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了吗?自动驾驶未来将何去何从
- 来源:消费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04 14:37
说起自动驾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生活各方面都逐渐自动化的今天,汽车也开始走向了自动化的道路,人们即将手离方向盘,脚松踏板,坐到后排座位,让汽车自动驾驶。
很多人对特斯拉(TESLA)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最近几年,特斯拉可谓是给汽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电动环保高科技的主题恰恰切中了当今世界能源缺乏的要害,不仅如此,后来自动驾驶的加入又把人们对车辆驾驶的观念放上新的台阶。其实,特斯拉早期的自动驾驶技术实则是一种能够主动巡航且增加了辅助转向和打方向灯自动变道的“半自动化驾驶”,与我们今天所认知的自动驾驶还是有些区别的。
新一代的奥迪A8于今年的7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亮相,除了充满科技感的外观,自动驾驶技术也是新车的一大亮点。目前Autopilot系统等都属于Level 2自动驾驶或被称为半自动驾驶系统。而全新一代的奥迪A8所配备的Level3自动驾驶功能,在车速低于60kmh的条件下,驾驶员可以把驾驶权赋予给车辆,在必要时再取回驾驶权。此外,新A8还可以实现自行停车,停车过程中不仅能够自动保持前后车距,还能在没有任何人力介入的情况下实现转弯。
如此高科技被运用到汽车上岂不美哉?但现实总是残酷的,驾驶员们要想感受真正的自动驾驶功能,还得去国外,因为像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已经有相关法律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而我国还没有配套的法律上岗。即使能在中国大陆上行驶,根据中国路况或其他情况,自动驾驶功能想必也会受到限制,比如会被规定脚一定要放在刹车踏板上或者手要放在方向盘上等等。据悉,新一代的奥迪A8将在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眼看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自动驾驶与中国市场究竟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小编非常期待。
自动驾驶是否能有效改善交通拥堵?
近几年,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汽车业迅速发展。如今七八万就能购买一辆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座驾,加上人流不断向城市涌去,自然造成了交通拥堵。
道路交通秩序是决定交通是否拥堵的重要因素。其实中国目前的交通乱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通秩序混乱造成的。其中既有大部分城市政府管理缺乏经验,对交通规律没有认真研究和学习,以及驾驶执照考试和培训制度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的因素;也有许多驾驶员技术不佳,驾驶素质和文明程度不够的因素。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车辆到达中国大陆,国内的交通拥堵是否能得到改善呢?试想下,自动驾驶的车辆在60kmh的速度下开启,每辆车都井然有序地在路面上行驶,既安全又确保了道路畅通,对于中国糟糕的交通现状来说,应该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
自动驾驶是否能讨大众欢心?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如今消费者对车的追求,已不再单纯地停留在速度和内饰,更多的是驾车的体验。自动驾驶从曾经的空想到现在无比接近现实,消费者应该更容易接受,但就其带来的影响而言,必然困难重重。我们试着从成本、安全性和道德层面上来分析。
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车辆比较关心的地方可能聚焦在耗油与耗电。如果自动驾驶车辆的耗油、电量与普通车辆不相上下,甚至更省油和电,消费者显然更乐意选择。但自动驾驶车辆的制作成本高,各种传感器、摄像头集装在车内,一旦车辆出现损坏,维修费用必然不是个小数目。
从安全性看,如果自动驾驶车辆在行车过程中撞了行人或车辆,那么交通事故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保险又如何理赔?就目前,中国还没有出台任何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此外,自动驾驶其实也面临着道德的拷问。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必须要撞一个人,撞A或撞B都会酿成交通事故,面对此情此景,自动驾驶车辆又该如何抉择?
法律和政策何去何从?安全是关键
在法律还不够健全的今天,自动驾驶进入中国大陆,根据我国国情和交通情况,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最近,福特汽车公司的一项无人驾驶系统的新专利就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信心。在这套系统中,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盘等操作装置可以被收缩放置进一个汽车内前方的封闭空间里并被安全锁定,从而将其隐藏起来,为汽车内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了驾驶员的安全,福特还准备了两个前置安全气囊,一个在驾驶盘上,一个放置在仪表盘上,一系列的传感设备可以准确监测到车轮是否精准就位,并在意外事故中为乘客提供最佳的安全保障。
根据福特介绍,这种可拆卸驾驶盘还可以通过花键轴或者线控技术与路面建立物理连接,踏板也是一样。福特希望能够利用紧固件和弹簧卡接合器来安装可拆卸加速器和刹车踏板,以此让所有的操作实现电动化。而通过软件编程也能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电动执行器模拟刹车踏板,有效地实现其阻力功能和恢复性能。相信这样的安全性能为自动驾驶开放人性化的法律和政策。
而在法律方面,德国最近出台了首个无人驾驶的道德指引,原则是这样的:1、保护人类生命始终是首要任务。如果道路情况恶化,并且很可能发生事故,车辆必须拯救人类以免于受伤或死亡,即使这意味着破坏财产或伤害其他生物。2、如果发生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无人驾驶车不能选择去救谁,例如不能牺牲老人救孩子。不应该就年龄、性别、种族、残疾等做出决定,所有人类生命都是平等的。3、应该安装有一个监视系统,比如黑盒子,以记录事故发生的过程,这样可知道当时是谁正在驾驶,谁应该负责,是方向盘后面的人还是计算机。司机的身份也应该记录在案。这完全有可能做到精确地按责任定罪,这也是必要的。4、司机应能完全掌握车辆收集的个人信息,这将阻止科技巨头用定位等数据来定制广告;这样的原则将责任很明显地导向了司机,除非完全是由系统故障引起的。
毫无疑问,在自动驾驶甚至是无人驾驶系统普及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的道德问题。在早些时候,德国就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所有无人驾驶车辆的驾驶位上必须有人,以便能够在意外将发生时接管控制。这种做法很好地解决了“在出现不可避免的事故时,自动驾驶汽车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而且法律还起到了约束作用。除了责任分配,这一指引还规定了例如数据保护(无人驾驶汽车会生成和存储大量数据,包括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保险理赔这样的问题。如今,我国即将进入自动驾驶的时代,这样的法律先河确实可以借鉴,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安全,驾驶位上的驾驶者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