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固守中的云南蒙古人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7-03 09:27
蒙古族,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5300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这里群山环抱,杞麓湖碧波涟漪,湖畔阡陌纵横,稻花飘香,青松翠竹掩映着村落;蒙古族人民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一个似乎只应该骑着骏马,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生存环境连在一起的民族,数百年来,如何在远离本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异地他乡自成一个小社区,经历了由游牧到捕鱼,再到农耕的变迁……
寥寥几笔带过750年
落籍云南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历史沉淀。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蒙古军自宁夏六盘山出发,经甘肃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大理。公元1254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继续征服其余未降部落。1255年,兀良合台先后攻取了滇东北不花合国、阿合因、滇东、滇北及通海、建水一带。元朝统一后,留下了众多蒙兵屯守,一部分官兵就居住在今天白阁村后的凤凰山上。公元1381年,名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汇聚在杞麓湖西岸,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
从最初时候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到后来成为被统治者,这中间的角色转换,这中间的种种为了适应对于一个成了社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一定是个很精彩的故事。他们能够以蒙古族的身份存在下来,发展起来,似乎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云南人的厚道,宽容。
有时候,我会把定居在通海的这一支蒙古族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远离了家乡外出谋生的人,这750年的经历当然是很厚实的。
社会变迁中的民族文化
由于长期社会历史变迁的缘故,兴蒙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现状呈现出种种颇具意味的特色。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这一具有独特意义的民族文化,已经先后受到中外一些文化学者和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
蒙古族本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兴蒙蒙古族远离蒙古草原的母体文化已达700多年,语言和文字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文字已完全使用汉字,语言则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云南蒙古族语言”。据有关专家称,这种语言属由多种民族语言融合而成的“混合型”。文字方面,最近一些年来,兴蒙乡曾多次派人到内蒙学习蒙文,但现在主要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书写标语等)使用蒙文。
白阁村隶属兴蒙乡,离通海县城很近,约10公里。车往玉溪方向开,路边有兴蒙乡的路标。进入白阁村的地界,沿途都能见到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女子。在这里,连路边的饭店也是双语的,左边写着汉字,右边写着蒙古文。越接近白阁村,这种显得有点突兀的蒙古风情就越浓。
白阁村口立有一块纪念碑,碑文记载着白阁村蒙古族的来历,纪念碑后写着20个烫金大字:“南陲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土。”白阁村距离草原千万里,而这里的蒙古族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由此可见一斑。在纪念碑顶,塑有骏马一匹,昂首奔腾仰望北方。村里的老人说,骏马朝北,再次代表了他们对北方草原的思念。明代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到来,他们汲取了汉族的文化。直到现在,这些蒙古族仍讲一种发音奇特的语言,不容易听懂,有些像当地彝族的口音。和村里人搭话,他们讲的是地道的通海话。我问他们会不会蒙古语,他们说,白阁村的蒙古语叫“咔卓语”,是这里的蒙古族人民在和各民族的交流中产生的新语言,“咔卓语”是傈僳、哈尼、彝、汉、蒙五种语言的综合体。“咔卓语”,仅在兴蒙乡的5000多名蒙古族人中通用。
