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与互鉴---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关系探讨

  • 来源:云梦学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2 16:50

摘 要院儒、释、道三教自古存在相互借鉴、融摄的传统。 至北宋,野三教融摄冶的思想趋势更加明显,并开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宋代著名僧人永明延寿倡导三教融合,为处理三教关系提供了有益参考曰佛教在心性论、本体论方面的理论优势是宋儒借鉴佛教思想的重要基础曰儒佛理论在思维方式、理论架构等方面的较强共通是双方互鉴、融摄的根本前提。对理学与佛教思想交融关系的探讨,可以为宋明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宋儒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以及文化间的交融与互鉴等提供重要启迪。

关键词院宋儒曰理学曰佛教曰融摄曰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院B244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6365(2017)06-0020-05

秦王朝于公元前 221 年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自此,野群居生息于同一版图,沐浴寝馈于同一文化, 以中国人治理中国疆土, 发展中国文化,盖自此始大定其基础冶 譹訛 。 秦之后,中国历史一直处于分合相因、治乱相济的循环更迭状态曰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群雄争锋,以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譺訛 。 唐五代皇室宗亲乱政失德,官僚阶层野人无廉耻冶。人欲横流不仅给社会带来极大恶果,导致生灵涂炭,而且使民众的价值观沦丧殆尽。 及至北宋政权建立,终结束唐五代以来这种混杂局面,然而,赵宋政权实面临比前代更复杂、 更严重的诸多问题。 正如邓广铭所语院野就其政权本身来说,所继承的是五个短命王朝,即在五十三年时间内,改换了五个朝代和八个姓氏的十三个君主。冶 譻訛 而上述关系到民众安身立命的思想文化危机是尤为迫切、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譼訛 。 同时,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自汉魏至唐末宋初,经学衰微,玄学佛学兴起,佛道二教的挑战愈演愈烈。 由此,提高儒学自身能力以排斥佛老, 重振儒学权威以承续自、舜以来之 野道统冶,进而重整道德规范、伦理纲常,为民众寻找安身立命之精神支撑曰树立社会公正意识,节制人欲,维系社会稳定及社会正常运转自然,成为摆在宋儒面前的现实课题。这促使宋儒在立足儒家本位的基础上,对佛、道进行内在的借鉴、吸取,构建起新的道德形而上的理论思维形态。

野三教合一冶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 成书于汉末或三国之时的叶牟子理惑论曳即已提出儒、释、道三教一致论,唐初王通提出野三教可一冶的主张,唐代吴筠、杜光庭等人亦主张儒、释、道之融合,以致野三教合一冶 成为自隋唐以来中土思想界的重要学术倾向。 至宋代,鉴于宋初政治开明、思想开放、学术创新、和合三教的社会风气,以及儒、释、道三教各自的独特优势,野三教合一冶之呼吁已不单停留于口号层面, 而开始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上,野三教融摄冶的思想趋势日趋明显。就佛教而言,野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冶,作为外来宗教,佛教自以野格义冶方式进入中国,就已开始向中国文化靠拢。禅宗之形成,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曰宋代禅宗更是注重借鉴儒家人伦日用的指向,融出世超越的高明境界与现实生活为一体,将修行贯彻到劈柴担水、行住坐卧之中。宋代道教则是既注重学习佛教的宗教形式与精深理论,又重视学习儒家的野现实性冶。儒家方面,汉唐儒者过于注重注解训诂,以致儒学出现暗而不彰的局面,韩愈、李翱希望通过批判、借鉴佛学而重建儒学理论体系,但未能上升到本体论高度,难与佛学精湛的思辨体系抗衡。宋初三先生的排佛亦未能触及佛教的义理体系层面。 至周敦颐、张载等理学家,始对佛教的本体论、心性论等精深思想进行内在式、吸取性借鉴。 对于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这种互融互渗之文化现象,诸儒及历代专家学者多有评述 譽訛 。另外, 北宋译经院 譾訛 的设立及任命高官任润文官 譿訛 的做法,使得上自王公巨卿,下至走卒贩夫,无不谈佛论禅,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士大夫对佛学的了解与认知,增强了佛教在士大夫阶层及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 宋代著名僧人永明延寿(904-975)、赞宁(919-1002)、孤山智圆(976-1022),以及云门契嵩(1007-1072)等倡导三教融合,对三教关系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讨论,从而为处理三教关系提供了有益参考,为儒佛二教思想之间的互相借鉴、吸收提供了理论铺垫。 同时,宋代野疑经惑传冶的社会风气,以及由注解训诂至义理诠释的学术转向,某种程度上成为宋儒借鉴、吸收佛教思想的客观有利条件。

