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明珠·塞罕坝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塞罕坝,松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30 14:49
近期以来,河北围场塞罕坝机械林场聚集了全国的目光。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随着人类无度的开采和破坏,塞罕坝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现如今,塞罕坝营造起万顷林海,山地高原交相呼应,丘陵曼甸连绵起伏,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交错相连,形成了国家Ⅰ级旅游资源。
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1939.6米,面积20029公顷。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植被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因松树范围极大被称作“千里松林”。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一眼就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宝地。
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用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腐败的清政府为了解决内忧外患,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动植物资源不断丧失,再后来遭遇了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采取掠夺式采伐,一直到解放初期,原本绿意盎然的森林已经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整个塞罕坝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
新中国成立以后,塞罕坝才开始复活,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其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实地踏察,选址于塞罕坝。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成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自此塞罕坝定名。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在荒凉的塞罕坝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坝人顽强地扎下根来,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忠于使命,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在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营造出一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生态环境好了,动植物资源丰富了,为了保护塞罕坝的鸟类资源,林场划定了10个重点鸟类停歇、群集、繁衍区,派专人死看死守,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候鸟栖息地。
从卫星云图上看塞罕坝112万亩的人工防护林,这一片深绿,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这万顷林海,和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塞罕坝,既是林场,也是景区。1993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成立,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其接待能力也在逐步提升。1999年,塞罕坝共有旅馆、饭店60家,床位3500张。2016年,塞罕坝旅馆、饭店数量达到118家,床位超过11000张。截止到2017年10月9日,塞罕坝共接待中外游客51.0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590.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41.68%和34.70%,双双再创历史最新高。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塞罕坝最耀眼的季节: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落叶松、樟子松,把每一片山头坡地点缀成深浅不同的绿色;连绵的草甸上,金莲花、柳兰、穗花、绒线菊、唐松草……将塞罕坝绘成一幅绚烂多姿的风景画。
从大片荒芜,到游人如织,塞罕坝旅游靠的是好生态。林场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先,实现可持续发展。尽管各处住所、景点不断升级,但占地规模几乎从未扩大。
塞罕坝浩瀚的林海与大面积天然草原浑然一体,优美壮观。满、蒙、汉三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文化相互交融,民族风情浓厚。来塞罕坝旅游的客人,不仅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更能深刻理解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学习到森林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讲,是一场再生动不过的生态课程。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美丽高岭上的这片绿色,正在燕赵大地蔓延开来。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全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比1949年增长了10多倍。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已经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曾经,塞罕坝之美“殆非人力之所能为”。如今的塞罕坝之美“确属人力之所能为”。是人类的力量,让塞罕坝黄沙漫天;也是人类的力量,让塞罕坝满血复活。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但它却依然警示着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着我们自己。
大雪过后,白雪皑皑的万亩松林雄浑而壮观,它们不畏严寒,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撰文/吕莜 摄影/徐树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