在寺庙方面,相传这里的寺庙曾经不少,最有特色的是一所阿扎拉神庙,但经过百余年的天灾人祸,已基本被毁坏。转遍了村里所有的巷子,我们来到了“三圣宫”。“三圣宫”位于白阁村与下村之间的半山腰上,南望螺峰,北倚凤凰山左翼下。清同治年间修建,红瓦红墙。在云南,一个稍有历史文化的村庄,“三圣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白阁村,“三圣宫”供奉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其后代蒙哥、忽必烈的塑像。“三圣宫”里平日人迹罕至,由一扇大门锁着。推门而入,里面是一个院子套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木格子门窗上雕刻着蒙古先民的远古图腾。一楼是“元帅府”,里面摆着数十块碑刻。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碑刻,有的记载着这个民族从草原到高原的迁徙史;有的记载着首任元帅阿喇帖木耳和元帅旃檀的事迹。二楼是供奉“三圣”的地方,成吉思汗居中,蒙哥居左、忽必烈居右。
白阁村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这里不光有着他们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等人千秋万载的怀念,还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村庄。在白阁村和“交椅湾”之间,筑有“三教寺”。该寺历史悠久,是元至正年间,在元帅阿喇帖木耳的倡导下,驻下村的官兵筑孔圣殿,建学立师,并在殿前筑有精致的石币库。其殿毁于明洪武年间。明嘉庆年间重建了一座佛、道、儒为一体的大寺院,取名“三教寺”,清光绪四年重修。
蒙古族能够在通海杞麓湖畔安家延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年元军驻扎的曲陀关周围,居住着大量彝族,由于随军妇女少,大部分蒙古族士兵娶了本地彝族媳妇。这些彝族妇女把自己的语言、歌舞和服饰带到了蒙古族中,让蒙古族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轻易地本土化,躲过了灭族之灾。服饰也吸收了彝族服饰的一些花样。他们的“跳乐”歌舞,简直就是彝族歌舞的变体。汉族的观音、鲁班和关公等等,也成为他们心中的神。从长相外形上看,他们与云南原住民无二,典型的阔脸细眼单眼皮的蒙古人已经很少见,在这里寻找蒙古草原的气息,比在大山里寻找大海的气息更难。
岁月流逝,这些马背上驰骋万里、弯弓射大雕的骑士后代,在这片有山有水有树的高原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变成了渔民和农民。现在只能在妇女的服饰和残留的只言片语中,勉强嗅到一点草原的气息。他们像断线的风筝,飘到了一片完全陌生的红土地上,历经种种艰难困苦,成为了这片山水的主人,过上与祖先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饮食方面, 他们已经完全本地化了,习惯与通海一代的汉、彝等民族相差不多。问到村里的男女老少,他们都能明确地告诉你:他们是蒙古族。他们很为自己是蒙古族而自豪。民族的认同,血脉的贯通,现在看来没有问题。幸运的是,兴蒙乡的妇女,不管年老年幼,都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饰,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兴蒙蒙古族男子的服饰现在已经完全汉化(据说在20世纪初,仍穿长袍,扎腰带,与北方蒙古族相似),妇女的服饰则很有特色,上装一套3件,颜色不同,长短相间,俗称“三叠水”,腰间扎一布腰带,服饰的不少细部和花边图案还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痕迹,头饰则分别为婚前的凤冠和婚后用的包头“聪兀丝”,此头饰似有受云南少数民族影响的可能性。过去的蒙古族妇女都会做自己的民族服饰。她们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式样做,立领,胸襟上镶银扣,也有了一些变化。过去的蒙古族衣服要长得多,一直到膝盖,后来因为要下水打鱼捞虾,就短了,现在的衣服更是越来越短。她们认为这是现在的时尚,穿着方便劳动干活。
传统节日是对草原最好的思念
虽然离开了草原几百年,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白阁村依然保持着蒙古草原的传统节日。最为热闹的是“那达慕盛会”,那是蒙古族最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蒙语的意思就是娱乐或者游戏,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盛会。白阁村的“那达慕盛会”中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射箭,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和激情飞扬的篝火晚会。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村里有个“忆祖节”。男女老少都要会聚到“三圣宫”祭祖,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并追述蒙古族落籍通海的历史,通过这种怀念祖先的方式,代代传承。目前,白阁村的祭祀活动由赵为松老人主持。以前是人民教师的他已经退休赋闲在家了,去拜访他,请他为我们梳理一个民族的历史。他从一个牛皮信封里翻出一沓纸,再从中拣出一张黄纸,再逐字给我们介绍。后来,我发觉那张黄纸竟然是他在“忆祖节”上的祭文。祭文深情而哀伤,末尾处这样写道:“历史让我们离开草原七百五十余年,但我们的血脉里流着蒙古族人的血,永远不会忘怀我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太祖、曾祖成吉思汗、蒙哥汗、忽必烈、阿喇帖木耳及所有征战捐驱、牺牲在云、贵、川、杞麓山的完颜卜花等各路将士,我们永远怀念你们。”
