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逆行的快城慢板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7-03 09:31
  中国有一些自定义的“慢城”,这种“慢”和欧洲的“慢城运动”标准相去甚远,是仅指生活节奏、安逸感受、语言速度、族群性格以及那些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一般与工作效率无关,比如成都,比如厦门,还有珠海、扬州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当然就叫“快城”了,香港自是首当其冲。但就是这样一个以快城快节奏著称的国际大都会,竟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慢板乐章,轻轻一踩,回旋于天地之间的又何止是点点滴滴的悠然时光……

  半岛下午茶,低音萨克斯里的倾城之恋

  在香港,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住不起半岛酒店,就到半岛去喝下午茶。

  半岛酒店有一条规定:除了下榻半岛的客人,大堂下午茶不接受任何外来预约。因此,等候喝茶的人在酒店大堂内侧走廊站立排队,已成为香港一景。这其中,不乏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包括影视明星。但半岛拒绝“狗仔队”,严禁在大堂拍照,使得来客可以无忧无虑轻松舒适地尽情享用那美好的午后时光。

  朋友得知我来港,遂请我在半岛喝下午茶。在香港,到半岛喝下午茶是一种身份和情调的象征。

  其实我那位朋友并非爱讲排场之人,也知道我的性格。只是觉着作为地主,非半岛不能表达诚意罢了。我在电话里告诉她,我要写市井的茶楼,写西式的咖啡吧,不是半岛这样的奢华之地。她在那一端笑了,说想喝平民茶,行,明天。今天仍按原定计划行事。

  为了免除排队之虞,我用房号预约了一个座位,顺便问了一下价位:一位英式下午茶套餐差不多300元港币,外加15%的服务费。虽然还不是不可承受,但已是内地至少五六个甚至更多人的茶资了。

  半岛的下午茶有着许多拥趸。不光是明星们喜欢来此悠闲,港府的高官有时也在这儿招待宾朋。还有一些中产阶级分子亦常在此小坐,为的是慢慢梳理那一丝怀旧的情结。偶尔还可以看到穿着光鲜却难说时尚的老妇人,坐在那儿神情迷惘,也许是想借此熟悉的场景勾起往事的回忆,再来半岛重温旧梦。图个新鲜的也有,内地旅游团有人就把这种消费作为景点,特地从下榻的港岛跑来见识一下。再有就是住在半岛的客人请客或被请,纯属偶尔奢侈,慰藉一下紧张疲惫的心。

  我和朋友相对聊着,时不时装出一副慵懒随意的样子,斜靠在舒适的椅子上。大堂的灯光是特地调成这种不明不暗的亮度,蜡烛在一只银盘子里闪烁着,擦拭得雪亮的银质三层糕点架也跟着飘忽起点点荧光。整个大堂没来由地突然沉默下来,原来是乐队正演奏起《过去的好时光》,低音萨克斯的旋律犹如胸腔里滚过一阵闷雷,震得你一杯在握的双手,竟有些颤抖起来……

  白瓷杯里的茶汤浓得有些发苦,恰好抵消了“提拉米苏”逗留在舌尖的那一抹微甜。香浓的咖啡以及烘焙西点的味道,格外柔情,温暖,一如儿时的堂屋间,父亲宽厚而敦实的怀抱,及那青青的下巴扎过来的胡须温暖的气息……

  时间从门童拉开雕着门神的大门中悄然离去,一眨眼一个下午近三个小时的光景就这样流逝。放眼看过去,210个座位依然是座无虚席。乐队除了每周一下午之外,演奏的永远是古典乐曲,不知道是什么背景。我们站起身来,耳边似乎响起《倾城之恋》中的经典对白:“这里是全香港最好的舞池。”只不过,如今已看不见那个令人眩晕的舞会,男女主人翁相拥起舞的场面也只能凭空想象,至于女主角是不是白流苏,感觉已经完全不再重要了。

