。“有一些奢侈品的开放度比较低,对电商和中国市场的了解,都还有差异。”天猫方面如此评价,“其次国内外价差太大,很多用户还是会去代购。这些困难需要整体的变化去推动,不是某一家平台可以改变。”

  本刊记者 罗东 姚心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