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5%的母婴零售店正在提供非传统母婴商品和服务

中国的母婴零售行业是一个存在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的行业,从初具规模至今也就近 20 年的时间。90 年代初,中国的母婴零售行业开始起步,但只有个别的母婴用品店零星出现,主要销售奶粉、奶瓶等常规产品,且门店面积小,并无规模化可言。90 年代末,一批当前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开始出现,比如爱婴岛、爱婴室、乐友等。

到了 2000 年之后,当时市场上的母婴店产品品类开始变得丰富,整个渠道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各省市陆续有规模不大的母婴店冒出来,但整体产业规模并未真正形成。

中国母婴实体零售行业真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 2008 年之后,当时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他们希望购买到安全可靠的母婴产品。而当时的母婴实体店以专业化的形象,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很多开设在社区边上的母婴店因为离消费者更近,能更好接触消费者,输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故而能快速蚕食大卖场中孕婴童产品的销售份额。当时,由于从业门槛低、毛利空间大,一大批毫无零售从业经营的人士开始进入,越来越多的母婴实体店应运而生。当然,一些入行早且经营情况良好的门店,走上了连锁化道路,跨区域的扩张也开始逐渐出现。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入行的业者越来越多,行业的无序竞争也由此开始,价格战成了当时门店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的发展开始异军突起,这对母婴实体造成了很大冲击,也让很多业者措手不及。为了不被淘汰,转型升级成了大家的不二选择。于是有母婴店顺应趋势,发展电商业务,走 O2O 的道路,也有门店开始扩充自己的商品品类,或增加服务性项目。当然,很多大中型的门店这两步在同时进行。

当前有多少母婴门店在开展非传统母婴商品和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在门店的占比有多大?非传统母婴商品和服务能否成为未来母婴零售行业的主流趋势?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孕婴童》向母婴零售业者发布了一份“母婴店非传统商品和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最终共回收 408 份有效问卷。以下为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从中我们能了解当前母婴零售业者门店经营的部分现状及经营思路。

调查结果显示,有 58.25% 的母婴零售店有在销售非传统母婴商品,或在开展服务项目,这与《2017CBME 中国孕婴童产业调查报告》所出的调查结果较为近似,该报告显示的非传统母婴商品销售比例是60%。( 见图 1)

对于目前尚未开展非传统母婴商品或服务的41.75%的零售店,《中国孕婴童》进行了原因的分析,其中 25.58% 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多余精力去开展其他商品或服务,24.42% 的母婴零售商认为没有多余的门店面积,而有 19.77% 的零售商不知道如何开展。贵公司是否有提供传统母婴产品以外的其他类型产品或服务?(图 1)

注:传统母婴产品:奶粉、纸尿裤、玩具、奶瓶、童车、辅食、孕装、童装、童鞋等在 16.28% 的其他原因中,没有货源或渠道、门店面积不够、没有足够的人员、门店位置不适合或物业不允许等成为了主要原因。( 见图 2)

进一步对已经开展非传统母婴商品和服务的零售店进行分析,《中国孕婴童》发现产后修复、婴儿洗澡游泳两大服务项目的开展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服务。在非传统的母婴商品中,门店最多增加的是营养品、保健品以及零食。( 见图 3)

结果显示,非传统母婴商品和服务在母婴零售店中的销售占比并不大,有 27.5% 的受访门店其非传统母婴商品和服务的销售占比在 5% 以下,销售比例在5-10% 的门店占 16.67%,有 8.33% 的母婴门店非传统母婴商品的销售比例在 40% 以上。( 见图 4)在开展非传统母婴商品和服务的母婴店中,有66.67% 的受访者有遇到过经营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的人员,排第二位的是市场竞争太激烈,并列第三的有两大的因素,分别是管理难度大和推广困难。( 见图 5)

调查显示,90.78% 的受访门店认为未来母婴店有必要开展非传统母婴商品及服务,该比例占压倒性优势。进一步对认为没有必要的受访门店进行交流, 《中国孕婴童》发现门店不聚焦,无法做到专业;经营和管理成本太大;造成精力分散;对盈利情况表示怀疑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见图 6)

根据调查结果,73 .3% 的母婴零售门店未来会选择扩展更多品类和服务,26.7% 的门店选择在原经营品类上增加品牌或服务,从中可以看出,受访门店还是有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愿望。( 见图 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