  肚子饱饱的,感觉虚荣心也是空前满足……

  兰桂坊,愈夜愈美丽

  白天,兰桂坊睡了。

  如同那层级鲜艳的鸡尾酒,口感虽好,却一样可以沉醉。

  兰桂坊的生物钟好像和这座城市特地调整出了时差,于是,香港便有了动和静、快与慢的比对。只有当港岛醒着的时候,你才可以细细端详夜间难以看清的这位睡美人的眉眼。

  早晨的阳光被被不远处中环的楼宇分割成条状,再投影在兰桂坊一带的街面上,宛如后街上那几棵古榕树撩人的胡须。经历了昨夜喧嚣的街区,此时每一间酒吧都紧关着门,仿佛主人外出旅游去了一样的宁静。漫步在附近的游客,三三两两的,不疾不徐,散淡得很,手里大多拿着相机在拍照,和夜间狂欢的拥挤与沸腾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这片街的节日是每一个夜晚,白天因为人流量不足,很多周边外延的其他店铺也懒懒的,要等到午后才会开门,像是戏台上无精打采跑龙套的,要等主角登场才会精神抖擞起来。50多家酒吧餐馆,几乎看不见一处中文店招,那种个性的装修,简易的吧台,狭窄的店堂,洁净的餐具,本色的桌椅,以及暮色四合时才摆放在门口写着饮品甜品的英文告示板,和欧洲、和美洲等异域所见毫无二致,只有那汉字标明的“德己立街”“云咸街”和“兰桂坊”的路牌在提醒你:这是在中国,这是在HONGKONG。

  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兰桂坊的夜市还没有形成现在的规模,更没有成为一种概念。今天,已由过去的一条街、两条街,发展到周边至少六条街,兰桂坊,正成为这一片街区的统称。这个曾因花农兜售兰花而得名的地方,现如今已是香飘内地,到处可见它的复制品。北京的三里屯酒吧街,上海的淮海中路新天地,杭州的南山路酒吧一条街,还有很多城市把一些服务项目直截了当命名为“兰桂坊”的,大多是由政府规划设计,再由开发商大拆大建而成。有的是美轮美奂的现代,有的是修旧如旧的仿古,可其知名度美誉度却始终无法与香港兰桂坊相提并论,不知是什么缘故。我在那儿转悠了很久,发现兰桂坊无论发展到何种规模,自始至终没有拆过一间房子,连所谓的改造都不曾听说过……

  每天傍晚,英国人早年留下来的古董,安装在石阶上的那最后四盏老式煤气灯总会准时点燃,香港夜生活的序幕也由兰桂坊率先开启,肯定也是最后一个落下帷幕。

  香港人说,不懂英语,去了兰桂坊也等于没去。时至今日,兰桂坊的“流通语言”依然是英语。1997年之前,这里基本上都是外国人,现在,中外游客的比例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只不过来这儿的中国人显得非常内敛,不似老外那样外向奔放。暧昧的灯光下,不同背景的人在这里相遇,兰桂坊仅如足球场的大小增加了碰面的几率。擦肩而过的狭小空间蕴藏着都市人的无限活力,而相遇之后究竟是一见钟情爱上了她(他),还是衣服都擦破了也不曾看见火花,同样是由兰桂坊提供了任意驰骋的想象空间。在港剧中,下班后寻求放松的男女主人公,通常都会在兰桂坊不期而遇。倘若当爱情不幸进入倒计时,那就“用谎言把我灌醉,别心疼,再一杯,最好能一次心碎”。都市男女说爱就爱说不爱就拜拜,否则快乐和悲伤从何而来?兰桂坊,自然成了他们缓释压力、排遣寂寞、慰藉心灵的地方,商场和情场各得其所。

  兰桂坊的每一间酒吧餐厅都有一个装饰主题。2001年开业的STORMIES用罗盘、舷窗、望远镜和模型船作点缀,后来有的则喜欢把收藏的各式自行车和散件悬挂在店堂内外,还有的干脆把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酒桶、酒瓶、酒杯以及各式酒壶一股脑陈列出来,实在是独具匠心。

  夜色中,所有人兴致正浓,毫无离意。整个街区弥漫着香水酒水和苏打水的混合味道。远离故乡的外国客人也有难以言表的愁苦,有的喝着喝着就哭了起来。也有情到浓处化不开的,双双拥抱着一言不发,餐桌上排着一溜空酒瓶,此时的酒精成了排解郁结的催化剂。