在白阁村,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四月初二的“鲁班节”。这来源于这里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鲁班是木匠、石匠、泥瓦匠的祖师,而白阁村的蒙古族人的手艺就是从鲁班那里学来的。流传在当地的《鲁班和旃班的故事》中讲到,旃班是鲁班的蒙古族弟子,四月初二是鲁班向旃班传授《木经》的日子。
传说归传说,而现实中的白阁村,也确实是个能工巧匠辈出的地方,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这里的蒙古族技艺精湛,在国内外留下了许多建筑工程精品,如通海古楼聚奎阁、秀山古建筑群、蒙自四角楼、开远弥勒寺、昆明西山公园、翠湖卢汉公馆等。由于多年来有“鲁班节”这一传统节庆的不断提升,兴蒙蒙古族的这一传统技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坐在这些其实已经“云南味”十足的农户家里,与他们交谈着,却总是免不了想用心捕捉某种与草原有关的气息。700多年过去了,这些远离了大草原的蒙古人,与他们远方的同胞已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牢牢记住了他们的祖籍在蒙古草原,他们的祖先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76年,当第一批内蒙古的学者到这里调查时,人们惊异地发现目不识丁的老人们居然能那样清晰地讲述几百年前元朝的历史、元朝的先人以及元朝的遗迹,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令人潸然泪下。在历史的长河中,元朝统治中国的历史只是短暂的瞬间,对于蒙古族本土的人们说来,之后经历的社会变迁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对于被这段历史抛到遥远的异土他乡的人们来说这段历史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段历史是他们生活的重大转折,各种碑文都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因此,无论他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异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文化传统怎样地更新和发展,都有一个根本的中心是不变的,那就是对祖先的追思和对故土深深的怀恋之情。
……
寥寥几笔带过750年
落籍云南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历史沉淀。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蒙古军自宁夏六盘山出发,经甘肃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大理。公元1254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继续征服其余未降部落。1255年,兀良合台先后攻取了滇东北不花合国、阿合因、滇东、滇北及通海、建水一带。元朝统一后,留下了众多蒙兵屯守,一部分官兵就居住在今天白阁村后的凤凰山上。公元1381年,名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汇聚在杞麓湖西岸,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
从最初时候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到后来成为被统治者,这中间的角色转换,这中间的种种为了适应对于一个成了社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一定是个很精彩的故事。他们能够以蒙古族的身份存在下来,发展起来,似乎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云南人的厚道,宽容。
有时候,我会把定居在通海的这一支蒙古族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远离了家乡外出谋生的人,这750年的经历当然是很厚实的。
社会变迁中的民族文化
由于长期社会历史变迁的缘故,兴蒙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现状呈现出种种颇具意味的特色。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这一具有独特意义的民族文化,已经先后受到中外一些文化学者和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
