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与数字中国建设

  我认为,数字中国的实际存在形态是实体中国的数字镜像,数字政府的存在形态是实体政府的数字镜像。数字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能够质量更好、速度更快、走得更加稳健。数字政府的目的在于使政府日常的工作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够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再向前走一步是能够使我们走向现代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个过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展速度相同,能够走得更快、更好、更稳健。数字政府和数字中国建设的目的是相同的,在未来很长的发展阶段中,数字在国家现代化进程、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它是时代的特征。

  今天的报告将围绕着这个特征来讲,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管理并使用好数字资源的存量;第二,更重要的是规划并发展好数字资源的增量;第三,要像发展生态文明一样,治理好数字生态;第四,创造数字化发展的环境。

  管理并使用好数字资源

  管理并使用好存量的数字资源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包含四个标志性内容:一是能用;二是可用;三是适用;四是好用。

  第一个标志是能用。政府资源信息共享面临着制度和技术上的困难,实际上想用的信息得不到、想用的数字拿不到,信息资源是不可用的。所以,管理的第一个标志是把信息资源变成能用的,但能用只是最低标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能用还有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认识、制度、利益造成的。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清楚什么东西不能用,自己部门内的东西为什么不给别人用,别人的东西能用的为什么不让我用,一定要清楚这些缘由,刀子下去才会事半功倍。如果原因不明,用一种行政性命令来试图解决问题,也不是没有问题,但可能是事倍功半。

  第二个标志是可用。所谓可用,数据拿来后,系统能否处理它,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定知道,本部门的存量数据拿出来变成可用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要付出很多工作量,可想而知在面临司局不同系统的时候,是一件更复杂的事情。存量数据的直接使用是存在问题的,在跨部门时,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名词下,要考虑怎样才可使用。对于政府信息化和政府的CIO们,要认识到能用和可用这两个最低标准是目前面临的困难,得到他人的数据仓库信息却不能直接变成想要的结果。

  第三个标志是适用。所谓适用是自己的系统在使用数据时,不仅是数据本身要可用,还要进一步使得操作时效率是相同的,与自己的数据库相同,无论是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数据,操作的流程是相同的。这些信息资源的处理主要是技术性的处理,技术性处理要做得好,否则效率会大幅度降低。

  第四个标志是好用。你可以有更加有效率的算法和模型,真正和你的目的连接起来,这才是好用。

  对存量的管理和使用极其重要,并且非常浪费财力和时间,难度很大。所以,要将数据资源管理好并使用好,并不是简单的数据集中。我们一定要知道做一件事背后的目的,朝着目的走,而不是朝着概念走。

  规划并发展好数据资源增量

  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还是社会发展,对于政府各项事务而言,目前真正的主要矛盾是缺数据,而不是共享问题。例如税务工作,应收尽收是税收的根本目的,想要达到根本目的,要确认税源是否清楚。在同一个地方,相同的企业生产相同的东西,为什么交税是不同的?所以必须要有数据支撑分析。对于气象部门,目前气象预报短期内还算精准,长期还是不准确的。如果到不同场景下,会发现即使短期还存在很多差距。这些差距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局部时间段内,我们得到的数据精度和预报模型的要求不吻合。当政府工作向前进一步发展时,已有数据已不能支撑目的要求,所以要规划并建设好资源增量,要真正围绕部门、整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事项。

  以上事情均准备好后,还需要关注信用体系建设,究竟用什么样的数据才能正确地划定一个自然人是一个法人,他的信用是什么样的?从该角度出发规划发展,再过若干年数字资源的质量将会很高,它对事务的支撑能力也大幅提升。在不做规划时,数据是有时间序列的,只有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规划,是不能长期使用的。所以从今天开始,一定要能全局则全局,不能全局就局部,要考虑未来主要面临的问题,把数据建设好。

  治理数字生态

  当前,在数字环境下,我们已经关注到了一些问题和危害。但就像我们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一样,不能等环境污染到严重程度再去治理,现在一定要把数字生态的治理提出来并解决好。

  数字生态的治理需要每一个个体、自然人、法人以及每个组织机构,把数字生态治理变成自己的事情。如同在自然环境中,我们每个人要不做污染物的创造者,约定成一种秩序,按照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组织机构的数字治理与个体有些不同,数字在从收集一直到处置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该要能够治理好,而不是听之任之。有些机构听之任之,看起来好像是犯罪行为,如果在管理、技术手段上真正做到有效治理,就能有效抑制这种“犯罪”行为。对于社会而言,需要更加理性的规范,要有法律、制度和规范来使得数字生态的治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目前,这方面的治理缺口确实很大。

  创造数字化发展环境

  第一是认识。IT人都能感受到数据是资源,要管好和用好,但在实际工作时却没有用到。所以要创造环境,认识是最重要的。材料、能源和信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资产,嘴上讲然后在制度、法规上没有落实,原因就是认识。在这样的重大变革中,认识不改变就会吃亏,所以需要及早重视它。

  第二是制度。在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建设中,制度始终是面临的困难问题。制度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制定的,没有很多矛盾、冲突、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依赖制度。大家要转变认识,认识改变后,需要有新的制度来适应它。那么制度的问题要由制度的力量来解决,我们要影响有能力转变制度的人,让他们认识到要转变制度。

  第三是标准。在物理世界,产品都有相应的标准,由工具进行生产。而数字同样需要标准和工具。标准要按照第一部分讲的能用、可用、适用、好用来制定,不是为了标准而标准。如今关于数据信息的标准有很多,但是能用在这四个阶段上、逐步向前走的标准却很少。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解决问题,使数据能够变得能用、可用、适用、好用,而不是为标准而标准。

  第四是工具。无论是对存量还是增量的治理,在最初使用的环境中,要让它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一定要有工具,没有工具是肯定不行的。而且还要创造很多新的工具,现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已经与过去不同。目前,是通过感知和系统运行直接得到数据,把数据变成现在可用、今后可用的高质量数据,需要我们使用工具并创造工具。

  总之,数字政府和数字中国建设一定要真正围绕目的和数字本身,不要从概念出发。要改变思维的依赖,不要先把概念放到最大化,围绕概念做什么,而是要从对概念的思考回归到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我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大家!

  (根据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第十二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上作的报告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北京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 杨学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