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创新驱动探究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06 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次进行部署,把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这一论断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的诠释。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另起炉灶,而是传承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发展离不开历史,创新离不开传统。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说到底就是千物万象融为一体的圆觉文化,它对创新驱动发展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能量。目前,许多学者对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多是从技术层面进行解读和阐述。从传统文化中认祖归宗更有利于对创新驱动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为此,本文旨在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智慧的高度自觉,进而转化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能量。
一、根植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的创新基因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世界现象虽纷纭复杂,但贯穿其中的本质是道,是打开众门的法宝。既然道生万物,那么一切的创新也是由它生出来的,所以创新有道,道有多高,新有多新。这里要根植的创新基因,就是指能够打开“众妙之门”的创新元素“道”,它是宇宙赐予人类的瑰宝,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原理、真理、规律等,它更是浸透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科学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知和准确把握,它与习近平在2016 二十国峰会上提出的包容可持续发展具有本质一致性。天机开泄,“本立而道生”,人们可以通过“道”来入道。创新之道,当先有本。当我们把新生事物的源头活水找到并把未生事物的可诞生原理弄清弄明,更新事物也就道法自然应运而生了。当思维意识与“道”相符,创新者就能“入道”、就能创新。因此,我们必须根植这种“道”的创新基因,这是启迪思维与智慧,引领思考与创新的核心元素,是创新者固本培元、聚道凝理的战略工程。
二、传承开疆拓土、人定胜天的创新理念
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的论点,即“人定胜天”的思想。子思在《中庸》里说 “至诚可以前知,至诚可以通神。”这都与中国古代《五行》、《周易》、《孙子兵法》等专著所透视的,强调人如何去顺应、去克制、去巧借万物来赢得胜利的思想相一致。从中可见,创新理念的产生来源于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实际需要,是因时因势、应运而生的。它包含不畏艰难、战胜一切、勤劳勇敢、敢于开拓的意识,也包含至真至诚、人定胜天的思想。当前,创新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深水区,需要积极营造面对当前国内外环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用至诚心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大破大立、大智大勇,永不僵化、永不止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让新愿望得到鼓励、新动力得到支持、新举措得到尊重,形成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出新理念光荣的鲜明导向。这正如习近平在杭州峰会上,为世界经济不振这个根本原因把脉会诊,从传统文化《国语·晋语四》中开出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治病良方。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理念的智慧,是人类未来发展之真经、之真理,是从根本上造福世界、造福人类的真智慧、大智慧。
三、弘扬敢为人先、其命惟新的创新精神
史籍《礼记》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记述,充分表达古人求新贵新的传统理念及对创新精神的不懈追求。“日新又新,其命惟新”的创新精神,是华夏振兴与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民族守望与发展的根基。它不仅是写在经典上的文字,更是生活中的笃行。现今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实例:蒙牛实业本部总经理杨文斌,发现人们购买整箱牛奶时搬运起来很困难时,想到这不利于销售,他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法子,寝食难安,苦苦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就在他购买一台 VCD 往家拎时拎出了灵感,从此牛奶的包装箱上也安装了这样的提手,这个创意使蒙牛当年的销量大幅增长。这个事例说明,创新精神何其重要,我们光有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执着的信念和毅力,让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施展,这就是笔者要阐述的创新精神。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我们知道,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文明到载人飞船的今日壮举,每前进一步都凝结着创新者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锲而不舍,靠的就是这种创新精神。我们要不断地寻求、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自强不息、崇尚创新、誓为创新的志气;愈挫愈奋、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勇气;勇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豪气。让创新精神融入身心血液,成为激励我们的自觉行动。
四、永葆无所畏惧、海纳百川的创新胆识
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让人作为、砺人胆魄、催人进取的思想,给人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胸怀和勇气,去认识世界、探索真理。如《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孝经》言:“天地之性,人为贵。”老子《道德经》言:“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孟子·尽心上》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大天而思之”,“思物而物之”。荀子《性恶》言:“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这些重视人发挥内在力量的言论,尽管有些片面夸大主观因素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尊重人的价值,激励人的行为,通过人的思维、唤醒天赋观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的思维意识,就是中华文明从燧人钻木取火的初探到遨游太空的娴熟而传承至今的创新胆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人类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神话故事,曾引领了历史上的“胡服骑射、百家争鸣、秦皇一统、丝绸之路”等大胆革新、誓死鼎新扭转乾坤的经典事件,也推动了现今“嫦娥奔月”、“神州飞天”、“蛟龙探海”、“北斗织网”的科技变革。正如习近平在 G20 峰会所倡导的“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创新胆识是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车轮,是滋补中华民族创新胆识的天然营养剂。(朱志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