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教授好“挑剔”,后副院长用了这些招
- 来源:廉政瞭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资深教授,后副院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06 10:10
在推进高校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大潮中,不少在学术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走上行政领导岗位。80初出生的小莫,教学上多次评为“全校十佳教师”,科研上连续拿了好几个国家级社科项目。前年初,小莫评上了教授,并更进一步,当上了某西部重点高校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
不过,他上任伊始,就伴随着考验。很多人都说,别看这个学院人少,但事情挺复杂。有两个资深教授,他们年龄大,功劳高,学术上有造诣,也爱毫不留情批评当下,常常让学院、甚至学校领导难堪。小莫常因教学科研任务、岗位聘任、等级确定、工作创新等,需要听取教授意见,与他们多有交道。
上任两年来,小莫在如何正确发挥资深教授作用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心得。
“老教授最需要的是存在感”
“我说两句,好不好?这个考核方案,不科学,不全面,不靠谱!这是拿老师的利益不当回事!”小莫记得,多年前的一次年终考核,正当大家准备按方案进行民主测评时,学院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王教授突然对方案开起了炮。
王教授一出马,台下响应者众,“从来没有拿给我们讨论过”,“有讨论也是象征性的”,“工作任务量太苛刻,要求太高,一年发三篇核心根本没法完成”,“一口想吃成大胖子不行!”……尽管院领导再三斡旋,当日的考核还是没能进行下去。
公允的看,这个年终考核虽然对教师增加了教学科研任务量,但初衷是好的。从京城名校“空降”而来的校长,对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很有紧迫感,在制定年终考核总方案时,就对上述任务做了布置。全校十多个二级学院,唯独在小莫所在学院遭到抵制,这也影响了校长对该学院领导的看法,学院领导称王教授为“王老刺”。
“每个资深教授都是意见领袖,都有一群追随者。他们常常直言,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好的,但也不乏被人利用、只顾自己利益或过分追求‘为民请命’快感的时候。作为管理者,就要既团结他们,又要坚持原则。”小莫说。
“老教授最需要的就是‘存在感’,受到足够的尊重。”他上任后就报告院长,自己到王教授家里走访,听取他对学院教学科研的意见。王教授很高兴,让他好好干,并谈了发展学科要平衡不能偏废、年轻教师培养要跟上等意见,小莫都认认真真记在本子上。此后,遇上学院相关会议、活动,小莫都喜欢给王教授提前打个电话,或者到教授办公室找他“通通气”,提前将学院的想法告诉他,相互沟通,求同存异。
这一招果然奏效。到全校相关会议上,王教授不但不再“放炮”,还说起近来学院里教学科研方面进步了,让一同参会的学院院长很有面子。
前不久,校长再度祭出明年考核“杀手锏”,考核方案对课时、科研任务量等都增加了不少,各学院叫苦不迭,但小莫所在学院却风平浪静——根据王教授等人建议,学院经过书面征求意见、与有意见者面对面座谈、最后以召开教师代表会议的形式通过了明年考核方案。既实现了教学科研量大幅提升,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部分指标,方案得到了老师和校长的认可。
“不同意您的意见,不是对您工作的否定”
学院里还有一名“意见领袖”——前两年从学院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李教授。李教授非常认真负责,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在师生中享有很高威望。
这时,学校搞起了教学督导,小莫便向院长建议,学院教学督导组长就由铁面无私的李教授担任,由他不定期带队到课堂听课,一周听16节,师生都不敢怠慢。小莫还推荐李教授当上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教师,常到外地去充电。
不过,对这些“意见领袖”,并非一味地“迎合”。当他们工作中存在问题时,作为分管教学科研的领导,还得有一说一。
“光这学期,我就说了李老师三次。”小莫告诉记者。第一次是,有学生反映李教授听课时在后排抽烟,把课堂搞得乌烟瘴气,经了解属实,由小莫代表院长对李教授进行了诫勉谈话。第二次是,李教授忍不住当堂对授课老师进行指导,不符合督导有关规定。第三次是,有教师讲大数据理论,延展得很开,光背景就讲了四节课,李教授不以为然,给出刚及格的评分,教师不服,认为背景非常重要。
“我找到李教授时,他情绪激动,说不支持他工作,吃力不讨好,不干了。我说不同意您的意见,不是对您工作的否定。而是我们要鼓励对新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最后,还是把他说服了。他放下了面子,找当事老师进行了沟通。”
文/李天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