  夜空开始渐渐泛白,维多利亚湾海面生成的水汽渐渐从高楼的缝隙里弥漫过来,像是薄薄的缠绕着的纱巾。白天如同过江之鲫般川流不息的出租车,此时像归巢的鸟儿,一辆接着一辆停泊在道路的两侧。清扫街面的清洁车开始工作,身着反光的制服在一一收集垃圾。当兰桂坊沿街轰鸣着的音箱次第关闭,霓虹灯和路灯逐一淡出时,那高跟鞋尖尖的后跟便开始陆续清晰地敲打着石子路面,如同内地乡下巡夜打更的竹筒声。附近楼上的市民像听到了熄灯号似的,兰桂坊的一天,便这样集体谢幕了。

  赤柱小镇,你就是那杯鸡尾酒

  赤柱,香港岛紧邻海岸的一个小镇,和维多利亚湾一南一北背靠太平山。当地人说,以前这里有很多木棉树,高大的树上盛开着红色的花朵,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远远看去像是赤红色的柱子,故名赤柱。

  赤柱并不大,步行到各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20来分钟的路程。但就是这短短的路程,一路走来,却能读到许多香港历史的细节。

  赤柱大街东面靠海处,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显得格外抢眼。这座叫美利楼的建筑,整体以花岗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外形给人以非常坚固的印象,顶部是中式建筑的青瓦斜顶,而每一间却是由欧式的大圆石柱相隔,鲜明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堪称香港历史的缩影。拾级而上,高大的回廊里,菱形的拼色地砖,加上头顶的古董风扇,给人以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其实,美利楼最初建在港岛的中区,即由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现址上。以一位英国爵士命名的美利楼,1844年动工时,所有建筑材料均来自菲律宾的马尼拉。1982年,中国银行以一亿元拍得那块土地,美利楼遂被拆解为3000多块,编码封存。历经十多年的尘封之后,美利楼在赤柱重现,并成为今天小镇的新地标。现今美利楼内开设了四家分别经营泰国菜、西班牙菜、德国菜的餐馆和酒吧,其特色在港岛颇受好评。楼内装修也甚具创意,四周放满了巨型啤酒桶和啤酒杯,疑是置身在慕尼黑。露台外的座位更是很难预定,即便是盛夏的午后至晚间,很多住在赤柱和香港的外国人包括欧美旅行团,都会把享受一顿正宗的西式美食看成不可或缺的快意品鉴,特别是当视野开阔的海景尽收眼底,更让人迟迟不愿离去。倘若恰逢薄暮时分,在赤柱大街欣赏日落下的美利楼也是一大景观,美利楼的灯光效果曾荣获“国际照明设计大奖”,美轮美奂的缤纷让人叹为观止。

  在赤柱,还能看到不少像美利楼一样,因城市发展被迁移的历史建筑。在美利楼旁边的闲情坊,矗立着从西环或上环拆解旧楼时保存下来的石柱,部分柱廊上还依稀可辨当年店铺的名字。而美利楼东面正在使用的,是以第12任港督卜力命名的通往香港其他海岛的卜公码头,也是因当年香港岛城区扩建搬迁来的。远远看去,建筑整体犹如一位戴着黑色牛仔帽在海边垂钓的老人,屋顶那一根根弧形拱架和教堂风格毫无二致,黑色的扇形支架配与老式的吊灯,处处彰显英伦风格。

  小镇还有一个外国人很喜欢去的地方,那就是和港岛的女人街差不多的商业街。街道很窄,所有商品都是敞开式的自选,购物的外国人多于中国人。衣物都高高地挑出店面,主要以服饰、纪念品、手工工艺品为主。那些老外很会讨价还价,最后成交价往往比女人街还便宜,很让中国游客自叹弗如。

  日落时分,酒吧街开始掌灯。去往巴士站的路上,经过天后宫。一座已有两百多年的古庙,过去是渔民逃避战火的地方,也是祈求平安的清净地。刚翻新的古庙大红木门上,一对着色鲜亮的门神虎虎生威地注视着前方。一边是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庙,另一边却是欧陆风情的酒吧街,漫步在海边的海滨长廊,一如走进同轨并行的时空隧道。

  所以,漫步赤柱,竟会有和香港格格不入的节奏落差之感。如同一道鸡尾酒,看上去色调厚重,浅尝一口,则滋味别样。而只有傍晚,在残阳如血或是月色迷离之下,这杯色级分明的鸡尾酒,才是渐色洇染、滋味甚浓时分……

  为此,我特地查询了鸡尾酒的解释,权威说法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和饮料混合调制而成的另外一种饮料。因此,把赤柱比作一杯浓烈的鸡尾酒,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