关于唐代儒佛各自之理论体系境况,诸儒曾有过评价。 叶扪虱新话曳之野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冶即是对此段时期儒学式微、佛教兴盛状况的描述曰二程及朱熹亦对儒者由野词章记诵冶转至释老之门的原因有所阐释 讀訛 ,其大意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汉唐儒者的一味注解训诂已造成儒学野道术隐晦冶院内容贫乏、缺乏新意、义理思辨水平不高,以致儒门欲求新意者,只能去佛道二门寻找。 笔者认为,汉唐之重训解、轻义理仅为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儒学自产生以来,一直未在本体论、宇宙论层面形成系统、严密的形上逻辑体系。首先,关于心性本体的建构,传统儒学中并未有明确且一致的答案。 孔子的野性相近也冶、孟子以人之野恻隐之心冶等道德情感作依据确立的性善论、荀子以人对食货之类的贪欲作根据确立的性恶论,都局限于即情言性,皆没有建立一个超越现实情感之上的形上本体。故佛家贯以批评儒家传统的人性善恶论只是停留在情欲的层面, 没有触及人性本身。至于中唐韩愈、李翱的性情说,由于缺少理论依据及相关论证,亦终无法与佛教心性论抗衡。其次,宇宙论、天人关系方面,鉴于唐代儒学暗而不彰的局面,柳宗元、刘禹锡曾对此作出积极回应。 然而,较之前人,柳宗元、刘禹锡之天人论及宇宙观亦未能在理论上有较大创新,未形成缜密、系统的论证,所以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为回应宋初佛道二教的挑战, 重树儒学权威,北宋儒者开始从根本处着眼, 借鉴佛教在本体论、心性论方面的较大优势及其精湛的思维模式,吸收佛教的两层存在论,肯定超越性体的存在,由传统的以野善冶与野恶冶论性、以野情冶论性转变为论述性体本身曰并由形上本体角度论证野道德性命冶,以此来充实儒学内容,提高思辨水平。陈植愕在其叶北宋文化史述论曳中对后来宋儒这种野出入佛老冶要要 要 既多方面吸取、借鉴,又极力批判佛教的现象曾有过评述院野在宋学进入繁荣期以前,佛徒原有性理之学方面的优势可以骄傲,其不晓世事的弱点也就被掩盖住了。 如今心性义理方面的精髓已被王、关、洛、蜀诸学吸收殆尽, 释氏也便只剩下佛教的奢侈形式、迷信内容和不问世事的缺点,两相比较,自然要相形见绌了。 自韩愈在唐代中期发动排佛斗争以来,儒者日思夜想的重新独霸天下的局面,至此终于出现。冶 讁訛 野平心而论,佛学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假如避开人家的长处,专攻短处,或者拿人家的长处当作自己的武器去攻打对方的短处,那自然是稳操胜券了。宋学繁荣期把排佛斗争扩大到佛学领域之后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不仅在于使用了前者,而且在于同时使用了后一种手段。 冶 輥輮 訛