蒙古族本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兴蒙蒙古族远离蒙古草原的母体文化已达700多年,语言和文字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文字已完全使用汉字,语言则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云南蒙古族语言”。据有关专家称,这种语言属由多种民族语言融合而成的“混合型”。文字方面,最近一些年来,兴蒙乡曾多次派人到内蒙学习蒙文,但现在主要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书写标语等)使用蒙文。
白阁村隶属兴蒙乡,离通海县城很近,约10公里。车往玉溪方向开,路边有兴蒙乡的路标。进入白阁村的地界,沿途都能见到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女子。在这里,连路边的饭店也是双语的,左边写着汉字,右边写着蒙古文。越接近白阁村,这种显得有点突兀的蒙古风情就越浓。
白阁村口立有一块纪念碑,碑文记载着白阁村蒙古族的来历,纪念碑后写着20个烫金大字:“南陲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土。”白阁村距离草原千万里,而这里的蒙古族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由此可见一斑。在纪念碑顶,塑有骏马一匹,昂首奔腾仰望北方。村里的老人说,骏马朝北,再次代表了他们对北方草原的思念。明代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到来,他们汲取了汉族的文化。直到现在,这些蒙古族仍讲一种发音奇特的语言,不容易听懂,有些像当地彝族的口音。和村里人搭话,他们讲的是地道的通海话。我问他们会不会蒙古语,他们说,白阁村的蒙古语叫“咔卓语”,是这里的蒙古族人民在和各民族的交流中产生的新语言,“咔卓语”是傈僳、哈尼、彝、汉、蒙五种语言的综合体。“咔卓语”,仅在兴蒙乡的5000多名蒙古族人中通用。
在寺庙方面,相传这里的寺庙曾经不少,最有特色的是一所阿扎拉神庙,但经过百余年的天灾人祸,已基本被毁坏。转遍了村里所有的巷子,我们来到了“三圣宫”。“三圣宫”位于白阁村与下村之间的半山腰上,南望螺峰,北倚凤凰山左翼下。清同治年间修建,红瓦红墙。在云南,一个稍有历史文化的村庄,“三圣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白阁村,“三圣宫”供奉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其后代蒙哥、忽必烈的塑像。“三圣宫”里平日人迹罕至,由一扇大门锁着。推门而入,里面是一个院子套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木格子门窗上雕刻着蒙古先民的远古图腾。一楼是“元帅府”,里面摆着数十块碑刻。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碑刻,有的记载着这个民族从草原到高原的迁徙史;有的记载着首任元帅阿喇帖木耳和元帅旃檀的事迹。二楼是供奉“三圣”的地方,成吉思汗居中,蒙哥居左、忽必烈居右。
白阁村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这里不光有着他们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等人千秋万载的怀念,还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村庄。在白阁村和“交椅湾”之间,筑有“三教寺”。该寺历史悠久,是元至正年间,在元帅阿喇帖木耳的倡导下,驻下村的官兵筑孔圣殿,建学立师,并在殿前筑有精致的石币库。其殿毁于明洪武年间。明嘉庆年间重建了一座佛、道、儒为一体的大寺院,取名“三教寺”,清光绪四年重修。
蒙古族能够在通海杞麓湖畔安家延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年元军驻扎的曲陀关周围,居住着大量彝族,由于随军妇女少,大部分蒙古族士兵娶了本地彝族媳妇。这些彝族妇女把自己的语言、歌舞和服饰带到了蒙古族中,让蒙古族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轻易地本土化,躲过了灭族之灾。服饰也吸收了彝族服饰的一些花样。他们的“跳乐”歌舞,简直就是彝族歌舞的变体。汉族的观音、鲁班和关公等等,也成为他们心中的神。从长相外形上看,他们与云南原住民无二,典型的阔脸细眼单眼皮的蒙古人已经很少见,在这里寻找蒙古草原的气息,比在大山里寻找大海的气息更难。