前文已述,鉴于北宋三教融摄的社会背景及佛教在心性论、本体论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故宋儒对佛教相关思想多有借鉴。 然笔者认为,北宋五子出入佛老几十年, 以及其时理学家亦多有佛教经历,其最根本原因在于儒、佛二家在思维方式、理论架构,以及修心养性、安身立命、稳定社会秩序、树立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强共通性。这也正是在儒、释、道三教融合过程中,理学于继承儒学基本精神前提下,对佛教的本体论、心性论及其思辨方式进行如此多吸收与借鉴的原因所在。 而且,这也解释了胡适等诸先生关于此现象的评价。 胡适于叶几个反理学思想家曳中即断定野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家、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冶 輥輯 訛 。任继愈在叶佛教与儒教曳一文中指出院野佛教、儒教有内在继承关系,所以佛教经过儒教加工改造后,好像被打败了,衰落了。 实际上,佛教的宗教的修养方法, 特别是心性之学的修养方法在儒教中合法化,成为主静、主敬,禅定成了静坐。 冶 輥輰 訛 张立文认为,理学本身就是野儒、释、道三教长期冲突、逐渐融合所创生和结晶出来的和合理论形态冶 輥輱 訛 。道、佛、儒三教中持野三教合一冶观点之代表性人物亦多持此观点,现分别述之。

道教方面,杜光庭曾言院野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为尊,亦不以象教为异,亦不以儒宗为别也。 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 冶 輥輲 訛 他认为,儒、释、道三家由于各自基本立场、价值观的差异,以致形成不同的说法、修习方式,然从野至道冶立场上而言,三教乃殊途同归,道通于一。陈抟亦认为,孔子乃正心诚意以修身,老子为炼心养气而生身,佛教则是通过明心见性以悟身,故最完善、圆满的修习方式乃合三者为一。輥 輳 訛

佛教方面,契嵩常年潜心研习并对比研究佛儒二教, 其在首次上书仁宗皇帝时即已阐明这个问题院野若夫儒经有与佛经意似者数端, 含而蕴之,若待佛教而发明之。然意密且远,而后儒注解牵于教,不能远见圣人之奥旨。岂非传所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今试较之,亦幸陛下垂之学者。冶 輥輴 訛 契嵩已经注意到,儒家典籍中包含与佛教内容相似之处,然鉴于时儒受注解训诂等为学方式所限,儒者并未能深探圣人玄奥意旨, 故其认为儒者如能借助佛教思想对此加以发挥,必会使这些思想更加深刻。同时,契嵩结合佛教思想,将自己的部分见解呈示仁宗,并希望仁宗皇帝将此宣示天下学者。其中即包括契嵩认为叶中庸曳之野诚冶野性冶,叶周易曳蕴含的宇宙观、本体论等与佛教存在通贯之处。 另外,契嵩还于叶辅教篇曳中将佛教之野五戒冶野十善冶比附儒家之仁、义、礼、智、信,后于叶寂子解曳中对此观点又有提及院野吾佛有以万行而为人也,今儒之仁义礼智信,岂非吾佛所施之万行乎钥 冶 輥輵 訛 野儒所谓仁义礼智信,于吾佛曰慈悲。 冶 輥 輶 訛 强调佛之野五戒冶野十善冶与儒之仁义礼智信意旨相同,皆能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孤山智圆(约 960-1030)亦是在其叶闲居编曳中将佛教野中道冶之义与儒家野中庸冶之道比较,认为二者野言异而理贯冶,儒家为野饬身之教冶,佛教为野修心之教冶,二者野共为表里冶。 元代明本大师亦认为野儒之道,治心者也,修心者也。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 治与修,渐之之谓也曰明与悟,顿之之谓也。 心,一也。 噎噎使吾佛言入世之道,亦不能忘耶正心诚意爷之说也。使孔子言出世之道,则逆知其不能外吾耶心空圆觉爷之旨也冶。 輥輷 訛 其认为儒佛会通之根本在于存在同一野心冶,明心与悟心,治心与修心,皆为源于此 野心冶 本基础上之 野末冶。 雪岩祖钦 (约1218-1287) 也曾言院野吾佛氏所谓正法眼藏,孟子所谓浩然正气,孔氏所谓一贯之道。 以是融会儒之与释,虽门户不同,道之所在只是一也。 冶 輦輮 訛并且认为院野窃观圣人之道, 与如来之道同一道也,未尝二也。 冶 輦輯 訛 祖钦在强调儒佛形上之野道冶同的同时,亦对二者野修心见性冶之现实功用层面的共通进行阐释。

至于儒家,北宋儒者中,王安石(1021-1086)与佛教关系比较密切,从其著述中,我们可看到其对叶圆觉经曳叶坛经曳叶维摩诘经曳叶楞严经曳 等佛教经籍都非常熟悉。 可以说,虽然贯穿王安石一生的思想主线是儒家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其儒家思想是借助佛教方式来落实的。 见王安石与神宗对话院野安石曰院耶臣观佛书,乃与经合,盖理如此,则虽相往远,其合犹符节也。 爷上曰院耶佛,西域人,言语即异,道理何缘异钥 爷安石曰院耶臣愚以为苟合于理,虽鬼神异趣,要无以易。爷上曰院耶诚如此。爷冶 輦輰 訛 野理冶自韩非将其作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规定性以来,及至宋代, 已成为人们接受某种建议或学术思想的根据。鉴于王安石已注意到儒佛思想之间存在的共通性,故其以野理冶判断佛教是非,以是否合野理冶为佛教的存在寻找合法性曰 南宋心学家张九成(1092-1159)亦对佛教颇有好感, 经常以佛教教义阐释儒家义理,其曾言院野此诚既见己性,亦见人性,亦见物性,亦见天地之性。 冶

輦 輱 訛 朱熹对此曾予以评判院野愚谓经言,耶惟至诚故能尽性爷,非曰诚见而性见也。见字与尽字意义迥别,大率释氏以见性成佛为极,而不知圣人尽性之大,故张氏之言每如此。冶 輦輲 訛 朱子认为,儒家讲野至诚尽性冶,野尽性冶与野见性冶明显不同,若至野见性冶,方需格物穷理之功夫,故其认为,张九成上述思想源于佛教之野见性成佛冶观点。 笔者认为,张九成这里确是用佛教教义来诠释儒家思想, 其认为,既然依儒家看来,野诚冶为主体精神之最高境界,则据禅宗野即心见性冶之理,野诚冶如何不能见野人性冶乃至野天地之性冶钥 可见,张九成在此借助禅宗义丰富了儒家之野心性冶内涵,并对其作了创新诠释。 又见叶横浦学案曳院野佛氏一法,阴有以助吾教甚深,特未可遽薄之。 吾与杲和尚游,以其议论超卓可喜故也。 其徒宁得皆善,但吾甥所见者,其徒之不善者耳。 冶鉴于张九成之外甥未能理解佛教义理与儒家思想相得益彰之境况,张九成要求其勿要为外相所惑, 要对佛教作更深入的研究。 南宋大儒陆九((1139-1193) 亦曾对佛儒关系有过评价,叶语录上曳曰院野刘淳叟参禅,其友周姓者问之曰耶淳叟何故舍吾儒之道参禅钥 爷淳叟答言耶譬之于手,释氏是把锄头,儒者把斧头。 所把虽不同,然却皆是这手。 我而今只要就他明此手。 爷友答曰耶若是淳叟所言,我只就把斧头处明此手,不愿就他把锄头处明此手爷。先生云院耶淳叟亦善喻,周亦可谓善对。 爷冶刘淳叟主张异路同归,野至道冶 为一,野斧头冶野锄头冶 皆为明此野道冶之工具,二者互有参差曰其周姓朋友则以反佛者自居。陆九(对刘淳叟的譬喻表示认可,可见,其亦主张学野道冶之人,不应以佛、老、儒之名为界,应以野道冶之优劣为界,以是否合野理冶为界。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道家、佛教,还是宋代理学,其建构自家理论体系都是以探求人生最高真理及认识宇宙世界为根本出发点的。道家引导人们通过炼心养气以认识野自然冶,佛教主张人们通过体悟野自心冶以见野佛性冶,理学则是探讨人们如何通过涵养省察以认识野天理冶。鉴于三者在终极指向上的某些相似性,故儒、释、道三家在具体理论思想、概念范畴及修习途径上存在诸多一致,这无疑成为包括宋明理学奠基者北宋五子在内的理学家借鉴、吸收佛教思想之最重要的前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