岁月流逝,这些马背上驰骋万里、弯弓射大雕的骑士后代,在这片有山有水有树的高原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变成了渔民和农民。现在只能在妇女的服饰和残留的只言片语中,勉强嗅到一点草原的气息。他们像断线的风筝,飘到了一片完全陌生的红土地上,历经种种艰难困苦,成为了这片山水的主人,过上与祖先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饮食方面, 他们已经完全本地化了,习惯与通海一代的汉、彝等民族相差不多。问到村里的男女老少,他们都能明确地告诉你:他们是蒙古族。他们很为自己是蒙古族而自豪。民族的认同,血脉的贯通,现在看来没有问题。幸运的是,兴蒙乡的妇女,不管年老年幼,都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饰,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兴蒙蒙古族男子的服饰现在已经完全汉化(据说在20世纪初,仍穿长袍,扎腰带,与北方蒙古族相似),妇女的服饰则很有特色,上装一套3件,颜色不同,长短相间,俗称“三叠水”,腰间扎一布腰带,服饰的不少细部和花边图案还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痕迹,头饰则分别为婚前的凤冠和婚后用的包头“聪兀丝”,此头饰似有受云南少数民族影响的可能性。过去的蒙古族妇女都会做自己的民族服饰。她们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式样做,立领,胸襟上镶银扣,也有了一些变化。过去的蒙古族衣服要长得多,一直到膝盖,后来因为要下水打鱼捞虾,就短了,现在的衣服更是越来越短。她们认为这是现在的时尚,穿着方便劳动干活。
传统节日是对草原最好的思念
虽然离开了草原几百年,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白阁村依然保持着蒙古草原的传统节日。最为热闹的是“那达慕盛会”,那是蒙古族最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蒙语的意思就是娱乐或者游戏,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盛会。白阁村的“那达慕盛会”中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射箭,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和激情飞扬的篝火晚会。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村里有个“忆祖节”。男女老少都要会聚到“三圣宫”祭祖,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并追述蒙古族落籍通海的历史,通过这种怀念祖先的方式,代代传承。目前,白阁村的祭祀活动由赵为松老人主持。以前是人民教师的他已经退休赋闲在家了,去拜访他,请他为我们梳理一个民族的历史。他从一个牛皮信封里翻出一沓纸,再从中拣出一张黄纸,再逐字给我们介绍。后来,我发觉那张黄纸竟然是他在“忆祖节”上的祭文。祭文深情而哀伤,末尾处这样写道:“历史让我们离开草原七百五十余年,但我们的血脉里流着蒙古族人的血,永远不会忘怀我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太祖、曾祖成吉思汗、蒙哥汗、忽必烈、阿喇帖木耳及所有征战捐驱、牺牲在云、贵、川、杞麓山的完颜卜花等各路将士,我们永远怀念你们。”
在白阁村,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四月初二的“鲁班节”。这来源于这里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鲁班是木匠、石匠、泥瓦匠的祖师,而白阁村的蒙古族人的手艺就是从鲁班那里学来的。流传在当地的《鲁班和旃班的故事》中讲到,旃班是鲁班的蒙古族弟子,四月初二是鲁班向旃班传授《木经》的日子。
传说归传说,而现实中的白阁村,也确实是个能工巧匠辈出的地方,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这里的蒙古族技艺精湛,在国内外留下了许多建筑工程精品,如通海古楼聚奎阁、秀山古建筑群、蒙自四角楼、开远弥勒寺、昆明西山公园、翠湖卢汉公馆等。由于多年来有“鲁班节”这一传统节庆的不断提升,兴蒙蒙古族的这一传统技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坐在这些其实已经“云南味”十足的农户家里,与他们交谈着,却总是免不了想用心捕捉某种与草原有关的气息。700多年过去了,这些远离了大草原的蒙古人,与他们远方的同胞已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牢牢记住了他们的祖籍在蒙古草原,他们的祖先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76年,当第一批内蒙古的学者到这里调查时,人们惊异地发现目不识丁的老人们居然能那样清晰地讲述几百年前元朝的历史、元朝的先人以及元朝的遗迹,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令人潸然泪下。在历史的长河中,元朝统治中国的历史只是短暂的瞬间,对于蒙古族本土的人们说来,之后经历的社会变迁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对于被这段历史抛到遥远的异土他乡的人们来说这段历史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段历史是他们生活的重大转折,各种碑文都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因此,无论他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异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文化传统怎样地更新和发展,都有一个根本的中心是不变的,那就是对祖先的追思和对故土深深的怀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